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细解析 .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一、集合与简易逻辑: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lg(,xyxyxA,|,| ,0yxB,求A;(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注 意 : 区 分 集 合 中 元 素 的 形 式 : 如 : 12|2xxyxA;12|2xxyyB; 12|),(2xxyyxC; 12|2xxxxD;, 12|),(2ZyZxxxyyxE; 12| ) ,(2xxyyxF;, 12|2xyzxxyzG(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和的区别; 0 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条件为BA,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如:012|2xaxxA,如果RA,求a的取值。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 ( 面) 的关系。(2)_BA;_BA;_ACU(3)对于任意集合BA,,则:ABBA_;ABBA_;BABA_;ABA;ABA;UBACU;BACU;BCACUU;)(BACU;(4)若n为偶数,则n;若n为奇数,则n;若n被 3 除余 0,则n;若n被 3 除余 1,则n;若n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被 3 除余 2,则n;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1)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BA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BACard;(3)韦恩图的运用:四、xxA|满足条件p,xxB|满足条件q,若;则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BA_;若;则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BA_;若;则p是q的充要条件BA _;若;则p是q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_;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注意: “若qp,则qp”在解题中的运用,如: “sinsin”是“”的条件。六、反证法:当证明“若p,则q”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q则p”成立,步骤: 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矛盾的来源: 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 “不是”、 “至少”、 “至多”、 “唯一”等字眼时。正面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多有一个否定正面词语至少有一个任意的所有的至多有 n 个任意两个否定二、函数一、映射与函数:(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如:若4,3 ,2, 1A,,cbaB; 问:A到B的映射有个,B到A的映射有个;A到B的函数有个,若3 ,2 ,1A,则A到B的一一映射有个。函数)(xy的图象与直线ax交点的个数为个。二、函数的三要素:,。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定义法(拼凑) :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赋值法:(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xgxfy,则;)( )(*2Nnxfyn则;0)(xfy,则;如:)(log)(xgyxf,则;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如:已知函数)(xfy的定义域是 1 , 0,求)()()(axfaxfx的定义域。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 半径为r, 扇形面积为S, 则)(rfS; 定义域为。(3)函数值域的求法: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2nmxcbxaxxf的形式;逆求法(反求法) :通过反解,用y来表示x,再由x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y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nmxdcxbaxy;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0(kxkxy,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 , 1, 0, 0(xbababxabxay(2 种方法);)0,(,32xxxxy(2 种方法);)0,(,132xxxxy(2 种方法);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 f(x) 与 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 为偶函数;f(x)+f(-x)=0 f(x) =f(-x) f(x) 为奇函数。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满足: f(x+T)=f(x),则 T 为函数 f(x) 的周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其他:若函数f(x)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满足: f(x+a)=f(xa), 则 2a 为函数 f(x) 的周期 .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常见图像变化规律: (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平移变换y=f(x) y=f(x+a),y=f(x)+b注意: ()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 ) 经过平移得到函数( ) 的图象。()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a(,)平移的意义。对称变换y=f(x) y=f( x), 关于轴对称y=f(x) y= f(x) ,关于轴对称y=f(x) y=f|x|,把轴上方的图象保留,轴下方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 y=|f(x)|把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轴右边部分关于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伸缩变换: y=f(x) y=f(x), y=f(x) y=Af( x+) 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一个重要结论:若f(a x) f(a+x),则函数 y=f(x) 的图像关于直线x=a 对称;如:)(xfy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1))( xfy; (2))(xfy;(3)|)(| xfy; (4)|)(|xfy;(5))2( xfy; (6))1(xfy;(7)1)(xfy; (8))( xfy;(9))(1xfy。五、反函数:(1)定义:(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4)求反函数的步骤:将)(xfy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1yfx,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将yx,互换,得)(1xfy;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xfy的值域)。