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doc

    • 资源ID:2539251       资源大小:56.0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doc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王琪(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暨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昆明 650091)Advances in Basin Land-use and Lake EutrophicationWANG Qi(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Resource of Yunna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是水环境生态领域的重要热点问题。湖泊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打破了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平,使水体内营养元素和相关物质的浓度升高而产生的。目前有关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各种原因、作用机理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土地利用方式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论述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为有效控制富营养化提供参考,也为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湖泊;富营养化Abstract Recently ,the study of lake eutroph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the world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the balance of nutrition had been changed in lake ecosystems ,and thus caused lake eutrophication .Currently ,there has been don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reasons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use to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is less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basin land-use on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ntrol measures ,not on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eutrophication ,but also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eply research of this field . Key words land-use ; lake ; eutrophication 1 前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或半封闭性水体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为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屈冉等,2008)。水体发生富营养现象之后,水生生物种类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水体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富营养化湖泊的主要特征为:蓝绿藻为绝对优势种,在夏秋季节疯狂爆发,恶化水质,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释放有毒物质,给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Horne and Goldman,1994)。由于富营养化会带来很多危害以及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湖泊富营养化的机制及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张宇等,2009)。早在20 世纪初,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引起了国外生态学家、湖沼学家的注意,同时也得到一些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国内的专家学者才开始注意到有关富营养化问题(赵永宏等,2010)。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全国共有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95%,其中约1/3为淡水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占全国淡水湖泊总数的60%-70% (秦伯强,2007)。目前在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51.2%。在39个代表性水库中,达富营养程度的有12座,占30%。在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洪泽湖、巢湖已达富营养程度,鄱阳湖、洞庭湖目前虽维持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韦立峰,2006)。湖泊富营养化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近20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富营养化进程被大大提高(赵永宏等,2010)。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湖区、云贵湖区、部分东北山地及平原湖区与蒙新湖区。主要淡水湖泊除了位于人烟稀少地区和处于原始状态的部分湖泊外,其营养盐水平基本上均达到了发生富营养化的标准(金相灿等,2007)。富营养化形式严峻。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水体氮、磷营养盐数量剧增。在生态系统中,养分运动的载体是水分。生态系统所获能量(太阳能) 的95% 用于水分的驱动以维持系统的功能。土壤是生态系统养分的主要库。土壤养分的运动又直接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 二者呈反馈控制关系。很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系统水分运动途径从而影响系统养分的运移(孟庆华等,2000)。因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流动从而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何锋等,2010)。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流域的景观格局,也改变了湖泊与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方面的交换与联系,从而改变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自身修复功能,使湖泊日益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Hanski et al.,2000;Miska Luoto et al.,2003)。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土地利用方式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董莉丽等,2009;刘红玉等,2007;高超等,2005)。由于农业用地是流域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对氮磷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因此本文着重从农业用地方面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湖泊富营养化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2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21 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研究概念及分类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任何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活动紧密相关,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压力(黄磊昌等,2004)。土地利用指土地的使用状况或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既包括土地生物物理特点的利用方式,也包括隐藏在控制土地生物物理特点之下的意图,即利用土地的目的(王秀兰等,1999)。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决定了土地覆盖情况,从而影响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输出情况。