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名人的故事2022汇集.docx
2022年名人的故事2022汇集 在作文中,假如我们能依据题目在文章中加入一些名人事例,无疑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的故事,便利大家学习。 名人的故事1 1926年,还在北京高校国文系学习的陆宗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习的第一天,陆宗达想象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并没有出现,而是黄侃给了自己一本说文解字。陆宗达翻开一看,忽然傻了眼,整本书中竟然没有一个标点,这怎么看?正值陆宗达犯糊涂时,黄侃扔下一句话:“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周后,陆宗达将作业交给老师批阅。黄侃翻开那本说文解字,未置可否,而是叮嘱陆宗达:“明天再买一本,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点完一本说文解字的标点,已经让陆宗达费劲不少,如今老师还要熬煎自己,陆宗达对黄侃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狠!但既然拜了师,就只能根据老师叮嘱的去做。 第三次见黄侃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面目全非的说文解字。黄侃依旧是面无表情,冷冷说道:“再去买一本点上!” 两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破的说文解字交给黄侃批阅,并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做好打算了。” 黄侃说:“事不过三,你已经点了三次,说文解字已然烂熟于心。以后,遇到文字方面的问题,不用翻看,也可以运用自如了。”这时黄侃又突然问陆宗达:“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有点狠?”陆宗达照实回答:“你是我见过的最狠的老师。”在陆宗达面前从未笑过的黄侃这时笑了:“你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陆宗达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在回忆自己当年跟随黄侃老师学习的那段经验时,陆宗达满是感谢:“假如没有黄先生当年的狠,就没有我今日取得的小小成就。从他身上,我懂得了:狠,有时更是一种爱!” 名人的故事2 没有伯乐,只能明珠暗投。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厌烦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肯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反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觉这个人果真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变更,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溢、朴实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当廷试考官,发觉刘几又来参与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肯定要彻底,今日肯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害。”他发觉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安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假如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处。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觉考生叫刘辉。有人告知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变更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觉了很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名人的故事3 欧阳修的父亲早逝,家庭贫困,母亲教年少的儿子学问时,没有纸笔,就用芦荻为笔,在沙地上画出字来教授给他。母亲曾经对他讲解并描述其先父的事迹:“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吏,夜间在烛下看案卷,屡屡掩卷叹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个死刑犯,我想替他求生而不行得。做官,就是为他人求生路的。” 不到20岁的欧阳修首次在湖北随州应举就失败。韩愈古文是他憧憬的境界。但当时的“高考要求”又是什么呢?他四周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就是杨刘时文。所谓西昆体诗,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的,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缺乏思想内容。 又过了两年,欧阳修再次应举,仍未得中。两度落第,使他不免懊丧,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不得不把留意力转移到西昆体诗和“时文”上来。21岁的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会汉阳军长官胥偃,这篇并不高超的“时文”让胥偃“一见而奇之”,不久后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欧阳修随将来岳父来到京师汴梁。在开封三试第一,荣选为进士,被特授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忘不了这人生极荣耀的一刻,欧阳修等从崇政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从,在东京街头傲然走过。欧阳修23岁就步入了帝国的最高人才层,看来官运来了。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为革除弊端,上章指责时政,指陈时弊,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被贬饶州。肩负言谏之责的高若讷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肆意诋毁范仲淹的人格。