(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0(32)(2xxxxf;122)(xxxf;)0(21log)(2xxxxf七、常用的初等函数:(1)一元一次函数:)0(abaxy,当0a时,是增函数;当0a时,是减函数;x O y y=f(x) (2,0) (0,-1)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一元二次函数:一般式:)0(2acbxaxy;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两点式:)(21xxxxay;对称轴方程是;与x轴的交点为;顶点式:hkxay2)(;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当0a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 当0a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hkxay2)(的形式,、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0a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0a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0a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0a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有三个类型题型:(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1 , 1, 12xxxy(2)顶点含参数 (即顶点变动 ),区间固定, 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1, 12aaxxxy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2cbxaxxf的两根为21,xx;则:根的情况kxx21kxx2121xkx等价命题在区间),(k上有两根在区间),(k上有两根在区间),(k或),(k上有一根充要条件注意:若在闭区间,nm讨论方程0)(xf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nm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nx和mx检查端点的情况。(3)反比例函数:)0(xxaybxcay(4)指数函数:)1,0(aaayx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指数运算法则:;。指数函数: y=xa(ao,a 1) ,图象恒过点( 0,1) ,单调性与a 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 分a1 和 0ao,a 1) 图象恒过点( 1,0) ,单调性与a 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 a1 和 0a0,则ba11。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 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若0,ba,则abba2(当且仅当ba时取等号)基本变形:ba;2)2(ba;若Rba,,则abba222,222)2(2baba基本应用:放缩,变形;求函数最值:注意:一正二定三取等;积定和小,和定积大。当pab(常数),当且仅当时,;当Sba(常数),当且仅当时,;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函数)21(4294xxxy的最小值。若正数yx,满足12yx,则yx11的最小值。三、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1)设Rba,,则0)( ,022baa(当且仅当时取等号)(2)aa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aa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3)baabba110,;ba11;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1)比较法:作差比较:BABA0作差比较的步骤: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2)综合法:由因导果。(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4)反证法:正难则反。(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放缩法的方法有: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aa12;nnn)1(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利用基本不等式,如:4lg16lg15lg)25lg3lg(5lg3log2;2) 1() 1(nnnn利用常用结论:、kkkkk21111;、kkkkk111)1(112;111)1(112kkkkk(程度大)、)1111(21)1)(1(111122kkkkkk; (程度小)(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已知222ayx,可设sin,cosayax;已知122yx,可设sin,cosryrx(10r) ;已知12222byax,可设sin,cosbyax;已知12222byax,可设tan,secbyax;(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六、不等式的解法:(1)一元一次不等式:、)0(abax:若0a,则;若0a,则;、)0(abax:若0a,则;若0a,则;(2)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进行讨论:(5)绝对值不等式:若0a,则ax |;ax |;注意: (1).几何意义:| x:;|mx:;(2) 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若0a则|a;若0a则| a;若0a则| a;(3). 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4). 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0)()(xgxf;0)()(xgxf;0)()(xgxf;0)()(xgxf;(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 ,比较两个根的大小, 设根为21, xx(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21xx、21xx、21xx讨论。五、数列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nS,则其通 项 为).,2(),1(11NnnSSnSannn若11Sa满 足,121SSa则 通 项 公 式 可 写 成1nnnSSa.(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 .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n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分类讨论思想: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1(1)1(1qqqaSnn及)1(1qnaSn;已知nS求na时,也要进行分类;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体思想求解 .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一、基本概念: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数列的项与项数: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5、 数列 an的通项公式an:6、 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二、基本公式: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 n 项和 Sn的关系: an=)2() 1(11nSSnSnn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 a1为首项、 ak为已知的第k 项) 当 d0 时, an是关于 n 的一次式;当d=0 时, an是一个常数。1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n=dnnna2) 1(1Sn=2)(1naanSn=dnnnan2) 1(当 d0 时, Sn是关于 n 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 d=0 时( a10) ,Sn=na1是关于 n 的正比例式。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 qn-1an= ak qn-k (其中 a1为首项、 ak为已知的第k 项, 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q=1 时, Sn=n a1 (是关于 n 的正比例式 );当 q1时, Sn=qqan1)1(1Sn=qqaan11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14、等差数列 an的任意连续 m 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15、等差数列 an中,若 m+n=p+q,则qpnmaaaa16、等比数列 an中,若 m+n=p+q,则qpnmaaaa17、等比数列 an的任意连续m 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 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anbn、nnba、nb1仍为等比数列。20、等差数列 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21、等比数列 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四个数成等比的 错误 设法: a/q3,a/q,aq,aq3(为什么? ) 24、an为等差数列,则nac(c0)是等比数列。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 且 c1) 是等差数列。