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pdf
-
资源ID:25101530
资源大小:105.3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pdf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那么 a2b2=c2。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 满足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就是说,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它是一个定理,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勾股定理的逆命题2.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我们把题设、 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表示如下:CD=21AB=BD=A(1)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2) 、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A=30可表示如下:BC=21AB C=90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90 D D为 AB的中点4、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 BDADCD2ABADAC2CD AB ABBDBC25、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 6、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关系222cba,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7、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3、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4、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5、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6、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8、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结论 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结论 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结论 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结论 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结论 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9 数学口诀 . 平方差公式 :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完全平方公式 :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第十九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ACBD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2.1 矩形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19.2.2 菱形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 菱形 =1/2 ab(a、b 为两条对角线)19.2.3 正方形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19.3 梯形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19.4 课题学习重心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21-5(约为 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1.1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 :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20.1.2 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20.2.数据的波动20.2.1 极差4.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20.2.2 方差1.方差: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2. 平均数: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7.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2.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其中 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 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3.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4.极差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方差与标准差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s2=(x1-)2+(x2-)2+ +(xn-)2;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采取的措施: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并且提醒学生再求平均数时注意单位。2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区别: A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B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C众数主要研究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其中众数的学习是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求中位数时忘记排序。对三种数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采取的措施:加强概念的分析,多做对比练习。3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重难点,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离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程度小就越稳定,离散程度大就不稳定,也可称为起伏大。极差、方差、标准差虽然都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特征,但是,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方差不一定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于方差,标准差的公式较麻烦,在应用时常由于粗心或公式不熟导致错误。采取的措施:注意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这一重要特征。或使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数据经常用来解决一些“选拔”、 “决策”类问题。中考中常常综合在一起考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