欧阳修生气不过,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得出结论:“足下非君子也。”因为这封意气用事的信函,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 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没有什么书籍可供他消遣,他便取出旧案卷反复阅读,看到其中冤假错案不行胜数,于是欧阳修发誓,即使是当个县令小官,对待政务也绝不敢有丝毫的倦怠、半点的疏忽。之后,欧阳修在各地辗转做地方官多年,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受百姓拥护的政绩。 范仲淹又被起用了,他想招欧阳修前去担当掌书记,并已奏请朝廷获得同意,但欧阳修却叹道:“我当时为范公仗义直言,莫非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吗?和他同退可以,同进就不必了。”竟然推辞不去。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经过4年的贬谪生涯,重回开封,升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召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寻求挽救危局的方略。范仲淹写了闻名的条陈十事,建议实行各种改革措施,如严格官吏升降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特权、减轻徭役等。欧阳修力挺范仲淹,同时建议实行“按察法”,选精明强干的人做按察使,监察各路和州、县官吏,定期向朝廷报告。范仲淹的条陈和欧阳修的建议,一度被宋仁宗接受并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可是,保守势力借“朋党”之说在朝中大造舆论,诬陷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图谋架空皇上,要求罢免革新派的职位。欧阳修被这些狭隘小人的阴谋伎俩激怒了,他连夜奋笔疾书,向皇帝奏陈“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这就是尖锐犀利、文情奔放、有理有据的朋党论。 缺憾的是,不管欧阳修的陈词多么恳切、说理多么充分、排列的事实多么有劝服力,宋仁宗还是一道圣旨,罢免了杜衍、范仲淹等4名革新派官员的官职,“庆历新政”草草收场,保守的豪族官僚重新得势。 守旧派将矛头对准欧阳修,伪造了所谓的“张甥案”,说欧阳修与外甥女有不正值关系。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欧阳晟,却与欧阳晟的家仆陈谏私通。奸情败露后,张氏为了开脱自己,反咬舅父一口,说未嫁时就与欧阳修有私情。这件事始终闹到朝中,欧阳修上疏为自己辩护。而中书舍人钱勰素来跟欧阳修有仇隙,这时举出欧阳修所作的一首望江南词为证:“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这首艳词于是成了欧阳修生活作风问题的铁证。 欧阳修被贬赴任滁州。滁州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山高水清,地僻事简,民俗淳厚,欧阳修很喜爱这儿。滁州西南有琅琊山,欧阳修常携酒前往,在美酒和水光山色中,他遗忘了被谤遭贬的羞辱,忘了自己的太守身份,忘了自己刚满40岁的年龄,自称“醉翁”。 后来,欧阳修由滁州改守扬州。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六月,欧阳修受命回京,这时他离开京都已近10年。宋仁宗眼见这位庆历旧臣已近半百,也未免有恻然之叹,次年便提拔他为翰林学士、集贤殿修撰,官正三品。 欧阳修担当翰林学士以后,主动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实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当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觉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用。考试结束后,有一批人落了选,他们对欧阳修非常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挡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还是发生了改变,大家都起先学着写内容充溢、文风朴实的文章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依新标准录用进士的事被称为科举史上的盛举。其中大多数被录用的人在此后几十年里,都成为北宋的名臣。这批进士中,日后做到三品以上高官的有9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兄弟;做到副宰相以上的有7人。不仅如此,宋朝几高校术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洛学”的程颢,王安石“新学”的重要成员吕惠卿、曾布等,都在这次科举中同时被取。而后来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有3人也是这一届科举同时被录用的考生,即苏轼、苏辙两兄弟和曾巩。欧阳修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对于后世文风的变更有很大的作用。他影响并聚合了一大批青年学者和文学家,使他们成为诗革新运动的基本力气。 但欧阳修的霉运又来了。这一次发生在宋英宗治平年间,还是与绯闻有关。 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原来希望欧阳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不料欧阳修却上书要求肃穆处理。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氏有染。和欧阳修有宿怨的朝廷官员蒋之奇拿这事儿做起文章,出示的证据又是欧阳修的一首名为醉蓬莱的轻薄艳词“见羞容敛翠”,欧阳修气得几乎吐血。诸大臣为他辩护,连刚做皇帝的宋神宗都写信给他,表示对他的品德毫不怀疑。但欧阳修仍大病一场,病愈后心灰意懒。尽管蒋之奇遭黜,可他实在不想在京城待下去了。 桃色事务对欧阳修的确有特殊的杀伤力,而他又总是被这类绯闻轻易击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欧阳修有软肋,喜爱与妓女玩乐。他是性情中人,天性率真,不拘小节,以为只要能写出好文章,就是每天和歌伎泡在一起也不在乎。欧阳修这种恣意享受、无所顾忌的看法,表现在词之创作上,便是写出了大量所谓“艳词”。 欧阳修晚年官运亨通,步步荣显。但当年“两上司谏书”时的英气和“庆历新政”时的锐气已经不再。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64岁的欧阳修由知青州改知蔡州,这时,那个充溢朝气、奋力拼搏的欧阳修早已不存在了。