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ppt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的政治制度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第1 1课课) )(2 2)知道)知道“始皇帝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影响。( (第第2 2课课) )(3 3)列举从)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的特点特点。 ( (第第3 3课课) )(4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影响。 ( (第第4 4课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唐太宗汉武帝汉武帝宋太祖宋太祖元世祖元世祖 1 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解决(解决中央中央与与地方地方矛盾)矛盾) 2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解决皇权皇权与与相权相权的矛盾)的矛盾) 3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人事任免人事任免 4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演变特征(一)西汉:中央集权的(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初步加强初步加强(三)北宋:中央集权的(三)北宋: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四)元朝:中央集权的(四)元朝:中央集权的新发展新发展唐唐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严重削严重削弱弱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指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大权归中央,地方地方完全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绝对服从中央1 1、汉初、汉初( (汉高祖汉高祖) ): :汉高祖主张实行什么制度汉高祖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其依据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刘邦大封同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的土地面积他死后不过他死后不过1818年,诸侯年,诸侯王就发动了王就发动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汉景帝汉景帝 趋势趋势加强加强节度使权力节度使权力? ? 影响影响? ?“既有其土地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又有其人民,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财赋又有其财赋”唐后期,河唐后期,河北三镇的北三镇的5757个节度使中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任命的只有4 4人。内地人。内地许多节度使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也效法,各占一方,唐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朝统一局面破坏,破坏,形成了形成了“藩藩镇割据镇割据”的的局面。局面。 唐朝藩镇割据图唐朝藩镇割据图安 史之 乱藩 镇藩 镇割 据割 据唐玄宗节度使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继继续续发发展展趋 势趋 势共性何在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袍加身”处处河南开封河南开封陈桥驿陈桥驿 1 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2 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局面?君弱臣强的局面?中央军事:军事:财政:财政:行政:行政:特 点特 点基本解决了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臃肿,为北宋埋下了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积贫积弱的祸根。的祸根。趋 势趋 势河北河北山东山东山西山西宣政院直辖地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地直辖地材料一材料一: 教材教材P13元朝行省图元朝行省图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评价评价趋 势趋 势江西行省江西行省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阶段阶段 朝代朝代地方制度地方制度 秦秦演变演变特点特点趋势趋势汉初汉初武帝武帝唐唐 宋宋元元一、中央集权发展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加强加强节度使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掌控赋税加强加强行省制行省制宣慰司宣慰司(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宣政院辖地宣政院辖地( (西藏西藏) )加强加强重大变革重大变革省制开端省制开端形成形成巩固巩固中央权力不断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弱加强加强加强加强削弱削弱新新发展发展三冗三冗积贫积弱积贫积弱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比较点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行省制行省制不不同同点点盛行盛行时代时代和中央和中央政府政府关系关系影响影响相相同同点点几乎整个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封建时代元朝元朝秦秦(郡(郡县)县) 汉初汉初(郡(郡国)国)汉中后期汉中后期(州州郡郡县)县)隋隋(州(州县)县)唐唐(道(道州州县)县)(藩镇)(藩镇) 北宋北宋(路(路州州县)县) 元元(省(省路路府府州州县)县)(四)元朝后期相权大,实行一省二院制(四)元朝后期相权大,实行一省二院制(三)北宋分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三)北宋分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一)汉武帝削弱相权(一)汉武帝削弱相权:“中朝中朝”和和“外朝外朝”(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省六部制(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皇帝个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最高权力于一身(决(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独断性和和随意性随意性皇皇 帝帝 有事上报 汉初汉初: : 汉武帝汉武帝: :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 军国大事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以削弱相权, ,形成中朝和外朝形成中朝和外朝丞相位高权重丞相位高权重,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皇 帝帝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思考:思考:1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2 2、三省之间相互关系如何?、三省之间相互关系如何?3 3、三省六部是如何运行的三省六部是如何运行的?2 2评价评价(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工部工部 度支、盐铁、户部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使 三司使三司使(行政权)(行政权)(军权)(军权)(财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相权一分为三皇皇 帝帝总揽大权总揽大权宋初:设立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后来 :增:增 设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权和财权。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子,理万机”。元史元史3 3、统领、统领宗教宗教及及西藏西藏事务:事务:宣政院宣政院1 1、最高、最高行政行政机关:机关:中书省中书省2 2、最高、最高军事军事机关:机关:枢密院枢密院阶段阶段调整、演变情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特点两汉两汉魏晋魏晋隋唐隋唐北宋北宋元朝元朝相权相权不断不断削弱削弱皇权皇权不断不断加强加强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1 1、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夏商周:世卿世禄制2 2、汉朝:察举制、汉朝:察举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容易形成小集团3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任高官,形成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的局面 .完善:完善:唐太宗唐太宗: : 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武则天: : 增加取士人数,首创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武举和和殿试殿试北宋北宋: : 采用采用糊名法糊名法,防止作弊;,防止作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 改革科举。改革科举。4 4、科举制、科举制创立:创立:隋文帝隋文帝: :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隋炀帝: : 始设始设进士科进士科,科举制,科举制正式正式形成。形成。原因:原因: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3 3)标准:)标准:(4 4)特点:)特点:(5 5)评价:)评价: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积极消极消极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皇权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加强, 相权相权日益削弱日益削弱中央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权力不断削弱。1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 :2 2、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 : 3 3、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历代王朝都重视重视选官制度的选官制度的建设建设,加强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选官权收归中央。收归中央。1 1、据、据汉书述评: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2 2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的主要目的是 A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 B分割王国封地分割王国封地 C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D D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3、西汉初与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西汉初与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突出问题是的突出问题是A、郡县与封国并存、郡县与封国并存 B、皇权与相权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C、地方与中央争权、地方与中央争权 D、内朝与外朝并存、内朝与外朝并存4、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有用有(1)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2)维护了国)维护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和安全家的局部统一和安全(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展(4)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1)(2) B 、(2)(3)C、(1)(2)(3) D、(1)(2)(3)(4)5、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作用的有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汉汉武帝颁布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 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A AB BC D6 6、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是 A.A.完善中央集权完善中央集权 B.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C.减少决策失误减少决策失误 D.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7 7、“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 A汉代汉代 B B唐朝唐朝 C C宋初宋初 D D元朝元朝8 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一是 A.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C B 9 9、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A.A.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了思想控制 B.B.选拔了大量人才选拔了大量人才 C.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D.D.阻碍了学术进步阻碍了学术进步 1010、科举制的实行、科举制的实行, ,从本质上反映了:从本质上反映了:A.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阶级关系变动 B.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