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劳动教育4.1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发展.pptx
教材配套资源页完整PPT课件教学课件劳动教育4.1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发展1第一部分认知劳动世界模块四 拥抱未来的劳动世界2第 一 章 节PART ONE4.1 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发展301一、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发展演变02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03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C O N T E N T S目 录4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发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这是继2017年之后,“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智能劳动这一新的劳动形态,这一劳动形态让劳动者得到了解放,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参与劳动创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实现体面劳动、幸福劳动、自由劳动和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模块导读5物流机器人上岗,承运物流机器人上岗,承运“双双11”11”包裹包裹2020年10月30日,由2个“小蛮驴”带队的22个物流机器人入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将完成11月1日开始的“双11”配送任务。浙大紫金港校区有学生、教职工7万余人,每年“双11”快递量居全国高校前列。目前,22个机器人已完成站点采集和线路部署,11月1日起将向27栋楼派送包裹。用户在线预约送货后,机器人从出发到送达不超过10分钟。9月17日,“小蛮驴”在“云栖大会”上发布,面向末端物流场景,提供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务,据称具有类人认知智能,应急反应速度为人类的7倍,充电4千瓦时电能跑100多公里,其量产计划正在推进。分析:随着程序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新型人工智能生产工具正在不断改变其形态,作为一名劳动者只有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才能够体面劳动、幸福劳动、实现美好生活。4.1 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发展6案例4.1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分析:计算机网络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计算机网络将开辟电子化管理的时代,也给人类的工作和劳动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一、劳动形态发展演变7一、劳动形态发展演变 年代年代代表性工具代表性工具石器劳动时代(旧石器时期)距今3万一4万年前剥片石器、石英片、石头刀、石叉、石凿子、石矛头、石锥、石锯、骨器石器劳动时代(新石器时期)公元前4000年磨制石器、土器、利用草木的纤维以及绢丝、毛等纺织品编织物金属工具劳动时代公元前2000年使用铜、青铜、铁制造的器具简单机械劳动时代(技术萌芽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漏壶(水钟)、阿基米德扬水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自动装置,如自动开闭的门、自动调节灯、蒸汽球公元前1世纪水车公元前1世纪至纪元开始前五类简单机械车轮、杠杆、滑轮(一)手工劳动(一)手工劳动 手工劳动是人类劳动的初始形态,人类由于手工劳动而踏上了与其它动物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手工劳动是指人类运用自身的自然力臂包括腿、头和手的力量,或直接取用、简单改造自然物作为工具而开展劳动,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来制造工具而开展劳动,或者对工具加以改造以制成机械而开展劳动。手工劳动时代劳动工具的演变过程如表所示。8年代年代代表性工具代表性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19世纪后半叶纺织机、蒸汽机、汽船(轮船)、火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后半叶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汽车、飞艇、飞机、电话无线电报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人类先后发起了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先后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机器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机器劳动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的解放,但也带来了劳动者的异化。劳动工具成为生产力系统的中心,劳动者成为劳动工具的附庸。(二)机器劳动一、劳动形态发展演变9(三)智能劳动(三)智能劳动年代年代代表性工具代表性工具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化时代)20世纪末期互联网、智能手机、无人机监测、GPS定位、机器人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0世纪末期,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这两次科技革命,机器的智能逐步接近人的智能,日渐成为人类社会主流的生产工具,机器劳动升级为智能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主要形态。机器劳动向智能劳动的迭代,导致了生产、消费、运输和交付体系等的重塑,对人类的生存习性、劳动习惯、劳动方法等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一、劳动形态发展演变10伴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形态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劳动再到智能劳动的三种形态的迭代发展。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11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 :工作既烧脑又有成就感工作既烧脑又有成就感搬运、码垛、焊接、涂胶这些过去人工干的活儿,现在由工业机器人就能实现。而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只需在手机App下单即可。“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需求剧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肖永飞博士常年致力于机器人研究,他告诉记者,很多行业都需要工业机器人,但如何把工业机器人集成到生产线上,就需要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来实现了。去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位列其中。这个新职业,就是通过给工业机器人发送不同的语言和指令,决定它们“能不能走直线”,让其按照预定的路径和姿态去运动,最终完成需要让它达到的动作。案例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12(一)新旧劳动形态的迭代催生新的职业形态(一)新旧劳动形态的迭代催生新的职业形态每一次劳动形态的升级,都会使部分岗位出现马克思所讲每一次劳动形态的升级,都会使部分岗位出现马克思所讲的的“机器排挤人机器排挤人”的现象,会使人产生被机器替代的恐慌。进的现象,会使人产生被机器替代的恐慌。进入智能劳动时代,智能劳动使传统职业劳动内容发生变革。我入智能劳动时代,智能劳动使传统职业劳动内容发生变革。我国在新修订的国在新修订的2015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与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与1999199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比,新增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比,新增了“快递快递员员”等等347347个职业,取消了个职业,取消了“话务员话务员”“”“制版工制版工”等等894894个职业。个职业。20202020年年2 2月月25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1616个新职业。个新职业。