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秋的一天夜里,欧阳修在私第窗下闻秋风有感,写了一篇秋声赋,借肃杀之秋景,抒发其惆怅心情,由秋风联想到万物之凋零、岁月之易逝,从而感叹世事之艰辛、人生道路之坎坷多难。秋声赋是悲秋赋,更是难过赋。欧阳修正是在这篇文章里表现了他从激进渐趋保守的思想历程,从而产生了剧烈的退隐之念。 欧阳修老了。人总有老的一天,那一天来得太不经意。 现在,轮到他对更年轻的一代表明政治立场了,那就是他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立场和打压看法。欧阳修觉得自己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晰、更透彻,他只能接受渐进式改革。欧阳修一生都有清明的政治志向,但在王安石“更高、更快、更远”的变法面前,他茫然失措,与韩琦、富弼等“庆历新政”的旧臣一起,纷纷从当年的激进立场转向循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在变法斗争异样尖锐的时刻,他差点被问罪,不过宋神宗和王安石宽恕了他,缘由是他已经64岁了,已是一代文宗。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65岁的欧阳修得偿所愿得以归隐,终日荡桨泛舟在颍州西湖之上。“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的采桑子一共写了10首,皆以“西湖好”为首句,可见,身心憔悴、屡经官场动荡的欧阳老人,回来自然之后是多么欢欣。他真的醉了,沉醉于人生终极的欢情,他成为最彻底的“醉翁”了。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六一居士”即撒手辞世。 名人的故事4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善书法,也精琴棋。每当他心中郁闷的时候,总要弹奏古琴,以抒发心中的忧愤。公元1141年,岳飞抗击金兵,连连取胜,兵进至朱仙镇,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到金兀术的老窝。 这天,岳飞正和部将们计议出兵的事,南宋的倒戈派丞相秦桧促使宋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飞骗回京城加以杀害。 岳飞离京城临安不远了,突然对面来了几个校尉挡住岳飞说:“圣上有旨,命你在城外安歇,没有圣旨,不得进城。” 这天晚上,岳飞就住一座寺院里。想着成功指日可待却不得不放弃大好战机,心中实在郁闷,夜不能寐,在院内踱步,望着满天星斗,连连摇头叹息。回到屋里,岳飞见墙上挂有古琴一张,伸手摘下来,定了定音,伏案弹奏起来。 秦桧杀害岳飞安排的第一招是行刺。秦桧让人从监狱里提出一个身强力壮的死囚,告知他去城外刺杀一个奸细,事成之后,不仅可赦死罪,还有嘉赏。 这个犯人听说是刺杀奸细,又可免死得赏,高兴奋兴地出了城。秦桧的阴谋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定卖命去干;待岳飞一死,再把他抓起来灭口,神不知,鬼不觉,万无一失。秦桧一想到这,心里就美滋滋的,静等刺客的回音。 刺客来到那寺庙院内,藏在一棵老槐树后面。他听见岳飞在屋里叹气,就蹑手蹑脚来到了窗下,在岳飞转身摘古琴时,立即闪身进了屋内,躲在屏风后面,提着气,踮着脚,向前移了几步,刚要行刺,这时琴声响了,刺客立刻把刀缩了回去。 岳飞手中的牛角琴拨,在琴弦上弹拨,琴声飞扬,或柔或刚,或紧或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高亢时,像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拼杀金兵;低沉时,像是感叹壮志未酬,忧国忧民 刺客心想:“这是谁呢?假如是金人奸细,怎么能弹出这样好的琴呢?”他用一只眼睛从屏风的细缝中偷看:弹琴的人一身朝服,脸色白润,分明是中原人呀! “管他是谁,趁他一心一意弹琴之机,我一刀结果了他!”刺客心一横,刚要下手,只听琴声突然停住了。刺客浑身的肉紧缩了一下,差一点把手里的刀落在地下。这时,只听岳飞长叹一声:“唉!何时收复旧山河啊!”琴声又陡然响起。刺客听了听,咦?这曲调为什么这样熟识呢?这不是我爹谱作的送军行吗? 原来,这个刺客是郾城人,父亲是个出名的弹琴艺人,能作曲弹琴,在民间卖艺糊口。那年,金兵占了郾城。金兀术设宴庆功,把他父亲抓去弹琴助兴,他父亲不弹不奏,怒目而立,还在金兀术面前把琴弦全拨断了。金兀术气急败坏,命人把老人家打得体无完肤,关在营中。岳飞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兵,救出了老艺人。老人家一兴奋,就谱写了这首送军行的琴曲,到处弹奏,赞扬岳家军抗金。一天,岳元帅亲自来到家里,和老艺人一见如故。岳元帅请老艺人教他弹送军行 刺客想着想着就落泪了。他的心被琴声卷走了,随着琴声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慷慨,忘了自己是来行刺的。“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岳飞静默站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我岳飞抗金大志未酬,何以报答父老乡亲!”刺客听到“岳飞”二字,钢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头“轰”的一下胀得斗大,一下子从屏风后面钻出来,叫了声:“岳元帅!”扑通跪倒在地,泪水哗地流了下来,涕泣着说:“岳元帅,我对不起您。” 岳飞被他吓了一跳,看着前面跪倒的人,便问:“你是谁?”刺客把行刺的事细说了出来。岳飞怒火冲天,双眉倒竖,大骂秦桧卖国投敌。他把刺客拉起来,劝慰了一番,赠送了他一些银两,让他逃走。 秦桧想暗杀岳飞的阴谋就这样在岳飞的一曲琴声中破灭了。 名人的故事5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绽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行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觉了很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即脸色大变。他把全部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时,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惶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谢,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机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倒戈。曹操实力大为增加,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名人的故事2022汇合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