26. 在等差数列na中:(1)若项数为n2,则ndSS奇偶nnaaSS1奇偶(2)若数为12n则,1naSS偶奇nnSS1偶奇,)12(112naSnn27. 在等比数列na中:(1)若项数为n2,则qSS奇偶(2)若数为12n则,qSaS偶奇1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 /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nnC10032、求数列 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an+1-an=000如 an= -2n2+29n-3 1111nnaa (an0) 如 an=nnn10)1(9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an=f(n) 研究函数 f(n)的增减性如 an=1562nn33、在等差数列na中,有关 Sn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1) 当0,d0 时,满足的项数 m使得取最大值 . ( 2) 当0 时,满足的项数 m使得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 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六、平面向量1基本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1)nnnAAAAAAAA113221(2) 若 a=(11, yx), b=(22, yx)则 ab=(2121,yyxx)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向量AB=a、AD=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AC=a+b,BD=ba,DB=ab且有ababa+b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ab=ba( 交换律 ); a+(b+c)=(a+ b)+c (结合律) ; a+0=aa( a)=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1) a=a;(2) 当0 时,a与a的方向相同;当0 时,a与a的方向相反;当=0 时,a=0(3) 若a=(11, yx) ,则a=(11, yx)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1) 向量 b 与非零向量a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 b=a(2) 若a=(11, yx),b=(22, yx)则ab01221yxyx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若 e1、 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使得a=1e1+2e24P分有向线段21PP所成的比:设 P1、 P2是直线l上两个点,点 P是l上不同于 P1、 P2的任意一点, 则存在一个实数使PP1=2PP,叫做点 P分有向线段21PP所成的比。当点 P在线段21PP上时,0;当点 P在线段21PP或12PP的延长线上时,0;分点坐标公式:若PP1=2PP;21,PPP的坐标分别为(11,yx) , (yx ,), (22, yx) ;则112121xxxyyy( 1) , 中点坐标公式:222121xxxyyy5 向量的数量积:(1) 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 b,作OA=a, OB=b, 则 AOB=(001800) 叫做向量a与 b 的夹角。(2)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 b,它们的夹角为,则ab=a bcos其中 bcos称为向量 b 在a方向上的投影(3)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若a=(11, yx),b=(22, yx)则 ea=ae=acos ( e 为单位向量 ); abab=002121yyxx(a,b 为非零向量) ; a=2121yxaa; cos=baba=222221212121yxyxyyxx(4)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ab=ba; (a) b=(ab)=a(b);(ab) c=ac+bc6. 主要思想与方法: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七、立体几何1. 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3. 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4. 平面与平面(1) 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3) 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4) 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体积法直接法(5) 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5棱柱(1)掌握棱柱的定义、分类,理解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2)掌握长方体的对角线的性质。(3)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特有性质。(4)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思考:对于特殊的棱柱,又如何计算?(5)V=Sh 特殊的棱柱的体积如何计算?6棱锥 棱锥的定义、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相关计算: 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V=31Sh 7球的相关概念:S球=4R2V球34R3球面距离的概念8正多面体:掌握定义和正多面体的种数(是哪几个?)。掌握欧拉公式:V+F-E=2 其中: V顶点数E棱数F 面数9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如两直线异面。主要思想与方法:1计算问题:(1)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 0 90方法:平移法;补形法.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范围: 0 90 方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 二面角方法:定义法;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垂面法. 注:二面角的计算也可利用射影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积公式 S =S cos来计算(2)空间距离 (1)两点之间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3)体积法 .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 2平面图形的翻折,要注意翻折前后的长度、角度、位置的变化,翻折前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角度、长度不变3在解答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应注意使用转化的思想:利用构造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将有关棱柱、棱锥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图形去解决.将空间图形展开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为平面图形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把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利用三棱锥体积的自等性,将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等问题转化成求三棱锥的高. 平行转化垂直转化八、平面解析几何(一)直线与圆知识要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k=tg ,直线的倾斜角 一定存在,范围是0, ,但斜率不一定存在。牢记下列图像。斜率的求法:依据直线方程依据倾斜角依据两点的坐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能根据条件,合理的写出直线的方程;能够根据方程,说出几何意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说出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会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率相等还有可能重合)两条直线的交角:区别到角和夹角两个不同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一元不等式表示区域。能够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会由几何条件列出曲线方程。