2022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docx
2022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融会贯穿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缘由: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建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旺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x起农夫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旺盛“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缘由: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旺盛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输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缘由: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旺盛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输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输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输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心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沟通。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索: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夫起义,灭亡的缘由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冲突尖锐。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旺盛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实行的主要措施:吸取隋亡历史阅历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气。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夫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减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心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夫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育,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缘由:政策因素:农夫斗争的作用(农夫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接着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加。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地方吏治;留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旺盛 1、农业方面: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纳育秧移植。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起先在唐朝盛兴。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浇灌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超群。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旺盛: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旺盛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旺盛,仓库充溢,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旺盛和发展的共同缘由: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激励发展生产。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沟通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起先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索:隋朝为什么要采纳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心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一般读书人和贫困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限制在中心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果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今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许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起先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历史考试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精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缘由 基本方法:留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气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养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仔细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学问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依据题意,比较对象做详细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假如是历史事务、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缘由、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假如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务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务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学问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学问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历史复习方法 一、“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看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学问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全部朝代,按先后依次进行排列,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简单,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又增加学问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简单驾驭,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试看以下学问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统天下刘建汉/东汉建朝为刘秀/三国争雄风云起/两晋南北朝对峙/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五代十国山河破/宋辽西夏战乱多/金元两朝不太平/明灭之后立清国。 二、“分进合击”法 此法犹如作战采纳的战略战术,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务,化整为零,分头进行学习记忆,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 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务时,可实行记忆三步走:第一步,驾驭起义的背景;其次步,驾驭起义的经过;第三步,驾驭事务的历史意义。在分别驾驭的基础上,再依据事务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切忌瞒天过海。 三、“联想拓展”法 即在复习驾驭有关学问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峻。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复习驾驭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