广义地讲,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分为非农业用地即工矿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三大部分,其中各分又可再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高杨等,2006)。2 2 非农业用地与水体富营养化研究概况非农业用地包括工矿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各种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厂应运而生。为了方便排污减少治污成本,不少工厂依河而建,将大量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导致了大面积水源的污染。与此同时,为了支撑工业发展,采矿业也在不断发展。但在开采过程中往往忽视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废弃的尾矿也没有进行妥善的管理,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城镇和交通用地也在不断扩张,建设时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土壤的大规模开挖和随意堆放,极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街道路面的不透水性,使得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污水随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营养盐急剧增多,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高杨等,2006)。从20世纪80-90年代起,我国由于工业污染严重,点源污染研究、治理一直被视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工业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王海云等,2006)。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各种排污管道系统的建设,城市生活污水也得以进行集中处理,大大减少了城市污水对水体的污染。虽然对点源污染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降低了水体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但水质状况并未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至此,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在水体富营养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开始把精力集中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中(全为民等,2002)。23 农业用地也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概况这里的农业指大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同时包括养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体氮、磷营养盐数量剧增,而农业生产会导致大量氮、磷营养盐流入水体,因而农业在富营养化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SCHRDER et al.,2004)。有关研究表明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农业,农业在湖泊外源磷的贡献率方面超过其他污染源(Bechmann , et al.,2005)。研究表明,在中国水体严重污染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超过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崔键,2006)。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太湖流域、滇池流域的多点长期定位试验,在江苏、浙江、云南、山东、北京、上海等十多个省市上百个县的实地考察和5000余个田间的采样调查显示,在中国流域面积大的水域,如滇池、五大湖泊、三峡库区等,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有以下3个(张维理等,2004)。:(1)高氮、磷肥料用量的菜果花( 蔬菜、水果、花卉)农田面积大幅度增长;(2)流域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密集发展;(3)基础设施差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城镇建设快速扩展。因此,深入的了解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与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意义。231 种植业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概况(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谌芸等,2010)。水土流失危害极大,尤其是农地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大量的径流泥沙,造成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还加剧耕地所在区的地下水污染和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林大仪,2004)。而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及其氮、磷的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典型小流域降雨径流流失的悬浮泥沙量、氮、磷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和降雨量成反比;而且氮的主要流失形态为溶解态,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沙结合态(黄云凤等,2004)。一般来说,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非农建设用地,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和园地具有相当的自然生态功能,承载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林地和草地是以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服务价值;林地、草地和园地在保护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功能又强于耕地(谢跟踪等,2008)。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开垦滩涂等土地开发方式虽然可以增加土地收益和耕地面积,但同时也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陈松林(2000)以福建省延平区为例,在GIS软件ARC/NFO的支持下,将土壤侵蚀图与土地利用的现状图进行叠置处理,得出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差异显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率(土壤侵蚀面积占该地类面积的百分数) 顺序为:园地>耕地>林地>草地。邹亚荣,张增祥等(2002)以广东惠东区为例,以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在GIS中将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迭加得出结论,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分布是相互关联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傅伯杰等(1999)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地侵蚀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流域坡耕地1996年比1984年减少了43% ,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比自然因素对土壤净流失及养分流失的影响更大些,尤其耕作活动常导致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增加;不论有无人为扰动,坡地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均高于平地,且人工扰动使坡地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量更高;水田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量则高于旱地;以养分相对流失衡量的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侵蚀及相应的养分绝对流失正相关,一般也表现为耕地高于非耕地,坡地高于平地,水田高于旱地,旱地则由于土壤侵蚀较轻,因此虽养分含量较高,流失却不大,相应地土壤肥力退化也弱(张燕等,2003)。(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化肥施用概况一个半世纪以来,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这也是世界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人们已越来越关注施用化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施入土壤中的化肥除被作物吸收一部分进入生物圈循环外,不可避免地经过淋溶、挥发等途径进入水圈和大气圈(奚振邦,1994)。