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生物的进化 .pdf
-
资源ID:25156505
资源大小:90.4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生物的进化 .pdf
1 / 11 第六单元生物的进化课标解读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知识网络体系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 境 之 间在 相 互影 响 中不 断 进 化和 发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主要依据为化石重难点归纳重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复习策略此部分要充分利用所学过的相关内容(如遗传和变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来巩固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时最好通过比较的方式,找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结合遗传和变异有关基因的内容,更好理解和把握基因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结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来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2 / 11 用;结合物种形成的过程来把握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等。经典例题解读例题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BC D解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B例题 2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B C D 解读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答案 B 例题3 (2004)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解读答案例题 4 在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可能性最大的是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解读 考查学生运用已知的生命起源过程的知识,来分析推导生物代谢类型的进化顺序。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那时的原始大气中有CH4、NH3、H2O、H2以及H2S 和 HCN等多种气体,但没有氧气存在,是一种还原性大气。在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3 / 11 生命之前,原始海洋里已经汇集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合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生命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但结构非常原始和简单,不可能具有光合作用的结构,原始海洋中也不存在化能合成作用的条件,所以其同化方式只能是异养型,以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其异化方式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中,最初的生命类型是异养厌氧的。后来,当原始生命逐渐进化为原始藻类(如蓝藻)后,原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生物类型也进化到光能自养型。再往后,由于大量光能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的O2越来越多,合成的有机物也越来越多,就逐渐出现了需氧异养型的生物类型。解答此题时,只要明确了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就很容易找出D 为正确选项。是因为A、B、C 三个选项中,第一种生物类型都不是异养厌氧,自然可以排除。所以说此题解答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命形式及其代谢特点没有掌握。答案 D 例题 5 关于地层中生物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在古老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在新近的地层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C在新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D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有时也可以找到一些高等生物的化石解读 考查古生物学上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在地层里出现的顺序。一定要理解地层形成与化石的关系。地层的形成是有一定顺序的,而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人们根据地壳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的地质年代分为五代十二纪。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机能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机能越高等。在某一地层形成时,只有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生物,才有可能成为该地层里的生物化石。在极古老的地质时期,当时还没有高等生物,只有低等生物生存,所以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而在新近形成的地层中,由于当时出现了高等生物,同时也有低等生物存在,故也可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不能正确理解地层形成与化石在地层中出现顺序之间的关系,是导致解答此题时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答案 D 例题 6 某种群中随机抽出100 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 、Aa、aa 的个体分别为30、60 和10,其中 A基因频率为多少?a 基因频率为多少?解读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根据题意,在100 个个体中,AA占 30 个, Aa占 60 个, aa 占 10 个,即在200 个基因中, A基因占: 23 0+60=120 个,基因频率为120200=60% ,a 基因占: 20+60=80 个,基因频率为80200=4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4 / 11 答案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60% ,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40%.基础试卷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1(2001 年广东、河南高考题)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A蛋白质 BDNAC RNA D 核苷酸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 产生了地理隔离C形成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3目前生物分类学上较为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A两界分类系统B三界分类系统C四界分类系统D五界分类系统4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确的是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B由于食物的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5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下是不定向的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6生活在草原上的黄鼠,在冬季食料植物干枯时就进入休眠状态,当春季食料植物茂盛时,它又停止休眠,恢复活泼的生活,导致黄鼠的这种生活习性的原因是A适应性 B变异性 C自然选择D用进废退7(2000 广东)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8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A长期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B一种适应性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D适应的相对性9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5 / 11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10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认识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C、使不同种群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方向演变1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12 隐性基因( a)可导致人患一种遗传病,基因型为aa 的儿童10 岁前全部死亡,而基因型 Aa 和 AA的个体都表现正常。