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ppt
第一章第一章 西方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方古代和中古时期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学说恢宏博大,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其中有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德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功能;教材的谨慎选择;对于算术、几何、天文等科学的高度重视;把培养心智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认识普遍、一般,认识规律性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到及其重要的地位上。所有这一些,至今仍然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 理想国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提出的几个原则意见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寓教学于游戏,实际锻炼,考试。柏拉图是西方教育是上第一个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方法之一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非常强调纯思维活动在培养心智方面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但是,由于他的哲学与心理学中包括许多现实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因素,对感觉、实践、情感在人的认识和人的心灵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重视,因此,他也看重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看重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胜利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由于这一原理的提出与运用,亚里士多德便把教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昆体良昆体良 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名著雄辩术原理被后人誉为“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他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因材施教是昆体良的教学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二是发现、发展各个人的特长。 昆体良是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的最早倡导者。量力性要求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企图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一是让学生放弃力能胜任的事去做不能胜任的事。 昆体良也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奥古斯丁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宗教哲学对中世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忏悔录中,它也是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奥古斯丁的认识论是宗教神秘主义的先验论。他将柏拉图的”回忆说”加以改造,使它符合基督教会所需要的东西。他认为,“在人的记忆中,也就是说,在人的心灵中,有着共性、一般、普遍的知识,有着概念、学术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文学、雄辩术、数学。法则等等。这些知识都不是从感觉进入人的心灵中的。”(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第196页。)基于这种认识论,在教学上,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世界。教学活动,即通过符号、言语、数学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夸美纽斯 自然适应性。他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规则、方法都受这种普遍规律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 世界图解是一本有绘图的儿童教科书,一本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图的教科书,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小孩所写的。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也可称作历史上第一部家庭幼儿教育学。它对后来的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杜威等都发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夸美纽斯指出,儿童天性好动,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活动方式。在母育学校的最后两章,夸美纽斯谈到了母育学校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夸美纽斯认为,儿童进入公共学校(小学)能力的标志是:(1)该儿童是否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2)他对问题是否有注意和辨别、判断的能力;(3)他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和愿望。第二章第二章 西方近代教育名著西方近代教育名著 洛克认为,不能强迫儿童学习,不可把学习当作儿童的一种烦恼,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去使学生注意。要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态应慈祥和蔼,使学生因此容易接受教导,热爱学习。 卢梭 卢梭通过爱弥尔论教育抨击了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观点,即教师、成人、书本中心化的教育,犹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你,整个欧洲教育思想为之振动,是人们看到了教育的新曙光。后来的康德的论教育也吸收了爱弥尔中的部分观点,裴斯泰洛齐的运动教育实践与理论也是以卢梭的自然教育为重要根据的。19世纪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以及杜威的使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是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以书信体形式写成。本书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试图从“心理化”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教学方法。他的成果与前人相比,他研究“教法”的方法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辨的产物。书中叙述了他的教学心理化理论和智育理论,包括要素教育论,直观性原则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学心理化。包括教学程序心理化、教学方法心理化、教学内容心理化。 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康德 在智力教育方面,康德认为,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要以学生的年龄为转移,不能把小孩看作大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一切与自然的 目的相冲突的人为的办法都是有害的。教育应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的办法去锻炼我们的感官能力。康德的教育观基本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他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重视心理功能的训练,至今对现代教育具有不少的启示意义。但康德的教育观也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先验论基础之上的,对其后世的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指出,在进行教学前,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在教学中,他认为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应归结为“教育性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个阶段。从教学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种。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学是一本关于幼儿园教育学思想的名著。 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的本能、创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这四种本能是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艺术能力和崇尚神灵的品质。为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依据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将儿童身上所有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 按照福禄培尔的观点,幼儿期是真正教育的开始时期。应该建立一个以“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能力”的教育机构。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源泉,也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能达到这一目的,都具有启发儿童创造力的价值,所以要使儿童的游戏有教育的意义,就不能漫无目的,而必须对其内容和材料加以选择,并善加指导。(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恩物,即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是上帝的恩赐物,是使人认识上帝的大学校。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读写教学应遵循激发兴趣、因势利导、直观教学、顺序渐进等原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出新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第斯多惠 他认为,教师应当以教育事业为终身职业。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是自我教育,二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三是恪尽职守的教学态度。 他认为,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检验真理的方式方法,并把教学本身看成是一种培养智力的手段。 他认为,教师应使课堂教学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认为,教师应当学习教育学、教学论和教学法。斯宾塞 在外国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预备说”。他认为,教育就是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的完满生活做好预备。从最广义地看,学习科学是为完满生活做好准备。 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乌申斯基其中的主要观点有:一、教育学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二、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德育三、教学论思想四、教师教育思想为此,乌申斯基被认为是俄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俄国教师教育的奠基人,俄国教师的教师,对俄国的示范教育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欧文 同时,欧文还认为,教育和环境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改变的,它们是被“对世事有影响的人”,即当政者控制和支配的;想要改变当时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坏的教育,必须借助当政者的力量才行。 