水体富营养物质氮、磷的来源主要有城镇生活污水、含氮含磷的工业废水和农田氮磷肥。其中,农田氮、磷的流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Abrams et al.,1995)。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司友斌等,2000)。农田是目前沿湖乡镇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段永惠等,2005)。农田氮、磷的损失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降雨情况(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和降雨分布) 、施肥状况(种类、时间、数量) 、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条件、土壤条件和人为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蔬菜、花卉等集约化农业生产的面积在不断扩大,湖泊流域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在逐年增加。化肥的大量施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化肥随着农田径流流入滇池,成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证明,大量的氮、磷化肥施用,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入湖泊是造成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陆轶峰等,2003)。美国对连续5年的小麦田排水中氮的流失观察表明:每公顷施用48.8kg、96kg 和144kg 氮,在生长旺季排水中的氮量分别是不施肥的4.8、9. 6、12.7倍;甚至在冬季休闲时,也是不施肥的1. 07-1. 62倍(司友斌等,2000)。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对氮、磷肥的固定率;不同作物产品带走的氮、磷肥用量都不尽相同(Sharpley et al.,1994),一般大田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的氮、磷化肥投入量处于相对合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基本吻合,略高于标准水平,而蔬菜、花卉的氮、磷化肥投入远远超出了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用量,施肥严重过量。氮、磷化肥的高投入必然导致氮、磷的大量流失,且同样的种植品种在不同的地方施用量相差可达2-3倍甚至更高,这主要是各地区的施肥习惯和土壤条件的不同造成的。由于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附加值很高,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习惯于高投入,高产出,加之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足,对化肥的施用很不合理,往往是盲目过量地投入化肥。而对于一般的大田作物,一方面由于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农民一般不会过多投入化肥,另一方面,一般大田作物对氮、磷养分的需求比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小,因此一般大田作物的施肥量远远低于蔬菜、花卉等经济类作物。因此在化肥的流失率中,花卉和蔬菜要远大于一般的水田和旱地,其排序为:花卉>菜地>旱地>水田。由于化肥增产作用明显、使用方便,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偏重于产量效益,从而使人们对化肥的依赖性呈加重趋势,以致化肥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则随之锐减;加之化肥施用欠科学,利用率偏低,大量流失迁移,不仅不利于培肥土壤肥力,还造成地力下降,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降低了产品质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王海燕等,2007)。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湖泊流域的种植面积将会逐年扩大,因氮、磷化肥的施用而造成的氮、磷流失量也将会不断加大,因而将来我们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232 养殖业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概况养殖业作为农业的一个分支,在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中作用巨大。近年来,随着中国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已日渐严重,目前已成为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在许多地区畜禽污染物排放量甚至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成为重要水源地及江、河、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周俊玲,2006)。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巨大。目前我国畜禽养殖粪便年产生量约为1913 亿t,所含污染物的化学需O2量为7118万t,已超过全国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化学需O2量,全国畜禽粪便N、P流失总量分别为化肥N、P流失总量的112倍和113倍,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楼平,2000)。其主要危害是污染水体,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因其含N、P量高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Cooke,1994),排入鱼塘及河流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者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可使地下水溶解O2含量减少,水体有毒成分增多,水体发黑变臭并使其丧失使用功能(付俊杰等,2004)。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养脱节导致畜禽粪便污染环境,我国传统的农户经济以“畜/肥/土地/粮”循环为主要生产模式,畜禽粪便作有机肥料用于农田生产形成较好的生态平衡体系,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大,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迅猛发展且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由于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种养严重脱节,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此外没有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国家总体战略的引导,同时缺少资金扶持都成为了制约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3治理措施及存在的问题31 治理措施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对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影响涉及的范围较广,因而无法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加以解决, 但可以根据其污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轻其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控源节流”方法进行治理,“控源”即对污染源头的治理,“节流”是指对污染物向湖泊流域的转移进行治理。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还必须对流域进行全面规划,科学管理,从而达到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全为民等,2002)。311 污染源头的治理(1) 土壤养分的管理我国地少人多,为保障粮食供给,农田生态系统的磷素投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要呈上升趋势,农田土壤中的磷素还将进一步积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来提高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减轻农田土壤磷素流失,具有实用、高效和投资少的特点(全为民等,2002)。黄云凤(2006)在对福建省九龙江流域4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流域的研究中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的流失有明显影响,一般植被覆盖度提高可以降低流失,而农业活动会加剧流失。所以减小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还必须优化土地利用,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经济条件和现有种植结构,尽量多种植林木,根据土壤性质选择农作物或林木品种,例如,富磷的土壤可以选择喜磷作物(段亮等,2007)。