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资料整理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规范标准答案.doc
-
资源ID:2529498
资源大小:52.5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3资料整理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规范标准答案.doc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人物手法记言行为描写曹操记言(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的战书,虽只有三句话,却和盘托出了他那踌躇满志、轻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行为描写刘备记言行为描写孙权记言(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完全是统一的)行为描写(孙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看似“犹豫”的行为,正是其深思熟虑的表现。表现为三个考察:一是考察曹军虚实和同盟刘备的实力。为了了解曹军。立即召见诸葛亮。)诸葛亮记言(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实也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盘了。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鲁肃劝孙权“不能迎操”的言谈话语,处处为孙权考虑,推心置腹地向孙权陈述利害)行为描写(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代表的身分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亢不卑的态度。)周瑜周瑜是东吴主将,说话慷慨豪迈,和鲁肃的语气又不相同。鲁肃反复说的是不能“迎曹”,周瑜则口口声声要“禽操”“破曹”。他见了孙权,一开口就直斥曹操是“汉贼”,“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他对双方实力的分析和诸葛亮的分析基本一致,但更详尽具体,他的一些话里,也流露出一点骄矜之气,这正反映了周瑜少年得志的心理状态。行为描写(他主动要求率军出战,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将的才略和勇气。周瑜有见识,有才干,有胆量,他反复地为孙权分析形势,并以胜利的信心坚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确是“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鲁肃记言(鲁肃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他劝孙权拒曹,主要从孙的切身利益来进言,对于张昭等人的迎降论,他以臣子、国君地位不同,迎降后果也不同的分析,委婉而有力地劝孙权“莫用(张昭)众人之议”,还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行为描写黄盖记言行为描写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1、总说凡十有(yu)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yu,通“又”,连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2、分说(1)凡未渡者五人:(2)方渡者九人:(3)又一人已渡者3、按:(发表议论)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答:作者用以下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答:第一段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第二段话的意思是:再好的马一步不能走十步,再坏的马走十步要归功于它的不懈努力.这就象是你雕刻东西,如果说在雕刻中途而费,就是一块朽木头,也不会折断的.如果你不懈的努力,就是金石那么坚硬的东西也一样在它上面刻下东西。六、阅读柳宗元三戒,请分别说说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寓意;并进而概括柳宗元寓言最突出的特点。答: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死,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死无疑。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死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七、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答:读罢此文后深受感触:逆境塑造坚毅的性格,而坚毅的性格又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碰到困难时,我们要把困难视作成长的条件,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事情的解决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机会是给愿意站出来,有肩膀的人的。一个人做事业,如果没有坚强的个性,即使成功,那也可能是一种投机或者偶然。所以面对人生坎坷,我们要选择坚强面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好的磨练,使自己更加坚强,从而塑造出坚毅的性格。面对人生坎坷,有时候坚持会很孤独,但我们要学会坚持,要有好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样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来引导我们。要有坚毅的性格,坚持自己对的方向。要有高度,学会放大格局。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体看点,点很微小;从点看体,看不清楚。要学会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理由。只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孙子、屈原、吕不韦等古人能功成名就,彪炳千古的原因。八、请结合诗经豳风七月诗,谈谈周代豳地的物候和农夫一年里的劳苦之事及其生活状况。可用填写“月表”的形式来回答。诗经豳风七月月表豳历夏历物候农夫的劳苦之事农夫的生活状况一之日十一月觱发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无衣无褐,二之日十二月栗烈其同,载缵武功,献豣於公。凿冰冲冲何以卒岁?三之日正月于耜;纳(冰)于凌阴四之日二月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春日、蚕月三月载阳,有鸣仓庚;(日)迟迟女执懿筐,爰求柔桑;采蘩。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四月四月秀葽五月五月鸣蜩;斯螽动股六月六月莎鸡振羽食郁及薁七月七月流火;鸣;蟋蟀在野亨葵及菽,食瓜八月八月蟋蟀在宇萑苇;载绩,载玄载黄;黄获;剥枣断壶九月九月蟋蟀在户;肃霜授衣;筑场圃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十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陨萚获稻;纳禾嫁;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涤场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九、试全面分析李白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解释劳劳亭的意思,简述此诗的主旨,并指出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答: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根据史料记载,在南京城南,有一个劳劳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十、请全面分析鲁迅散文诗秋夜的写作特点。答:1.秋夜一文 鲁迅给枣树这一物体赋予“独立的人格”。枣树代表着孤独清醒,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士。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 2.秋夜中对夜空的描写,其象征意味应该是很浓的。从其富有情感味的“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代表着黑暗势力对弱小者的无情的压迫。 3. 作品中小青虫象征着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底层人民的形象,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小青虫”在后窗的玻璃上乱撞。飞进来后又在玻璃灯罩上撞,就是“我”有了爱并蠢蠢欲动的真实写照。可怜的是他们是受尽压迫,不谓成败而战斗。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写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而扑火是危险的。隐含着一种担心,一种对付诸爱的行为结果的担心。作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对其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无所谓牺牲感到可怜。鲁迅对这些“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既觉的可爱,又感到可怜。同时也流露出对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的期望。 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7月9日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