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力”全章教案 .pdf

    • 资源ID:25328696       资源大小:299.9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力”全章教案 .pdf

    第一章: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正确找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力是有方向的量;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N(牛顿) ;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3) 会画力的图示。(4)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5) 初步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来命名或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2能力目标通过力的图示,体会用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 量) 的方法。通过指明受力物和施力物来体会如何挖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的内涵。二、重点、难点分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准确把握这一力的初步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力的物质性体现在:没有脱离物体的力存在, 一个孤立的物体也不存在力的作用,即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在这里, 不宜提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也不宜举沿斜面下滑的物体不受下滑力的例子。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应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把握。虽然把物体“用一个点代表”,也不要过早地提出“质点”的概念。三、教具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 2 人一组 );刻度尺、圆规。有条件地可利用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作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力学知识、热学知识、电磁学知识和光的知识,到高中还要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上节课已经提到,无论从内容要求、 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都要深化。我们初中所学力和运动、 功和能都属于力学知识, 其中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又是重点和基础。无论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还是功和能和关系, 都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准确把握力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第一章就讨论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力一、力提问:什么是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演示: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提问: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要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 小结: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 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提问:仅说一个力多大 ( 是多少 N)能不能完整地表达了这个力?引导学生答出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力的作用点 ) 2力的大小和方向(1) 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单位是N(牛) 。(2) 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提问:物体受的重力方向是_;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3) 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 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 有向线段 )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 或箭头 ) 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 (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代表 ) 。例 1 ( 教师做 ):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 的大小是 2000N ,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 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 ( 依题而定其大小 ) :如用 1cm长的线段表示 500N的力。从力 F的作用点 O向右水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cm),然后画上箭头 (图1)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例 2 ( 学生做 ):作出下列力的图示: ( 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 物体受 250N的重力。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000N 。答案:说明:选不同标度 (单位) ,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示。提问:上述三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提问: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利用已有的弹簧秤等演示,总结上述两方面效果。) 今后我们将定量地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小结:力不但有大小, 而且有方向。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记定标度。 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提问:说出不同力的名称。( 学生边答,教师边在黑板写出,并有意识地分成两类:按性质命名的力和按效果命名的力。 ) 总结:4力的分类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浮力、向心力都是按效果命名的力,而且是合力,不宜过多说明。) 不同效果的力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如绳子的拉力、车轮的压力、路面的支持力,实际上都是弹力。按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如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力、磁力都可以是动力。上述关于力的分类,还要在不断学习中扩展并深化。在力学范围内,接力的性质划分,常见的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为了学好力学,首先要从产生、 方向及作用效果上认清这三种力。下面几节就分别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这三种力。( 三)课堂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是力的三个要素。要会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四)板书第一章力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单位: N(牛) ,大小用弹簧秤测量。力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力的图示:标度3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分类按性质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按效果分:01.2 重力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 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 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3) 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及物体间距离的定性关系。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 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 值恒定是有条件的。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三、教具1演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弹簧秤 (悬挂式、台式两种 ) 、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 ( 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 ) 、钩码 (50g10)。2演示重心(1) 重心板 (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 ;(2) 起重机重心变化的CAI课件;(3) “欹器”录像片;(4) “双锥体”及配套支架;(5) “铁锹”模型纸管一端缠有金属丝,剪刀、天平。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这里有两个物体, 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 二)教学过程设计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 )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 请同学回答:根据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 ( 粉笔头 )沿竖直方向下落; 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如果有同学问“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怎样解释?”答:飘忽不定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纸片也是竖直落下的。以后我们还会做这个实验的。指出几点: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2)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 ;实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 mg 指导阅读教材第 11 页第 1 段:“在 静止 的情况下,物体对 竖直悬绳 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 的压力也 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找出关键词并加以理解。“静止”:演示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示数小于物重被称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竖直”悬绳 (或“水平”支持物 ) :“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 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 施力者是该物体, 以后还会学到其它区别。 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3重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 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从效果 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1)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环重心在圆心。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物体上的一个点(如圆环、直角尺等 )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还跟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如:一把铁锹的重心在靠近鍬头的一侧。演示“模拟铁鍬”的重心。问:如果从重心处切开,哪头重?同学回答并用杠杆平衡解释支点在重心处时“铁鍬”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开“铁鍬”,两段各放在天平两盘中,验证一下。