圆的标准方程:(x a)2+(y b)2=r2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意表示圆的条件。圆的参数方程:sincosrbyrax掌握圆的几何性质,会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相交弦、切线问题。O K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圆锥曲线方程(二)、圆锥曲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三角函数问题。点的坐标,把问题转化可用参数方程设在椭圆上时,当点椭圆的参数方程,焦半径的几何意义,准线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哪个轴上)标准方程(注意焦点在第一定义、第二定义Pbyaxecba,sin,cos)(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焦半径,渐近线的几何意义,准线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哪个轴上)标准方程(注意焦点在注意与椭圆相类比)第一定义、第二定义(ecba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与焦点有关的结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几何意义)四种形式哪个轴上,开口方向,标准方程(注意焦点在化为到准线的距离。)焦点的距离问题经常转(抛物线上的点到中的灵活应用定义,以及定义在解题p直线与圆锥曲线:面积。注意合理分析决弦长。运用韦达定理解程的解的情况。位置关系,经常抓为方注意点:(1)注意防止由于“零截距”和“无斜率”造成丢解(2)要学会变形使用两点间距离公式212212)()(yyxxd,当已知直线l的斜率k时,公式变形为1221xxkd或12211yykd;当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时,还可以得到sec12xxd或csc12yyd(3)灵活使用定比分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 (4)会在任何条件下求出直线方程. (5)注重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解析几何中的一些常用结论: 直线的倾斜角 的范围是 ,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关系:当倾斜角是锐角是,斜率k 随着倾斜角 的增大而增大。当是钝角时, k 与同增减。 截距不是距离,截距相等时不要忘了过原点的特殊情形。 两直线: L1 A1x+B1y+C1=0 L2: A2x+B2y+C2=0 L1L2A1A2+B1B2=0 两直线的到角公式:L1到 L2的角为 ,tan =21121kkkk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夹角为 ,tan =|21121kkkk| 注意夹角和到角的区别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直线间距离的求法。 有关对称的一些结论点(,)关于轴、轴、原点、直线y=x 的对称点分别是(,), (,) , (,) , (,)如何求点(,)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直线 Ax+By+C=0关于轴、轴、原点、直线y=x 的对称的直线方程分别是什么,关于点(,)对称的直线方程有时什么?如何处理与光的入射与反射问题?曲线 f(x,y)=0关于下列点和线对称的曲线方程为:()点 (a.b) ()轴()轴()原点()直线 y=x ()直线 y=x ()直线 x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别转化为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点 P(x0,y0), 圆的方程: (x a)2+(yb)2=r2. 如果 (x0a)2+(y0b)2r2点 P(x0,y0) 在圆外;如果 (x0a)2+(y0b)2r相离d=r相切dr+R两圆相离dr+R两圆相外切|Rr|dr+R两圆相交d|Rr|两圆相内切d|Rr|两圆内含d=0,两圆同心。14. 两圆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法:圆 C1的方程为: x2+y2+D1x+E1y+C1=0. 圆 C2的方程为: x2+y2+D2x+E2y+C2=0. 把两式相减得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为:(D1-D2)x+(E1-E2)y+(C1-C2)=0 15. 圆上一定到某点或者某条直线的距离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16. 焦半径公式: 在椭圆2222byax中,F、 F分别左右焦点, P(x0,y0) 是椭圆是一点, 则: (1)|PF1|=a+ex0 |PF2|=a-ex0 (2) 三角形 PFF的面积如何计算17圆锥曲线中到焦点的距离问题经常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8直线 y=kx+b 和圆锥曲线f(x,y)=0交于两点 P1(x1,y1) ,P2(x2,y2) 则弦长 P1P2=|1212xxk19. 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求法(注意焦点的位置)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如何设双曲线的方程。20. 抛物线中与焦点有关的一些结论:(要记忆)解题思路与方法:高考试题中的解析几何的分布特点是除在客观题中有4 个题目外, 就是在解答题中有一个压轴题.也就是解析几何没有中档题.且解析几何压轴题所考查的内容是求轨迹问题、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关于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在解答有关圆锥曲线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圆锥曲线焦点的位置,对于抛物线还应同时注意开口方向,这是减少或避免错误的一个关键. (2) 在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或两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方程组消元后得到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判断. 但对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不能使用判别式,为避免繁琐运算并准确判断特殊情况,此时要注意用好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画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通过图形求解.当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涉及弦长问题,常用“韦达定理法”设而不求计算弦长 (即应用弦长公式);涉及弦长的中点问题,常用“差分法”设而不求,将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弦的中点坐标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同时还应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寻找量与量间的关系灵活转化,往往就能事半功倍. (3)求圆锥曲线方程通常使用待定系数法,若能据条件发现符合圆锥曲线定义时,则用定义求圆锥曲线方程非常简捷 . 在处理与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有关问题,也可反用圆锥曲线定义简化运算或证明过程.一般求已知曲线类型的曲线方程问题,可采用“先定形,后定式,再定量”的步骤. 定形指的是二次曲线的焦点位置与对称轴的位置. 定式根据“形”设方程的形式,注意曲线系方程的应用,如当椭圆的焦点不确定在哪个坐标轴上时,可设方程为mx2+ny2=1(m0,n0). 定量由题设中的条件找到“式”中特定系数的等量关系,通过解方程得到量的大小. (4)在解与焦点三角形(椭圆、双曲线上任一点与两焦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有关的命题时,一般需使用正余弦定理、和分比定理及圆锥曲线定义. (5)要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在求弦长、中点弦、定比分点弦、弦对定点张直角等方面的应用 . (6)求动点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实质是将“曲线”化成“方程”,将“形”化成“数” ,使我们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来认识曲线的性质 .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几何法、代入转移法、参数法、交轨法等,解题时,注意求轨迹的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确定点的范围. (7)参数方程,请大家熟练掌握公式,后用化归的思想转化到普通方程即可求解. 九、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N=n1+n2+n3+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