此外,还应改进种植方式,改顺坡耕作为横坡垄作,推行少耕、免耕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坡改梯和退耕还林等制度(谌芸等,2010)。其次,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农田养分平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化肥的过量施用,许多研究表明当化肥施用量超过一定水平以后(Cooke,1994),其养分流失量显著增大,但减少化肥施用量或不施,其养分流失量差别不大,而作物产量却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养分大量积累,而土地保肥能力较差造成的。因此,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势在必行(全为民等,2002)。平衡施肥技术,其内涵就是实行3个“平衡”,即有机肥与无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素平衡施用;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针对现在的施用状况,一是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肥力;二是要控制和减少氮肥总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增加施用硅肥、硼肥和锌肥等。(2)动物饲养中的养分管理首先可以把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含有农作物所需N、P、K等多种营养成分,经处理后可作为肥料、饲料和燃料等,有很大经济价值,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可减少污染物排放,有的地方用揉碎秸秆吸收畜禽场污水,利用污水中氨气氨化秸秆,生产有机肥,既解决畜禽养殖和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又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其次可以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使粪便作为肥料还田是一种促进农牧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而且粪肥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上远远超过化肥,所以中国在规划养殖业的发展时,应根据各地土壤、气候、农作物种植和环境情况,对畜禽养殖场进行合理选址和设计,特别是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污和提供优质饲料,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建立“土地-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粮食多-饲料多-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的良性循环,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并进。312 污染物传播途径的管理(1) 湿地在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湖泊湿地对抑制富营养化有很大的贡献。一方面,湿地中的基质可通过吸收、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络合等物理化学途径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另一方面,湿地的水生植物也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其根区还可为微生物降解营养物质提供良好条件。正常运行条件下,湿地对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大致为TN 60%、TP50%、CODCr20% (梁威等,2000)。另外,湿地植物还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可以起到消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Hook,1996)。由于与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相比,人工湿地具有氮、磷去除能力强,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人工湿地的建设已经在许多地区大面积展开。目前,我国在滇池、洱海等许多湖泊面源污染控制中拟采用人工湿地工程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极具潜力。(2)缓冲带和水陆交错带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所谓缓冲区,就是指永久性植被区,宽度一般为5-100m,大多数位于水体附近,这种缓冲区降低了潜在污染物与接纳水体之间的联系,并且提供了一个阻止污染物输入的生化和物理障碍带。缓冲区的植被通常包括树、草和湿地植物,缓冲区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柴世伟等,2006)。许多研究已表明,缓冲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N、P 和有机污染物, 其效率取决于污染物的运输机制。研究结果还表明,一个健康的水陆交错带可以对流经此带的水流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物质有截留和过滤作用,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对物质具有选择性的半透膜(尹澄清等,2002)。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于防治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 存在的问题虽然随着人们对湖泊富营养化现状认识的加深,在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管是在研究工作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合理规范的湖泊富营养化标准。目前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唯一的标准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TN和TP两项水质指标,这显然是不全面也不够合理,更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湖泊进行营养生态分区,针对不同营养生态区域的富营养化特征采用不同治理对策,达到对症治疗、事半功倍的效果(屈冉等,2008)。其次,缺乏适合中国农村和农民条件的农田管理技术。虽然关于不同土地类型与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理研究已经较为透彻,但却没有根据理论提出相应的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指导中国农田管理的技术。中国的许多环境问题均与农民施肥不合理有关,而肥料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早已为科学界认知。十多年来,研究人员为提高肥料利用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施肥技术体系方面的研究并不亚于发达国家。但客观的说,对广大农村的促进不大。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各大流域,即使在高污染风险的湖滨和河口地带对高污染风险的菜果花种植仍然没有任何限制和相关的技术标准。第三,治理盲目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中国对湖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也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试图通过一些位于河口、河道地带示范区的工程建设获得成效,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对整个流域各类型水源涵养地统一布局,进行源头的总量控制(秦伯强等,2007)。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一些富营养化严重的流域进行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滇池流域,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治污的投资和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流域内氮、磷养分大量施用,浅根系的蔬菜、花卉大棚仍在迅速发展(张维理等,2004)。4 参考文献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李建华,赵建夫.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6).崔键,马友华,赵艳萍,董建军,石润圭,黄文星.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6,(1).董莉丽,郑粉莉.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09,(6).段亮, 段增强, 夏四清. 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原因及对策 J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4) : 6-10.段永惠,张乃明,洪波,陈建军.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2).付俊杰,李远.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窦贻俭.