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doc
徽 州 古 建 筑 概 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1、 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2、 建筑构造 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n)。檩(l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ng)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ng)和檩(ln)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 穿斗式 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适应性很强。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其次是对不规则建筑平面的适应,这主要得益于穿斗式。最后,还体现在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徽州宅第的楼上和楼下分间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撑,而立于梁上。这种结构能够允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层梁柱的硕材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遵循斗拱制度。由于两种结构体系都分别用到了斗拱,所以在徽州木构中,既有抬梁式惯用的成组的斗拱,又有穿斗式使用的撑拱和插拱。二、建筑构造:(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1、柱、柱础和櫍(zh)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留了梭柱。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櫍(zh)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櫍(zh)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zh)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后来清代取消了櫍(zh),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2、枋、雀替 枋(fng),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ln)而设置。枋以其位置之不同而名称不同,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一般来说,枋都是沿面阔方向水平放置,而梁是沿进深方向水平放置。枋的断面多为矩形,而梁的断面为矩形或圆形。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仅将梁栿(f)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饰性的。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chu)幕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1、 梁架 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当装饰的原则下,把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论述:(1) 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当其自身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tu)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 叉手,宋代建筑各榑(b)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 (3)驼峰,驼峰在两层梁栿间,用来支承上层梁头的垫木。经过艺术加工,有各种形状,因其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山西万荣稷王庙正殿(宋金)驼峰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示意图(唐)之半驼峰(4)斗拱 徽州木构中斗拱残存的唐宋做法,有舒桂林宅中唐氏斗拱、司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也多见于各类斜拱。斜拱始见于辽代建筑,金代使用最多,以后骤然减少,但在徽州明清建筑中,斜拱的使用率并不亚于普通斗拱。