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北京明十三陵游览导游词.docx

    • 资源ID:24731557       资源大小:34.5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北京明十三陵游览导游词.docx

    2022年北京明十三陵游览导游词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四周群山环绕,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终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安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用。 明十三陵导游词(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祥瑞的土地,打算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许多地方,但是都不胜利,起先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急!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终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四周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今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起先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最终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接连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始终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很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缘由很简洁,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其次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务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肯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记,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入的地方,严峻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干脆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具体记录了陵墓的破损状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缘由。 过了碑亭,我们接着沿着神道行走,会发觉在神路两侧,都有许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根据先卧后立的依次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特别大,雕刻的都特别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心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始终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得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旧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确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溢,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其次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实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设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心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沟通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志向而已,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根据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依据专家推想: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打算工作非常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便利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觉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日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信任大家肯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爱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妙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二) 各位挚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安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自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志向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焦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特别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恒久欢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始终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终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今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胜利,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日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挚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三) 各位挚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记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需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缘由。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供应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终点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立刻就到了,请大家整理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打算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明十三陵导游词(四) 各位挚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头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闻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家立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但他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纳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其次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耸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心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肯定很想知道,那神奇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明十三陵导游词(五) 各位挚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起先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常常酒醉杀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近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运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设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其次陈设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运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感谢大家的合作,咱们非常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记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事实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围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挚友,请到这里来,大家确定很关切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状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闻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以探讨明史。经周总理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起先。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缺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觉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供应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终点发觉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最终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寂静,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觉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突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究竟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隐私。 明十三陵导游词(六) 各位,现在我们在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内,这座地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宫,它位于宝顶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了,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这是地宫的左配殿,理论上是放置皇后棺椁的殿堂,但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发掘者们发觉皇后的棺椁并不在这里,而且左配殿内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是依据明朝的祖制,即虽然地宫设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各位请看,这个大石台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个小洞窟名叫金井,是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设。所谓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设金井并放置玉石,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一般人家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不能享有这种级别的葬制。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吗?玉葬的玉是真的吗?其实,金井中的金子只不过是一把黄土,在地宫建成后再把这把土放在预留的井内,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终之意,美化帝后们都是善始善终之人。另外金井中的金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为人主,虽死犹生。再说皇帝是龙,龙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设金井是为了接地气,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龙就能复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鳞岂为池中物,一遇风动便化龙。所以设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够复活,再统天下。那么玉石是真的吗?怎么说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开之玉或含玉的石头,剖开后可能极其一般,也可能价值连城,之所以在棺椁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妙的象征,又有实际的作用,既象征名贵,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开棺椁及尸体腐烂。