演示: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CAI 课件。重心随重物质量增大而前移, 随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 重心快超出支面时发出报警声。放录像:欹器。静止时向右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处于正位,继续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动,倒满水则倾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3) 重心的实用意义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4万有引力(1) 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2)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3) 物体的质量越大, 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 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 ( 质量约 4 100kg) 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 10-3N。天体的质量很大, 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 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 。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 )受到的重力是恒力。( 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 p13练习二。说明:第 (1) 题第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 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3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 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五、说明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经学过,从知识上讲,本节内容很容易掌握,属于复习性质的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2重心概念的建立,渗透了“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对于以后学习“力的合成、分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注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如何阅读教材,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4介绍“欹器”,增加“双锥体”和“模拟铁锹”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查找资料, 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更多的知识, 从而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01.3弹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计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三、教具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泡沫塑料、木板、弹簧、木块、激光器、平面镜等。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边我们研究了重力的特点,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第二种力弹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弹力先来看几个小实验。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压木板,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1)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一块橡皮泥用手可以捏成各种形状,捏后它将保持这种形状。 棉线弯曲后的形状也不再复原。把一块木板压弯后,放手木板又恢复原形。 把弹簧拉长后也能恢复原形。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弹簧、木板、泡沫塑料等发生的形变属于这一种。不能够恢复的形变, 叫做塑性形变。 棉线,橡皮泥等发生的形变属于这一种。以后重点研究弹性形变,不加说明就指这种弹性形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实验:用铁丝弯成一根弹簧,跟用钢丝弯成的弹簧对比。在下面挂较少的钩码时,去掉钩码,两弹簧都能恢复原长。当下面挂的钩码较多时,铁丝制作的弹簧不能恢复原长,而钢丝弯成的弹簧可以恢复原长。可以看出,弹性形变是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让学生举几个弹性形变的例子。以上讨论的都是明显的弹性形变, 其实有时的弹性形变是用眼看不出但又确实存在的。实验:桌面上放激光器、 两个平面镜,激光通过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当用手压桌子时,墙上的光点发生移动,这说明桌面发生了形变。棉线在拉长时也发生了形变,而这种形变也是不易观察到的。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形变后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又有什么作用呢?实验:木块压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变后对木块产生向上的支持力。弹簧拉木块时,弹簧伸长后产生对木块的弹力。(2)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讨论: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定性地分析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形变有关,跟形变物体的弹性有关。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跟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一致。例:把书放在桌面上, 书压桌面,书和桌面都有微小的变形。 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弹力,压力。桌要恢复原状有一个向上的弹力,支持力。一般情况: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 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例:用绳吊重物,绳对重物是否有弹力?物体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物拉绳,绳拉重物,使重物和绳都有极微小的形变。发生形变的绳要恢复原形,对重物产生向上的弹力, 拉力。发生形变的重物要恢复原状, 对绳产生向下的弹力, 拉力。一般情况:凡是一根线 (或绳) 对物体的拉力, 都是这根线 ( 或绳) 因为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拉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线收缩的方向。结论: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练习:画出下列物体受到的弹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应注意第 3 张图中斜面与球间无弹力, 可采用把斜面移开的方法看物体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判断。弹力方向的特点: 由于弹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面面结合,点面结合时弹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接触面的。点点结合可转化成面的结合上去。讨论:浮力是不是弹力?答案为是。2胡克定律前边我们定性地研究了弹力的大小, 下面定量地研究弹簧的弹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的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加大,弹簧的伸长增大,把读出的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次数1234钩码数(个)弹簧的伸长(厘米)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胡克定律: 弹簧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写成公式为 f=kx k 为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例:有一根弹簧的长度是15厘米,在下面挂上0.5 千克的重物后的长度变成了 18 厘米,求弹簧的劲度系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答:这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63.3N/m。( 三)小结这节课研究了弹力, 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是跟接触面垂直的, 绳中的弹力是沿着绳的方向的;弹簧弹力的大小用胡克定律计算。五、说明1在本节教学中几个实验应做好,这对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很重要。2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可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有些结论可让学生总结出来。01.4 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 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 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3) 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 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 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三、教具1演示教具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2学生实验材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2 页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3投影仪、投影片。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 能判断力的方向。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 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物块静止, 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 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 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 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 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2滑动摩擦力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再做演示实验, 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 140g 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2 页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 N 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 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 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数据测力计读数拉力方向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方向1静摩擦力1:2静摩擦力2:3最大静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讨论答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2 页图 1 物块 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 A没有静摩擦力。图 2 物块 A与木板接触, 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 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 f静大小等于重力 mg 。