斜拱即指除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拱和昂外,于45度线上另加拱的斗拱。徽州斜拱分为三类:a. 仅在最后一跳加斜拱;b. .斜拱安于斜拱上;c. 斜拱安在交互拱上。另外,部分明代古民居有斗栱, 清代古民居无斗栱。徽州建筑斗拱的地域特征:(1)斗拱雕镌化。明代从官吏到庶民的宅第,都有严格规定,不许庶民用斗拱施色彩,因此徽州建筑常将斗拱加以雕镌来获取突破,但也仅限于局部构件。(2)斗拱组织网络。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是斗拱的特殊形态,其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网络的秩序,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如祠堂和戏楼的檐部、藻井等。其形态主要有:丁头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其中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无结构作用,如意斗拱是由45度斜拱组织而成。(3)丁头拱向雀替的演变 a.丁头拱,即单层插拱,因形如丁字得名 b.丁头拱端部微翘,或做成卷云状,丁头拱基本形态不变 c.丁头拱尾部卷云伸长并向拱心旋转,直至填满眼空隙,丁头拱演变成1/4圆 d.卷云变成数朵,形态成椭圆形,拱消失,但仍保留升 e.丁头拱的升消失,绝大多数清代遗构均属此阶段。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ln而设置。枋以其位置之不同而名称不同,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一般来说,枋都是沿面阔方向水平放置,而梁是沿进深方向水平放置。枋的断面多为矩形,而梁的断面为矩形或圆形。(二)小木作1、栏杆徽州民居上层窗口下常有雕饰精美的一圈栏杆,面临天井,其造型与雕刻手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普通栏杆的高度与窗口齐平,最初造型与石栏杆相近,后依照木制品的特性而逐渐走向复杂华丽。弧形栏杆在檐柱间置有座板,栏杆本身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形式略似背,称“吴王美人靠”。主要用于府第内部,晚清以后,飞来椅也用于临街店铺的外立面。 “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2、槅(g)扇 槅扇俗称“格子门”,是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它除广泛应用与建筑室内分隔,也用于建筑单体外立面。明代至清初,徽州建筑中的槅扇尚很简朴,少雕饰,以木格和柳条窗居多,清中叶后,槅扇日趋华丽,雕饰繁复,艺术成就逊于早期。槅扇的作用有: (1)将建筑分割成如干空间,还能让室与室具有流动感 (2)便于采光通风 (3)便于观景 (4)槅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3、 楼梯多设在天井两侧走廊处或堂屋后壁内,位于后者的楼梯通常设一小门,以保证楼上的私密与安全。受空间制约,楼梯一般都很陡且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下端用石块垫起,以防潮湿。在靠外墙凌空一面有做栏杆以防失足的,也有在楼梯井装栏杆的。二楼入口处的楼梯间通常有盖板,可开可合。(三)瓦作 瓦作在民居的施工操作方面包括砌筑墙体、屋面铺作和大门顶的门罩、门楼制作等。1、马头墙马头墙由三部分组成:墙体;建筑的拔檐、垛板和垛头;马头墙脊。其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这些座头均属砖雕。(1) 坐吻式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等级最高,主要见于祠堂、社屋、寺禅。 (2)印斗式“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而得名,因印斗下支撑方式,可分为挑出的“挑斗”与居斗托内的“坐斗”二式。等级略高于鹊尾式。(3)鹊尾式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檐砖做为座头,构造简洁大方,是徽州民居马头墙中最多的一类,等级最低。2、门楼门楼肇(zho)始于驱魔避邪的“符镇”,如将傩(nu)舞(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用的面具放在宅上以镇宅,又如在门上放一面镜子,称之为“照妖镜”,在实用方面,门楼可将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较远处。其大门皆为贴墙式大门,其通行做法是在外立面墙上开设石库门式门洞,以门洞为中心贴砌磨砖雕饰的门罩,由于全部砖砌,故出檐甚浅。门楼按形式可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1)门罩式,可分为三种: a.水磨青砖式,在离大门门框上部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 b.