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椁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现在就带大家去参观。 (在地宫后殿) 各位挚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地下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这里是地宫的后殿,在打开地宫时,人们发觉帝后的棺椁都放在这里,中间最大的棺椁是万历皇帝的,两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两侧还陈放着26个红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当年经过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也许包括以下几种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如衣服、玉带、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们生前宠爱的物品,如宝剑、装饰物;三是奢侈品,如珍宝、玉石、金锭、银锭等;四是冥器,如银酒具、木桶、木马等。打开地宫时,由于地宫渗水,帝后的棺椁及装随葬品的木箱子已经腐烂,帝后的骨架还在,各位,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您或许要问,后来人们把原来的棺椁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在博物馆吗?不幸的是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为地宫刚刚被发掘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这地宫内的文物当然与文化有关,既然有关,某些东西就会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倒霉的万历皇帝和皇后们被当成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小将们为将革命进行究竟,竞把帝后的棺椁抬出并扔掉,将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惨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倘如时间能够倒流,我真希望小将们会说:曾经有万历皇帝的尸骨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把它当成文物爱护起来,让它再也无法挽回,人世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假如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说:不能烧!肯定要爱护起来。假如要让我们把这些文物保存的时间加个年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好!下面请各位随我到地宫的中殿参观。 (在地宫的中殿,皇后的宝座旁,因为万历皇帝的宝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讲解) 各位!这是地宫的中殿,当年被打开时,里面有三座汉白玉的宝座,呈品字形陈设,现在为了参观便利,摆成了三字形,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宝座刻有翔凤图案,此外在每个宝座之前都有五个琉璃摆件,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及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是特地供奉那些*的人而设。此外还有一个云龙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养金鱼的?不行能,也太浪漫了吧!防火的?要是放在木结构大殿内倒是可能,可这座地宫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宫殿,不行能着火,那么这些瓷缸是些聋子的耳朵摆设?当然不是,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年灯,也叫长明灯,当年里面装满香油,在关闭地宫大门前点燃整座地宫,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长明之灯万年不灭、万世相传,不过没有氧气怎能长明?所以打开地宫之时,万年灯已灭,缸内的油层表面也已经凝固。现在摆在这里的是复制品,下面我们到前殿去参观一下。 (在地宫的前殿门口,石门旁) 各位挚友,现在是揭开如何打开地宫之门谜底的时候了,刚才我们说过地宫的两扇大石门被一个小伙子在五分钟之内奇妙地打开,还记得吗? 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我们眼前的大门,这就是当年那两扇石门,怎么样,够重吧? 门后的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从门后顶住大石门的顶门石,又称自来石。整座地宫中有七扇大门,每扇大门后都顶有一块自来石,为什么叫它自来石呢?是因为地面上有凹槽,在关门前自来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内,斜靠在石门上,石门的背后也有预先依据自来石的高度及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当关闭大门时,自来石就自己来到了该到的位置,即大石门后的凸槽下,故称其为自来石。可想而知这自来石不仅从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当稳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钟将厚重的石门打开呢?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个合适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开地宫大门时运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这武器专业术语叫拐钉钥匙,怎么样?听起来够专业吧?其实那拐钉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儿。不过话得这么说:不管木条钥匙,还是铁钥匙,打开大门就是好钥匙,对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打开大石门的经过。原来没有不透风儿的墙,也没有不留缝儿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儿,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其次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大家知道了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关闭地宫大门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有个疑问,你说的灵巧,那么重的大门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地推开?其实,地宫的大门在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请看这两扇石门,从门轴到门沿渐渐变薄,这就使得每一扇石门的重心都偏向门轴,各位还记得一个物理公式吗?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门轴,动力臂就越长,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人们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将很重的门推开,怎么样?对设计者们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听到这儿,有些挚友在兴奋之余多少会有些悲观,为什么呢?因为在打开地宫时既没有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闻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隐私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好像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嘲讽,所以难免让您有点悲观。 好!地宫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合作,现在请各位出宫。 明十三陵导游词(七)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安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起先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安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其次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终选中今日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特别满足,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起先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接连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终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实行了许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抗拒心情。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复原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祀,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敬重。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找寻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详细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终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今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爱护与修缮下,复原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出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安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日要讲的是长陵。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头。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立刻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切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其次,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立刻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其次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五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金丝楠木本身就非常宝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探讨明初官式建筑不行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特别值得游客到此参观。 过了裬恩殿,穿过内红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棂星门,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着石五供。它们分别是: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再两侧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属于后圆部分,后圆指的是朱棣的陵寝。它由明楼、方城、宝城、宝顶(宝山)而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区有这样一座明楼,就说明里它的后面安葬着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楼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明楼内是圣号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样,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层,第一层二龙戏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圣号碑就相当于陵墓前的墓碑,说明里面安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四周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原来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种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要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实行了这种野蛮残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时,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炽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宫女或爱妃,被皇帝赐封家里为朝天女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下诏废除这种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当过俘虏,丢了皇位,被敌人释放回京后,在太监的帮助下,利用计谋重新当上了皇帝。有俩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在明史上肯定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却废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不过明十三陵地区殉葬宫女原委葬在何处,尚未知晓,仍需后人考证。 好,明十三陵中长陵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北京明十三陵游览导游词.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