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章态度问题ppt课件幻灯片.ppt
Krech1948年提出: 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4.态度强度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5.态度的可接近性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它的可接近性越大。商品超市最显眼的位置(三)态度的心理功能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 孩子对父母的态度)2.知识功能3.自我保护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功能(四)态度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又称自我评断法,是运用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态度的一种方法 。(1)利克特量表(5点 7点量表)(2)瑟斯顿量表(11点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双极形容词 好坏)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通常向被试提供一种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对多种含义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地、自由地作出反应,测试者通过分析这一情境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2)生理指标测量皮肤电击反应紧张程度(3)反应时测量测量人们在做与自我一致或不一致的判断时的心理差异。对候选人的态度二、态度的形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团体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模仿与观察学习 你为何购买绿钢笔悦耳的音乐与绿色钢笔不悦耳的音乐与红钢笔经典条件反射:基于联结的学习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个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结果,由于前一刺激预示着后一刺激的来临,那么个体就逐渐学会对前一刺激作出与后一刺激出现时相同的反应。经典条件反射在意识水平下也会发生人们意识不到充当条件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持有“正确的观点”当表达某种观点会得到强化(称赞或奖赏),此行为会被重复。相反,带来消极结果的行为会削弱。观察学习:向榜样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而习得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思想时,观察学习就会发生。小孩常常学会了父母所做的而不是所说的社会比较:观察学习的基础遗传因素:一些惊人的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态度具有更高的相关。遗传因素对涉及到内体偏好态度(如偏爱某一类音乐或某一类食物)比本质上认知性更强的态度更多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三)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的更积极的一种现象。态度与行为的联系: 态度会影响行为吗?态度并不总能预测行为的研究:对某一特定社会团体存有偏见的人是否会在外显行为以及谈话中表现这种态度;矛盾的态度比不矛盾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要弱情境制约:是否允许我们公开表达自己的态度态度方面的原因:态度的来源、力量、特异性(针对具体客体而不是普遍事物的程度)三、态度改变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 (一)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4年提出的。海德从认知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的过渡。 (二)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Festinger,1957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存在相互矛盾,无法调和一致的认知时,会感到内心冲突、紧张、不愉快,为了克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对认知失调的假说在当预言落空时的报告中:假设某人真心实意地相信某事;再假设他受此信仰的约束,进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假设毫不含糊、不可否认的证据确实证明出他的信仰是错误的,将会发生什么呢?这个人决不会消沉下去,而是更努力地去验证自己的信仰,甚至比以前更加确信它的正确性.费斯廷格及两位助手以“不公开的参与观察者”身份,对基切夫人及其信徒持续观察7周,以检验假设玛丽安基切夫人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声称接受到来自超级生物的信息,据她说这些超级生物是克拉利昂行星上的的守护者,她对媒介说,1954年12月21日,一场洪水将要到来,并将整个北半球淹没,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只除下少数经选择的人)都将归于死亡。太空飞船将于某时在某地降落,以解救信仰者,并把他们带到安全地带。但飞船既没有在特定的时间到来,也没有在后来几度更改的地方降落。12月21日最终过去了,也没有发生任何洪水。基切夫人又声称收到了来自外星人的旨意,由于信徒的良善和信徒创造的光亮,上帝已决定收回这场灾难,让世界重归安宁信徒们怎么办?其中一些信徒,特别是一直心存怀疑和不太确信者,根本无法承受自己信仰所托的预言的失败宣布退出一些坚定的信徒甚至辞掉了工作,变卖家产更加坚定不移地信仰由基切夫人传达出来的真理,以此消弥信仰与令人失望的现实之间的冲突2.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四、说服(一)说服模型1.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说服信息注意信息理解信息接受信息改变态度2.谢尔斯的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说服者信息情境说服对象投入或承诺免疫人格特征作用过程学习信息情感转移一致性反驳结果态度改变贬低信息歪曲信息拒绝信息(二)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因素:(1)说服者的可信度 :A、专家资格 ;(睡眠效应)B、可靠性(2)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 2.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说服者原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3.被说服者的因素 (1)被说服者的人格(2)被说服者的心情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力 (5)个体差异 说服实验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阿尔多市,一个大学生挨家挨户按门铃,自我介绍是“安全行使公民活动”的代表,并提出一个荒谬的要求:允许其在该家前院的草坪里放置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心驾驶”的字样(该要求之所以荒唐,是因为从其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漂亮的大房子被一块写得极差的巨大标志牌遮挡的不伦不类)。当然,大多数的居民没有同意。但有些人却同意了。为什么,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已不是第一次请求。两周前,另一位学生自称是“交通安全居委会”的志愿者。请求在他们院中矗立一块三平方英寸的标志牌,上面整齐地写着“安全驾驶”,他们已答应下来这一无害的要求/没有被先前这一要求软化的居民中,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允许树立牌子。而先前同意在院中矗立三平方英寸确标志牌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五十五表示赞同。4.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 分散注意 (三)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 实验:1947年,勒温要说服美国人吃动物的内脏。把参加研究的家庭主妇分为两组,一组是先让她们看一段45分钟的演讲,演讲者强调吃动物内脏可以支援前线的战士,另外动物内脏含了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利;另一组则没有看演讲,而是问她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家庭应该吃动物内脏?”并给她们45分钟的时间讨论这个问题。 五、偏见 偏见的含义偏见产生的原因 偏见的影响与克服(一)偏见的含义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团体冲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 (三)偏见的影响与克服偏见的影响 :对知觉的影响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消除偏见的方法 :社会化 受教育和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