垂莲式,北方垂花门的变体,以垂莲柱为主要标志 c.其他类型,如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2)牌楼式,即门坊,常见的有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等。(2) 八字门楼,门坊的一种变体,变异点是它在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加强了门的深度感,因平面成八字而得名。从构造上看,向内退能防止雨水直接滴在门上。 3、墙体明清的墙体砌筑多数为“斗墙”,墙厚八寸有余,用一种窑烧大号“开砖”,一板一牵砌法, 斗内用碎砖和土填实, 俗称“ 灌斗墙”,灌斗有干湿两种,干斗为碎砖瓦砾混干土填实, 湿斗则采用红泥土和水调成糊状,一层碎砖碎瓦、一层糊状泥巴灌实。其砌筑墙体用红泥浆和石灰以1 :1比例调成。三、建筑材料:(一)室内材料1、地面 天井地面都用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岗岩石板铺砌, 较大类型住宅地下用方砖正铺或斜铺,较小住宅也有用墙砖侧铺的,都因防潮之故。 民居底层地面都为“ 三合土”地面,其做法是二成中粗砂、一成干石灰粉,即二比一的比例,将其拌和均匀,尔后用红泥浆渗入砂灰中翻拌至相应湿度即可。 操作时,先将地面之杂土清除,用陶制缸、罐倒覆放置,间距约三尺,缸、罐之间填鹅卵石,尔后上三合土夯拍压光做假方砖铺地式。2、楼面 明代以楼居为主,楼层地面做工考究,其做法是在木作的楼板上铺一层箬(ru)叶( 一种小苦竹之叶,包棕子用),箬层上铺一层中砂、尔后切边成方的方砖,用白灰膏嵌缝筑坐。底层三合土地面做法主要是防潮,楼板上铺地面方砖之做法能防火。 清代后期使用2层楼板,上下2层楼板中间铺设一层油衫纸,以防楼层灰尘从板缝落到底层,同一层楼板之间以企口互相咬合,上层木楼板起主要承重作用,通常厚50至60mm,下层木楼板厚15mm左右。3、 木构件 柱、檩(ln)条、椽(chun)子、屋面板多选用杉木制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有选用白果树、柏树制作。杉木躯干较直且抗蚁,不翘曲,少开裂,而且古代工匠在实践懂得杉木暴露在空气中不易腐蚀,柱子表面不做地仗,不饰油漆。马尾松干燥容易、抗弯强度值和弹性模量值大于杉木,楼行梁、楼板梁及楼板等通常选用马尾松。(二)室外材料1、外墙面涂料 外墙面皆为涂抹有白垩的白粉墙,白垩()是一种柔软、易碎的白色粉状碳酸钙沉积物,作为外墙涂料价廉物美,既可反射阳光以隔热,又可阴雨时防潮驱湿保护木构架。白粉墙使整个街巷大片界面退为“图底”,是为“白”,是为“虚”,与外墙面小面积的门窗构成图底关系、虚实对比。2、砖 砌筑墙体和砖雕门罩( 门楼) 、屋面铺设所用的砖在尺度、质地方面都不相同, 墙体砌筑所用的是一种按( 鲁班尺) 长度一尺一寸、宽五寸、厚一寸的大开砖,门罩和门楼制作所采用的砖是经过洗浆沉淀的细土制坯烧制而成, 其色泽青灰, 质地细腻, 便于精雕细作。其雕刻用砖尺寸有尺方、二五八和一四七三种,屋面铺设是一种长六寸、宽四寸、厚五分的望砖。3、石材黑色的黟县青石是一种碳酸盐类的大理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石质细致坚硬,经过打磨后非常光滑,在当地被认为是品质最高的石料,通常用于祠堂、牌坊。而黟县、休宁、歙县等地产的白麻石、红麻石则是一种泥质砂岩,它们的硬度比黟县青石要低,石质较松,用于做柱础、石基等,还有当地和浙江出产的青色的茶回石也是一种常用的石材,这些石材质地紧密、纹理细腻、光泽优良,是雕琢石雕的良材。四、总结:通过对徽州建筑的一系列了解,我们认为徽州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在这里你可以处处有惊喜发现。单从本文所论述的角度而言,徽州建筑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在于它保留了大量罕见的唐宋做法,这些现在甚至已成为孤例,还体现在:(1) 自己的文化程朱理学和风水学说。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受其影响颇深,又吸收了江西的形法派风水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其建筑作为文化的承托,处处彰显了徽州人自己的文化,这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的。(2) 自己的材料木、石、砖、竹。徽州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山区,雨水充沛,群山环抱,造就了丰富的林木和岩石资源,徽州人擅于利用当地各种材料的性能来满足建造需求,其中黟县青石材已成为徽州的代名词。(3) 自己的结构混合式。徽州人利用当地的穿斗式结构并汲取北方抬梁式结构,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结构体系,这其中也表达了节约、朴素的生活方式。(4) 自己的建筑祠堂、民宅、书院、牌坊和水口,除民宅外,单就建筑类型而言,这些建筑就足以使徽州与众不同,可以说是徽州特有的。而谈到建筑构件时,则更是如此,马头墙、门楼、天井、商字门、月梁、飞来椅等不尽其数。 