他坚信,人可以改变环境,使其向着有利于形成人的良好性格的方向发展。因此,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性格陶冶就可得到实现。第三章 西方现代教育名著比奈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本身,反对来自教育过程之外的强加的目的。教育过程自身即为目的,表明教育过程目的与手段是同一的,目的即手段,不断的转化为手段,转化为一线列行动。 杜威认为: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系。思维发生于行动以内。思维的进行就是要使我们的经验有智慧的要素。思维过程(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四是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五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是与思维的要素相同的。为此,他把教学大纲过程也相应地分成5个步骤。“儿童中心论”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应以儿童自然发展需要及其活动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教育与生活、环境、生长之间的关系: 1、教育与生活。他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学校教育可以使青少年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并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育与环境。教育必须利用环境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社会环境是有教育作用的。其教育作用之一就是指导。而真正明智的指导就是使儿童参与社会活动。一般讲,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相当的教育影响和效力。但成人要有意识地控制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 3、教育与生长。他指出教育即生长。除生长之外,教育没有别的目的。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及适当的新刺激,提供儿童生长的条件,使儿童的各种能力不断发展。用教育的术语来说,教育即生长就是:教育的过程除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的步骤:(1)决定目的,(2)拟定计划,(3)实行,(4)评定结果。 道德教育。克伯屈把道德教育看做全部教育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德育有3个目标:直接的行为;导致的性格;导致比较遥远的行为。在生活中,行为与性格的改变互为因果。在德育中首要的目标是性格的塑造。习惯是性格的单位成分。习惯只能通过实践获得。 桑代克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儿童教育讲座是他应全苏广播电视编辑部关于“家长教育宣传”节目的约稿撰写的。这部著作中的每一讲都反应当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现代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布卢姆马斯洛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朗格朗富尔 等等巴班斯基最优化的“标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便是时间和效果。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效果分析。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保证这些组成部分的最优化,才可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为此,必须做到:1. 综合拟定某个专题、某个篇章的教学任务2. 在研究该班学生特点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3. 找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5. 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6. 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师生的时间,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的统一体。 评价: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是教学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首先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论孤树一帜,与教育、发展互不联系的习俗,主张用辩证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研究教学过程。 其次,他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研究和培训,认为只有在教师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最优化的理论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再次,其理论有大量的实验,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提出具有说服力的一些图表等,使理论在实际中应用成为可能。 当然,他的理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一些内容还未定论;评价、定性、定量问题未最后解决。库姆斯拉塞克维迪努1. 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开放态度2. 同文化、艺术和人民要求的一致3. 对现代世界问题和对地区或国家需要的开放态度4. 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和身体的需要及能力的一致5. 课程设计和学习过程组织中的平衡6. 内容的一致性7. 能够激发活力和保持学习乐趣的内容8. 赋予教育内容和学习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和民主的色彩德洛尔皮亚杰二、论教育原则与方法二、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他还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人适应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新学校借助于真正的活动,借助于以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在这里“兴趣的规律乃是整个体系随之运转的唯一轴心”。就儿童学习过程的特征看,儿童从心理发展一开始,就受2种倾向(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牵引着。 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就同化作用而言,最纯粹的形式就是游戏。“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活动具有其必然的持续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变着现实。”“儿童就 可以在游戏中同化一直存在于幼儿智力之外的立志现实”。三、皮亚杰的论著在教育史上三、皮亚杰的论著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与地位的影响与地位第四章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 译意译意 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的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一些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中较多的人拥戴自己;延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以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不能使所有自由平民顺从自己。统治者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原文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意译意 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意译意 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质量不高。懂得不够,便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懂得不高,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意译意 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乡(遂)属每二十五家组成的闾(里)设立塾,乡属每五百家组成的党设立庠,每万二千五百家组成的遂(术)设立序。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都设立大学。 原文原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意译意 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查他们学业及操行成绩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析旬分段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 第五年考查学生学识是否广博, 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就叫成“小成”。另九年,做到认识事物能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和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有本领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使近的悦服,远的来归。这就是大学的目的任务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随大蚂蚁引导的路径走”,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 译意译意 大学开学的时候,最高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戴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致祭先圣先师,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学生吟诵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为的是首先学习如何当官从政。学生听了击鼓声音打开书箱,为的是使重视课业,端正学习态度。学校里摆着体罚学生用的棍棒,为的是维护校风校纪,处分不服管教者。最高统治者或代表他的主管教育的官员,不到春祭过后,不来视察学校,为的是要承先启后,激励学生趁学年开始,从容地考虑自己学习的计划和志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一下子告诉这和那,为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年纪小的学生只许旁听,却不必发问,为的是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求循序渐进。这七点,是大学教育的要旨。古书上说:“凡是教育学生,对那些带头官爵入学的,首先要指导他们处理政务;而对那些没带官爵入学的,首先要引导他们确定学习兴趣,”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译意译意 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 原文原文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译意译意 课外不练习好缦乐,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服习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性,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 原文原文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惰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惰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意译意 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已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生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篇说:“对那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意译意 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外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 原文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意译意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作预防,抓住适当时机因势利导叫做及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叫做顺序, 同学问相互学习帮助叫做观摩。