图 3 物块 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 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 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图 4 物块 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 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图 5 物块 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 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 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四)作业与思考习题:图 6中物块 A重 10N ,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5,当悬挂物 B重 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 求:(1)B 物体重 1N时 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 (2)B 物体重 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3) 当 A物体上再加上重 10N的 C物体, B物体重 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思考题: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五)板书1静摩擦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2 页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 0fm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滑=N 3小结( 略) 01.5 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二、重点与难点分析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教学器材教师用器材: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 个) 、细线若干、弹簧秤 (3只)、橡皮筋 (3 条) 、方木板 (1 块)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 (2 个) 、投影(1 套) 、微机(1 套) 、三角板 (2 个)。学生用器材 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 (1 块) 、弹簧秤 (2 个)、橡皮筋(1 条) 、8 开白纸 (1 张) 、50cm细线(1 根)、图钉(1 个) 、有刻度的三角板 (2 个) 、记号笔(1 支) 、大铁夹 (1 个) 。四、主要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 复习与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力产生的效果, 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提问: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 2N 、3N ,如果 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引导回答: 5N,方向与 F1、F2的方向相同。进一步提问: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1N,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 板书) 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 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并讲述这就是初中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2 页( 投影 1)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提住一袋土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土石。( 演示 1)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 O点;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力,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图 1、图 2 所示。一个力 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1、F2就叫这个力 F的分力。求 F1、F2两个力的合力 F,也叫做二力的合成。如图3 所示。与初中的二力合成不同的是,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板书: 15 力的合成 ) 过渡 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那么,( 板书)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2新课教学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再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才能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启发学生回答: 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绳方向,即沿所标明的虚线方向。 讲解弹簧秤的使用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确定分力的大小: ( 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 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的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 O点;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分别在相应位置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这就是分力的大小。注意: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现在,请同学们观察 M点有没有固定橡皮筋,规定的方向是不是明确,记录用的油笔有没有?用铁夹子将木板固定在桌上。都准备好之后, 左边同学拉橡皮筋,右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测量完之后请举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2 页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提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 ,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 O , 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在相应位置记下弹簧秤的读数。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注意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现在,请右边同学拉橡皮筋,左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视察学生实验情况 到此为止, 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数据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分力及合力: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 长的线段表示 1N力) ,利用三角板,从 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 、OB 、OC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现在,请同学们用力的图示法将自己测量的分力和合力分别表示出来。提问:分力的大小分别等于多少?合力的大小等于多少?进一步提问: 由此看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看看, O 、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停顿 20秒,引导同学猜出 ) O 、A、C 、B好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OC 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教师解说: 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毕竟是一种猜测,究竟OC是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呢?我们可以以OA 、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 ,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C是否重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2 页2)用两个三角板,以表示两个分力的有向线段OA 、OB为邻边,用虚线作平行四边形 OACB 。( 示范。强调邻近,利用两个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所得的OA 、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连接OA 、OB之间的对角线。3)同学操作,教师指导,选出典型,投影讲评。4)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合力,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5)四组同学所得结果都是结论4) ,教师所得实验结果也是结论4),那么结论 4)是不是普遍的呢?6)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 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5 所示。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有这种情况很正常, 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因此,一个规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如果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不要着急,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们就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3练习( 略) 4小结(1)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合力F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两个分力的夹角。现在,就来观察一下合力与分力大小、方向的关系的动态情景。 电脑演示 合力 F 与两个分力 F1、F2的大小的关系;合力 F与两个分力 F1、F2的夹角的关系; 学生思考 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 ,当=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2 页(2)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是通过实验归纳法来完成的。实验归纳法的步骤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获取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多次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5作业如图 6 所示,有 12 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挂放。AO 、OB的夹角为什么等于 90?6教学说明力的合成这一节课,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还提出了方法目标和德育目标。让学生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体会到“实验归纳法”的一般原则。01.6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二、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三、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四、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 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 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 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 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二)新课教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2 页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中物理第一章“力”全章教案 .pdf)为本站会员(Q****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