总之,徽州人以其独特的文化为统帅,结合气候特点,利用当地材料,构筑起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结构与建筑。补充:牌坊一、牌坊的渊源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称牌楼。牌坊从产生,到形制成熟,到种类众多,繁荣兴盛,由结构简单到结构繁复,由形制单一到形制多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牌坊源自 "衡门"。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着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这显然已具备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堪称为牌坊的原始雏形。牌坊的原始雏形最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加上门扇后形成坊门;一部分坊门经过发展吸取了华表的形制特点,将坊门两侧立柱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形成了“乌头门”或“棂星门”;另一部分坊门吸取阙的形制特点,产生有屋宇式结构特点的牌坊亦称牌楼;随着城市的发展坊墙拆除,坊门临街而立保留下来形成独立的坊门,最后随着历史逐渐演变为我们现今所看到的牌坊样式。立牌坊的条件:1、 有典型事迹2、 家中有钱3、 朝中有人二、牌坊的社会功能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如此钟爱牌坊,乐此不疲,建造了如此众多的牌坊,乃至使牌坊家族越来越丁口兴旺,牌坊文化越来越繁荣兴盛,这除了因为牌坊具有独特壮美的建筑形态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外,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牌坊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1、纪念性功能: 到明清时代,为纪念或表彰某人或某事而专门兴建牌坊已成为相当普遍的事情,所以造就了安徽歙县棠樾一村七座牌坊的绝世之作。根据牌坊纪念或表彰某人或某事的不同性质,纪念性牌坊又可分为道德牌坊、功名牌坊、节孝牌坊等。2、标志性功能: 牌坊立于建筑群前面或内部,起到标志地点、引导行人、分隔空间作用。一般而言,牌坊大多位于祠堂的前堂与中堂之间,将祠堂内部区域空间划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既划定了空间,又营造了气氛。也有部分祠堂的牌坊建于祠前广场上,令人远远一见就能识别该组建筑群的起始位置、界定范围。(如图1陈家祠广场的牌楼)3、装饰性功能: 图1陈家祠广场前的牌楼 牌坊位于空间的交接处,起着先导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而牌坊本身庄重、肃穆、雅致也为祠堂整体氛围添上重要一笔。牌坊式大门是极具装饰性的一种,既起到门扉的作用,同时又具有牌坊的造型。4、风水功能: 岭南地区在传统封建社会时期风水观念可谓深入人心,牌坊也成为逆转风水的一条有效途径。三、牌坊的分类广府祠堂建筑中牌坊依据建筑材料,可分为石、砖、木石、砖木石、砖石几类。1、石牌坊 石质牌坊是留存数量最多的牌坊,因为石料坚固,能历经风雨而不易被腐蚀损坏,不易被雷击而烧毁。2、木石及砖木石牌坊图2. 卫氏大宗祠 木牌坊因常年裸露于风雨之中,经受不住风蚀雨侵,易于毁圮,因此,保存至今的纯木结构牌坊十分罕见。木石牌坊的立柱全部或部分用石料,而檐楼、额枋、斗栱则用木材,砖石木牌坊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上砖砌墙体。广州卫氏大宗祠(图2)则是独立式木石结构牌坊的代表。牌坊名曰“百世周宗”,四柱三间三楼非冲天式形制。3、砖牌坊 砖制牌坊在珠江三角洲不如石牌坊盛行。到清代砖制工艺成熟,用普通砖材料作祠堂牌坊体现不出家族的实力,所以大部分祠堂采用花岗岩石以显示家族的财力。此外,青砖相对于花岗岩而言,更易风化碱酥,易长青苔。(如图3从化太平镇宋防御使钟公祠) 图2.广州卫氏大宗祠图3.从化太平镇宋防御使钟公祠。4、砖石牌坊 砖石牌坊的立柱全部或部分用石料,而檐楼、额枋、斗栱则用青砖。仪门 仪门也是祠堂建筑中轴线上辅助构筑物,位于前堂与中堂之间的院落中。仪门与牌坊有类似处,但从功能、到形制、再到位置都有较明显差异。 从建造性质上来看,仪门更多的是礼制功能,牌坊更多的起褒扬与导向作用。从现存实例形制来看,仪门是分心槽、前后两进深,而牌坊一般为四柱立于一条线上,无法构成一个进深。 位置也有较大差异,仪门均位于前堂之后、中堂之前,又因仪门两旁有随墙或侧室与两侧山墙相连接,从而形成前堂与仪门间一个院落,仪门与中堂间又一个院落;而大多数牌坊是独立的矗立在前堂与中堂之间的院落中,少数牌坊两侧有随墙与祠堂两侧山墙相连接。如深圳南山南园吴氏宗祠、东莞东城余屋余氏宗祠等。