这四点都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原文原文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意译意 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了才去禁止,就不容易矫正过来;如果错过了求学时机,学习就不容易取得成就;如果教材杂乱无章,不注意循序渐进,教学就不容易收到效果;如果关起门来学习,缺乏同学辅助,知识就不容易得到增长。平时安于同表现不好的同学结伴为非,以至违背师教;安于同那些,同学搞不正经的事,以至荒嬉学业。这六点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 原文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意译意 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诱导的方法,那就是: 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处理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户,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地行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 原文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意译意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在势利导。人们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原文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意译意 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不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提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原文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译意译意 教师懂得了入道有难易,学生的资质有美恶,就能多方诱导学生;只有善于多方诱导学生的人,才能当教师; 能当教师,就能当一地之长; 能当一地之长,就能当一国之君。这说明了教师本身也在学习如何统治人民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夏、商、周三个帝王和颛顼,帝喾,尧,舜四个朝代都重视教师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子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意译意 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师的深远意义。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造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对待臣子: 一是臣子在祭祖时充当受祭者的时候,一是臣子身为教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规矩,教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表示做帝王的也一样地尊师。 原文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意译意 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多大气力, 收效却很大,学生又会把学习成就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得法。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尽管花很大气力,收效却很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善于发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于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 原文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意译意 只靠十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讲解给他听要是讲解后还不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讲解。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意译意 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人的途径了 原文原文 原文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酰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意译意 古时候研究学问,总是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概括出某一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东西来。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音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彰施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官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就难有经维系宗法社会的亲亲关系。 原文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意译意 权威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某一门技艺;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重于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改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够从根本看问题了。夏、商、周三个帝王祭祀百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聚。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第五章 中国现代教育论著选读(一)(一)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二)(二)美育美育黄炎培(一)(一)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决心(二)(二)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怎么生命是怎么(三)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是社会有生计问题的存在,也就是有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能从事社会生产事业,以取得适当生活,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求知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有意于社会国家的健全分子。陶行知(二)(二)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他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向社会学习。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他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陈鹤琴(一)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文章论述了儿童的心理以及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1.好动心。儿童生来好动,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我们应当给他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2.模仿心。儿童学习语言、风俗、技能等等,大大以来这个模仿心。为此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教职员的必须以身作则。教职员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学生不知不觉模仿了。3.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乃是岁年岁而发展的。好奇心是知识之母。4.游戏心。着重分析了儿童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论述了游戏的价值、游戏与年龄的关系。陈鹤琴认为,游戏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发展身体、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能使脑筋锐敏、为休息之灵丹。但是它是随年岁而变迁的。比如,在幼稚期,婴儿喜欢独自游戏;到了儿童期,他就要同伴同游。总之,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备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儿童秉性好动,我们不要仍旧用消极的老法,来剥夺他的活泼天性。必须与以适当的环境,能是他充分地发展。我们教育儿童,亦当利用他的好奇心。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具有教育上的价值,我们更加应利用。(二)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此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活教育思想。在文章中,陈鹤琴系统论述了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他称之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还论述了实施活教育的对象、活教育的组织方式、对从事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活教育的批评考核等。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而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能为大众服务。活教育的内容(课程),是要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第一条原则。文章指出了活教育的七项教学原则:直接经验、均衡发展、自动研究、积极鼓励、具体比较、分组学习、集中竞赛等。文章还论述了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观、发表、检讨。 杨贤江晏阳初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其重要的病根在于人民知识水平低下,要提高民智,克服愚蠢,这是平民教育的出发点。平教会的组织活动,“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对平民以文字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实行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造成奉公守法的公民。他以教育为改良社会、挽救国家的唯一途径,反对工农为解放而斗争,反对根本改变社会制度,这就是平民教育后来与国民党统治合流的思想政治基础。平民教育运动由识字教育发展到乡村建设的集中实验,其理论根据是农村存在愈、贫、弱、私四个基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对策是进行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实施四大教育又要运用三大教育方式。计划虽周到,而其实行的结果并不能消除社会矛盾,他否认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反而把由于阶级压迫剥削所造成的愚、贫、弱、私等社会现象作为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