在一个隔离的群体的第一代()中,基因a 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 01,如果没有新的突变发生,在下一代()的成人中a 的频率,以及()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Aa)的频率的变化趋势分别是A下降、上升B上升、下降C下降、下降D 上升、上升13 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 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 23 个种,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A变异 B遗传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1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的现象是生物的A遗传、变异B适应性、多样性C起源、进化D应激性、变异性15 有关进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多种生物有强大的繁殖能力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个体生存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物进化是通过遗传变异来实现的16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环境的改变是物种起源的根本原因B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17 下列各种物质中,能证明人与黑猩猩的进化关系的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6 / 11 AADP B胆固醇 C 性激素 D 蛋白质18 在远离大陆,风暴频繁的海岛上,生活的昆虫是无翅或翅膀不发达的类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原有类群繁衍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基因突变的结果19 温带地区的乔、灌木多为落叶阔叶树,这一事实可解释为A变异的不定向性B选择的定向性C适应的多样性D 生物的多样性20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类型AA 的个体占18%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 ,基因型aa 的个体占4% ,那么基因A和基因 a 的频率分别是A18% 81% B36% 64%C 92% 8% D57% 43% 21 单孔目动物只分布在澳洲,这是由于A单孔目动物起源于澳洲B澳洲很早与大陆分离,单孔目动物没有受到其他高等哺乳动物的排斥而得以生存C单孔目动物只适应澳洲的生活环境D单孔目动物不能出现遗传的变异22 狮子和羚羊在非洲草原上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着A相互竞争B能量交流 C 互相适应 D相互选择23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A环境条件的改变B生存斗争C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作用24 日本有一种鹰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这种现象可用下列哪种观点解释A定向选择B生存斗争 C 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25 比较分析a、b、c、d、e5 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它们的差异是由于突变引起了核苷酸变化所致,由此,使一个细胞色素c 分子转变为另一个。在对该5 个物种的一组核苷酸的测定中发现,下表是测得的核苷酸数目发生变化的情况。a b c d e a 0 20 20 20 20 b 0 10 10 10 c 0 8 8 d 2 2 e 0 由此可认为较古老的物种应属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7 / 11 A.a B.b C.c D.d E.e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每空3 分,共 50 分)26 几种无机盐离子在人的体液中具有一定比例,如氯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及镁 离 子 等 。 这 些 无 机 盐 离 子 的 含 量 正 好 和 海 水 中 盐 离 子 的 含 量 相 近 , 这 说 明_ 。27 尽管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但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可以找到,这说明 _。所有生物构成DNA的四种脱氧核甘酸和构成RNA的四种核糖核甘酸都一样,遗传密码也是一套,这说明_ 。28 人的一段 DNA单链分子是:黑猩猩的一段DNA单链分子是:;大猩猩的一段DNA单链分子是:。分析回答:()从左至右人与黑猩猩的DNA单链进行杂交不能配对的碱基对数目有_对;人与大猩猩的DNA单链进行杂交不能配对的碱基对数目有_对。(2)实验证明:人与_形成的杂合DNA双链部位多,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_ ;人与 _ 形成的杂合的DNA 双链部位少,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_。29 达尔文在了解家鸽具有很多品种这一事实时发现,家鸽的祖先是一种岩鸽,后来,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爱好,分别挑选出岩鸽后代中出现的不同类型,将其分开培养,分别繁殖然后再从其后代中挑选同样的个体保存培育。如此经过多代繁殖,便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品种,如信鸽、扇尾鸽等。请根据以上事实,结合生物进化理论说明家鸽新品种产生的三个因素是:(1)_;( 2) _;( 3)_。30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比较不同种生物的_差异,常用测定蛋白质中_的方法;二是比较不同物种的差异,常用_杂交的方法;将两个物种的_杂交,形成杂合双链的部位越多,两个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就_。31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 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 人,男性患者11 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3分)32 某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家鸡自然孵化进行了观察和温度测定,结果如下:母鸡体温: 42。母鸡在抱窝(孵卵)时鸡蛋温度:不足40。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8 / 11 母鸡不抱窝时鸡蛋温度:低于30。母鸡在抱窝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爪和喙翻一次。母鸡两天下抱(即离开需孵化的卵)一次。小鸡出壳时间:21 天。下面是该科技活动小组所进行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取一立方M容积的大纸箱,箱内以60W灯泡加热,用手动调压器来调节温度,模拟自然状态()孵化一批鸡蛋。第二组实验:实验一中同样的用具,对另一批鸡蛋进行42恒温条件下孵化。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两组实验中缺少一种最重要的用具是什么?_。( 2 ) 该 实 验 进 行 的 目 的 是 _ 。 实 验 二 的 作 用 是_。(3)预计,先孵化出小鸡的实验可能是哪一组?_,出鸡率高的又是哪一组? _。(4)鸡蛋孵化具有的特点,是长期_的结果。