门当 基本介绍:门当石一般放置于古代汉族传统建筑大门两侧,用于显示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级分划: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清律例>还对官员府第宅大门的等级、品级间架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门簪(户对)基本介绍: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安在街门的中槛之上,有用两个或四个的,如大木的销钉将连楹结合在门框上,形式有圆形,六分形,但多用六方形,长按中槛厚一份,连楹厚一份半,再加本身径的四分之五即长,径按中槛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门口宽的九分之一。作用:古代中国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古代中国人民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门簪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装饰以图案或文字。门簪数量为两颗或四颗,其多寡体现等级的高低。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而等级较低的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种类: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别称:人们常说“门当户对”,其中“户对”就是“门簪”。这种说法使得门簪又具有了身份等级象征。古人重视门弟等级观念,在婚姻上更是如此。媒人在说媒时要先看这家人的门簪数量,然后再去找相同数量门簪的家人去说媒才行。不然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了。礼让三分徽派居民住宅的墙角往往是钝角,缩进去三公分,当地人说是过去抬轿子避免撞到墙角,还有是为了方便人们走动,防止碰撞到,这是邻里之间以礼相待的表现,因而称之为“礼让三分”。徽派民居室内装饰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也寓意终身平静。徽派建筑天井下的缸当地居民说有着聚水防火、敛财的作用。铁拉牵当地居民称之为“夫妻栓”,作用是为了保护房屋,防止墙体开裂倒塌。铁拉牵跑马楼跑马楼就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 它非常方便家人的起居活动,具有上通下达、一团和气的文化象征。白果树的寓意:银杏树为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象征银杏的扇形对称的叶子,由于其叶子边缘分裂为二而叶柄处又合并为一 的奇特形状,又被视作“调和的象征”,寓意着“一和二”、“阴和阳”、“生和死”、“春和秋”等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银杏叶也可以看作心型,所以又可以看成爱情的象征,寄予两个相爱的人最后结合为一的祝福。桂花树的寓意:在科举时代,桂花象征文人的荣誉。“蟾宫折桂”就是进士及第的雅称。徽派建筑墙上的小窗说法 一:通风孔,通风、采光、防晒、隔热、防火、挡雨作用。房屋的朝向多朝南或东南并具有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外檐用落地长窗等特点,孔的朝向是向阳或向阴的一面,因为南方天气炎热潮湿,以达到隔热通风的效果。还有一种功能就是防火,徽州古民居的通风、采光主要是利用天井,外墙上一般是不窗户的,仅在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封火墙上开有很小的窗子,有瞭望和辅助通风与采光作用,其形式有两种: “口”字形。“口”字形的窗户外观有“正方”字形、“寿桃”形、“八卦”形辞多种形状,但内部的窗框、窗叫是一样的。窗口的边长(或直径)般是30厘米左右,窗框是用石材或砖制成的,框内四周开有凹槽,内置一块方形水磨砖窗页,推拉开启,窗页关闭时,不留一点缝隙,不透一丝光线;开启时起到瞭望、通风、采光作用;采用砖制窗叶、砖石窗框,应该说主要是从防火角度考虑的,否则采用木制窗叶既轻巧又方便开闭,何乐而不为呢?由此可见徽州先民的防火技术细微之处亦精彩。说法二:防止徽州妇女红杏出墙古代徽州大多数男人都在外面经商。所以古徽派建筑的窗户都开的小,是为了防止偷盗,和防止红杏出墙。惜字亭惜字乃珍惜文字之意,而惜字亭即为焚化字纸之所,回顾童年时代,常见外乡遗老,手持蔑筐,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幼时就读景贤公祠,亦曾随老师收集字纸,送往惜字亭内火化,爱惜字纸已家喻户晓成为时风,先辈化巨资建惜字亭,旨在教化子孙后代,勤学苦读,蔚起上坊文风。敬惜字纸“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相传,中国文字是由上古黄帝的史官仓颉(ji)创造发明的,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对文化都相当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大门里面进入后院的门。古代的大户人家,一般有两重院落(甚至更多)。走进大门,便进入前院。前院两边的厢房(也叫耳房)一般住工作人员。