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2005,(11).高杨,吕宁,薛重生,邓玉娇. 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空间关系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06,(11).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地理学报, 1999, 54 (3) : 241 2461.郭怀成,孙延枫.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2002,(5).黄磊昌,叶淑红,王守平基于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6):3941黄云凤,张珞平,洪华生,陈能汪,黄金良,曾悦. 不同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4).黄云凤, 张珞平, 洪华生, 等. 小流域氮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 水利学报, 2006, 37( 7) : 801-806.金相灿,辛玮光,卢少勇,胡小贞,邓义祥,李英杰. 入湖污染河流对受纳湖湾水质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2007,(4).梁威,吴振斌.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J . 环境科学动态, 2000 (3) : 32-37.林大仪. 土壤学实验指导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88-90.楼平.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调研报告. 中国环境年鉴.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86陆安祥,赵云龙,王纪华,马智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2007,(9).陆轶峰,李宗逊,雷宝坤. 滇池流域农田氮、磷肥施用现状与评价J. 云南环境科学,2003,(1).刘红玉,李兆富.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07,(11).孟庆华,杨林章.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养分流失研究J. 生态学报,2000,(6).秦伯强.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对策J. 环境保护,2007,(19).秦伯强. 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J. 生态学报,2007,(11).秦伯强.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湖泊科学, 2002, 14 (3) : 193201屈冉,孟伟,李俊生,丁爱中,罗建武. 土地利用和沉积物对富营养化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 土壤通报,2009,(4).全为民,严力蛟.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 生态学报,2002,(3).谌芸,何丙辉,赵秀兰,张磊. 小江流域农地水土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0,(4).司友斌,王慎强,陈怀满. 农田氮、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 土壤,2000,(4).王海燕,杜一新,梁碧元. 我国化肥使用现状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7,(20).王秀兰,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1999,(1).温正堂,董存超.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9).韦立峰.浅谈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防治J.中国水资源利用,2006,(8):25-28.吴秀芹,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3,(6).奚振邦. 化学肥料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358374.谢跟踪,邱彭华,谌永生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尹澄清,毛战坡. 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J. 应用生态学报,2002,(2).张乃明,余扬,洪波,陈建军.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径流磷污染负荷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2003,(3).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2004,(7).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Kolbe H.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4,(7).张燕,张洪,彭补拙,杨浩.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J. 水土保持通报,2003,(1).张宇,王圣瑞,李重祥,王聪明,乌恩 .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及其研究展望J. 内蒙古草业,2009,(4).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J. 地理科学进展,2006,(1).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席北斗,鲁奇.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周俊玲,. 发达国家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对策与启示J. 世界农业,2006,(8).白由路, 卢艳丽, 杨俐苹. 农业种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3):11-14.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等. 基于GIS 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 (1) : 67 691BECHMANN M E, BERGE D, EGGESTAD H O, et al. Phosphorus transfer from agricultural areas and its impact on the eutrophication of lakes- two long-term integrated studies from Norway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5(304): 238- 250. Cooke L G. Nutrient transformations in a natural wetland receiving sewage efflu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waste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29 (5): 209 227.Donal D Hook .Wetlands: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1993, 12(7) : 2157 2166.Hanski I .Ovaskainen O .The metapopulation capacity of a fragmented landscape . Nature, 2000, 404: 755-758.HORNE A J, GOLDMAN C R,LimnologyM.New York/London:McGraw-Hill,1994M. M. Abrams et al. J . Environ. Qual. 1995, 24 (1):132138Miska Luoto, Seppo Rekolainen, Jyrki Aakkula et al. Loss of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habitat connectivity in grasslands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change in Finland. Ambio, 2003, 32(7): 447-451.SCHRDER JJ, SCHOLEFIELD D, CABRAL F, et al. The effects of nutrient losses from agriculture on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the position of science in 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regul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4(7): 15- 23.Sharpley A N, Withers PJ A. 1994. The environmentally2sou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J .Fertilizer Research , 39 : 133 146

    注意事项

    本文(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