33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 浓度 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 浓度的DDT 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用3a 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 1a 处理果蝇,到第15 代时, 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 浓度 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 )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退废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及其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 浓度 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2a 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 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 1a 处理果蝇。到第15 代时, 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 浓度 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 DDT 对果蝇变异所起到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的,即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 处理)之 _(前、中、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9 / 11 _ ;(3 分)_。( 3 分)第六单元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1、D 2 、 C 3 、D 解读:五界分类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自然界的实际,因而得到了多数生物学者的认同,故在分类学上成为较为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4、C 5 、C 6 、 C 7 、D 8 、B 9 、C 10 、D 11 、D 12 、C 13、C 解读:美洲棉尾兔在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故物种形式是地理隔离。14、B 解读:考查运用科学的进化学说解释自然界中造成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因果关系,属于掌握层次,限于达尔文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现状,运用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A、D项内容, C项内容也不能全面解释。只能科学解释B项内容。15、D 解读: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各要点内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属掌握层次。A、B、C 三项都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相应简要解释。D 项中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可供选择的材料,但变异是不定向的,怎样确定哪些变异被保留,哪些变异被淘汰,这就要涉及到外界环境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外因的作用。 D项中只强调内因的作用,而不提外因的作用是不正确的。16、 A 解读: B、C、D 三项是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观点的,A 项过分强调环境条件改变的作用,而忽视了变异和遗传这类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不正确的。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否则是不会有结果的。17、D 解读:由于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测定蛋白质或核酸的化学结构并进行比较,可以用来确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其化学结构越相似,亲缘关系越远的,其化学结构的差异越大,所以测定构成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就可证明人与黑猩猩的进化关系。18、C 解读:此题考查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及作用,属理解层次。生活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的昆虫,其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即有的昆虫个体翅膀发达,有的则无翅。当海岛遭遇频繁的风暴时,无翅或翅膀不发达的个体能在与风暴的斗争中被保留下来,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其他性状的个体则被风暴刮走而无法在海岛上生存。因此,长期频繁风暴的自然环境的选择使生活在海岛上的昆虫多是无翅或翅膀不发达的类型。19、B 解读:由于落叶阔叶树生活习性与温带地区的温度、湿度、阳光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因而在温带地区落叶阔叶树被自然选择定向地保留下来。20、 D解读:根据题意,在100 个个体中, AA占 18 个, Aa占 78 个, aa 占 4 个,即在200个基因中, A 基因占: 218+78=114个,基因频率为114200=57% , a 基因占: 8+78=86个,基因频率为86200=43% 。 21、B 解读:造成单孔目动物只在澳洲分布的主要是地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10 / 11 方面的原因,由于澳洲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单孔目动物没有受到其他高等哺乳动物的排斥而得以生存,并且在澳洲有很多有原始的哺乳动物生存,这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22、D 解读:狮子和羚羊是不适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生存下来的狮子和羚羊是适应能力强的,经生存斗争,狮子和羚羊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23、C 解读: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生物发生不利的变异,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生物濒临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4、B 解读:生物存在着多种变异,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环境,最终形成不同的生物种类,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选择材料。25、 A 26、解读:此题是通过人的体液中离子浓度与海水中盐离子的浓度比较来说明生物的进化问题。答案人是由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27、解读: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一面,从而也证明了原始生命起源于无机自然界。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与遗传密码也十分相似,这是从分子生物学上证明了各种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答案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原始生命起源于无机自然界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8、解读: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可以得出第()题的答案。DNA分子杂交实验中,杂合的双链区越多,则说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杂合的双链区越少,则说明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远。答案( 1) 0(2)黑猩猩近大猩猩远29、答案( 1)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30、答案同一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DNA分子 DNA分子越近31、解读: 1)色盲基因总数:Xb = 15 1 + 5 2 + 11 1 = 362 )等位基因的总数:XB+ Xb = 200 2 + 200 = 6003)色盲基因频率 = 36/600 = 6% 答案 6% 32、答案( 1)温度计( 2)自然状态和42恒温状态哪种条件有利于鸡蛋孵化对比(3)第一组第一组(4)自然选择33、 答案( 1)选择不定向前(2)实验一对果蝇的变异没有区分个体变异与群体进化,忽视了两者的差别,不能发现群体中个体变异的“不定向”特点实验一用DDT 直接处理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11 / 11 蝇,看到的是群体进化,误认为DDT对实验果蝇的作用是“诱导”,而没看出被“诱导”作用掩盖下的“选择”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