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pdf
-
资源ID:24659896
资源大小:490.1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pdf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土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蕴含着乡土特有的文化特色。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导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常用的语言中有不少是关于土壤的词语,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例子?(风土人情、 土生土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里土气)由此可以看出,土壤是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体现。那么土壤和地理环境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主要话题。今天我们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这一内容。二、认知探究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环境出发,通过对不同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的剖析,逐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规律。1从本地(地处长江三角洲)环境特征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师:自然地理环境中除了土壤因素外,还有哪些要素?生:气候、地形、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本地自然要素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整理成下图:过渡:我们从小尺度区域考察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全球区域范围内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出示投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师: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要素?土壤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并画出示意图。师生共同活动,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整理成下图: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小结: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由此可以看出, 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过渡:如果某个区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其它要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将讨论结果归纳成下表。小结: 由此可知,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地理环境。过渡: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不仅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且还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案例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案例的分析,从土壤的形成过程探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1案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台及相关土壤图片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最上层15.8 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东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红壤、紫色土呈红色,西北干旱土、盐碱土呈白色,中原腹地为黄土高原雏型土呈黄色。【材料二】紫色土紫色土是热带和亚热带由紫色岩类风化而成的岩成土壤,主要分布在白垩纪暗紫色泥岩、页岩和红紫色砂砾岩出露的丘陵山地。紫色土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积累不高,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致使土壤发育一直滞留在较年幼阶段, 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紫色或红紫色。因母质原因, 土壤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因而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农用土壤,垦殖指数较高。 土层厚度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一般山坡中、 上部土层很薄,坡麓处土层稍厚。根据母质特性, 紫色土分为石灰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两个亚类。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材料三】水稻土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问题:(1)以上材料说明了我国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请你说说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等。(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紫色土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学生讨论后明确:特点: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土壤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土层厚度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原因: 紫色土不但继承了母质的色泽,而且其矿质养分也来源于母质。由于受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影响,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再加之丘陵地形, 其上植被又比较稀疏,故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也不高。土层厚度不均是因为受地形坡度的影响。(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水稻土具有什么特性?并说明其形成原因。学生讨论后明确:水稻土肥力较高,是劳动人民长期水耕熟化的结果。2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加以点拨。(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土壤对母岩性质的继承性。(2)气候与土壤: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3)生物与土壤:土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4)地形与土壤:随着高度的变化,气温和降水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也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变化,故土壤类型不同。山体的坡度和坡向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四、辩论探究设计意图: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背景展开辩论,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确立辩题:课前给出长江三峡工程的相关资料作为素材,确立辩题为 “长江三峡工程建还是不建”。2辩论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2)指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三峡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有利于己方观点的证据。3课堂辩论: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每组派出代表陈述己方观点,二是就对方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归纳双方观点:赞同上马的主要依据是: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持反对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移民安置困难;水库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三峡文化与旅游资源;水库诱发地震;破坏珍稀鱼类栖息地等。三峡之所以能上马,正是综合分析其利弊后得出的科学结论。5小结: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三峡工程表面上只是改变了河流这样一个要素,但最终影响了整个地理环境。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五、课堂总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 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