前后院中间,有的是相隔一幢房子,这幢房子的门向内院开。中间留有一间房面积的通道,通道中有屏风,屏风后面有一道门,将内外院分隔,这道门就是“二门”。面积小一点的,前后院只有一道隔墙,隔墙上开二门。按封建传统,主人家的女子不出二门,外院的男工杂役非经允许,也不能进二门。内院的普通劳役由女性下人完成。这些女性下人,在服役范围内可以随意进出二门。不过,普通人家的女子并没有这个条件,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仅仅是守规矩、不随便串门子的意思。三开三进1、 三开间是这组院落中的正房面阔是三开间及由四组木构架组成的三段柱子间距的房屋.代表如:北京四合院。2、“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徽派建筑中的天井(四水归堂)天井的样式:一、四面都是住宅楼房围成的长方形天井二、一面厅堂、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天井三、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四、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天井天井的功能:1、 为了采光北方的四合院式建筑、徽派的干阑式建筑,都是防盗、防潮、防兽的高墙、深宅、无外窗的“四水归堂”式建筑。2、 为了通风徽州古民居又多高层、深宅且无外窗,依赖天井通风。3、 为了聚财“暴室能聚财”、“肥水不流外人田,财气聚家中”4、 为了聚族而居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5、 为了顶天立地、天人合一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中每每打上徽商的烙印。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但一方面,在外面又被“重农抑商”的桎梏所制抑着,于是在家中设置了天井,及获“天人合一”之灵气,又有“顶天立地”之满足,这与徽州古民居厅堂两侧的“商”字梁的设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砖雕题材徽州砖雕装饰重点是门楼、门罩。徽州砖雕额枋、方框、元宝等雕有人物故事的,有情节,人物亦有个性。如三国志关云长疸读春秋、水浒武松打虎、红楼梦大观园惜春作画,西游记比丘国救婴儿。戏剧题材,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古城会、神话传说和合二仙、八仙过海、蟠挑宴会、民间故事与民俗方面彩衣娱亲、牛角挂书、百恶堂、百子图、太白醉酒、五谷丰登,还有耕读渔樵,寿福寿、麒麟送子等。以动物、花卉、虫鱼为题材的砖雕,像征吉祥物的图样在门楼、门罩雀替、角缘部位较多:如龙、凤、狮、虎、麒麟、仙鹤及牛、马、羊、鹿、猴、鳌鱼、犬、兔雁、鱼在门罩上方框、元宝中表现“双狮抢绣球”、“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鹿鹤同春”“丹凤朝阳”、“五蝠(福)捧挑(寿)、”“封(蜂)侯(猴)将相(象)等品类繁多,应有尽有。黟县砖雕有一幅凤凰梧桐图,在一个亭院里,梧桐树下,太湖石旁,一对凤凰转头相对亲情,背景是亭榭书房前,明月当空,给人以恬静,优雅之感,构图布局有中国画传统手法,画画手法,有变化,有节奏,简直就是一幅优美花鸟画。纯花卉的图样更是丰富多彩,除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四君子”外牡丹、荷花、石榴、枇杷、荔枝、柑橘、白果、枣子、花生、蔬菜等等,都是层出不穷的雕刻对象。这些形象大都是用折枝、散花、丛花、锦地叠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手法,表现寓意喜庆,幸福和人们美好愿望,这种寓意的吉祥图案,在徽州州砖雕中相当盛行,达到了“图面有意,意在吉祥”的境界。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特色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徽派民居大门形状 正门 偏门(多为拱形) 瘦柱肥梁中天井 所谓肥梁,就是房子的大梁,无论是三架、五架还是七架,都显得特别粗大,尤其中间一段,更是又粗又肥,如果把它们按比例缩短,应该像一只腰鼓。虽说这样的描写有点夸张,但主要还是为了说明它的形状。圆鼓鼓的大梁架在屋顶上,显得厚重无比,一副稳如泰山的样子。但是,这种厚重的大梁下面,支撑的柱子相比较就有一点单薄。因为每一根柱子都要比大梁细瘦一些。门楼的重檐 上下两重檐,利于避雨。徽派民居大门正对天井,而大门的朝向则朝向水源的方向。建筑上的吉兽鳌鱼:屋脊上的鳌鱼是做屋脊兽用的,有护脊消灾的意思。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汉族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分散戗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这屋脊、角兽合称 “五脊六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