新旧劳动形式的更替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消失,但同时新旧劳动形式的更替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消失,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更高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产生对技能水平和质也会产生新的、更高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产生对技能水平和质量要求更高的产业和岗位。人们将从传统的就业领域向新的就量要求更高的产业和岗位。人们将从传统的就业领域向新的就业领域转移,为了协调劳动形式的迭代和职业的更替,需要不业领域转移,为了协调劳动形式的迭代和职业的更替,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13(二)新时代新旧劳动形态呈现出多元交融并存的发展态势目前新时代劳动的主要形态以智能劳动、手工劳动、机器劳动互为补充。人类劳动形式的迭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完全被取代的。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不能同时实现劳动形式的全面替代所需要的全面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劳动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劳动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存在空间。目前,随着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体力劳动逐渐减少,但体力劳动并不是一种已经被淘汰的落后劳动形式。在劳动形态的迭代过程中,一些复杂而有创造性的体力劳动始终存在,并在近年来呈现出回归的趋势。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14(三)新时代智能劳动具有衍生性、非独立性、价值创造性人工智能技术孕育了智能劳动这一新的劳动形式。与传统劳动相比,智能劳动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智力劳动是衍生的。智能劳动不同于人类的自然劳动,它从一开始就被人类赋予,因此具有人类劳动所衍生出来的特征。第二,智慧劳动的目的来自人。智能劳动并不是智能机器漫无目的的行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类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预先决定的天性。再次,智力劳动具有非独立性。人类的智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获得劳动经验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经验的丰富,这种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使人类的智慧存在无限可能。二、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基本特征15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新时代的劳动形式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正处于向智力劳动进一步迭代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新旧交融、多元共存的状态。这种劳动形式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新员工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热爱奉献,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华为优秀员工的华为优秀员工的1616项标准项标准1.重在参与,敢于向自己挑战2.重视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3.要善于归纳总结4.实事求是地做职业生涯设计5.培养专家,不要“万能将军”6.要宽容好心犯错的员工7.员工要热爱工作8.员工应从小事开始关心他人9.对基层员工注重专长培养10.提倡“干一行爱一行”11.由“抬石头”变成“修教堂”12.员工要长期坚持自我批判13.不要有打工仔心态14.加强自我培训,超越自我15.给敬业的员工更多的机会16.茶壶里倒不出的饺子等于没饺子16(一)劳动者需要重新确立其在劳动中的存在价值在智能劳动的新时代,智能劳动工具已经进入了模拟人类智能的阶段。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似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通过劳动创造新的自我”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之一。劳动是标志着人性的活动,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自觉的客观实践,人需要借助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为爱而劳动”已成为新时代的专业定位。在机器劳动的时代,工作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活动,导致了一种工作时间越短越好、报酬越高越好的劳动心态。在目前以智能劳动为导向的劳动形式下,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智能,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利于员工精神上的休息,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真正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尊重和尊重感,以及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17(二)劳动者需要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复合素质1.工人有聪明地工作的能力当前的生产逐渐向科学劳动转化,脑力劳动日益复杂,科学技术、管理、脑力劳动等处于中心地位,训练熟练工人,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是科技人员的转化和对成果负责的工程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占比逐渐增加,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者占比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员工有能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聪明的工作。2.工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从发明、推广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就需要工人不断地学习和接受系统的培训,才能掌握智能劳动的新技术、智能机器的新控制方法,实现熟练的操作和使用。因此,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尤为重要,劳动者应不断提高终身学习能力。3.工人有劳动创造的能力智能劳动由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下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构成的通用技术集群带动。所有这些技术都以创新为特征。未来劳动者必须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另外,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所从事的开发项目和决策都是基于整个系统的复杂情况,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工人需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184.工人有情绪管理的能力目前,多种劳动形式反复并存。生产服务性劳动和生活服务性劳动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人力资源不断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无论是服务劳动还是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都涉及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情绪,以实现其职位目标的劳动形式。特别是当服务劳动逐渐成为劳动的主要内容时,自然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情绪管理能力。5.工人有现代审美的能力劳动产品除了质量要求外,人们对其艺术性、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工人有品位。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蕴,才能达到基本的审美要求。劳动是最光荣、最高贵、最伟大和最美丽的活动,新时代必然提倡以劳动为基础的现代审美力量的培养,使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19(三)劳动者仍然要掌握从事实体劳动的基本劳动能力在体力劳动时代,人们依靠直接从自然中获得的物质,劳动的对象主要是可再生资源。在机器劳动时代,劳动对象向不可再生资源扩张,对自然的过度侵占,导致了“非自然”自然的趋势。到智能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而且扩大到信息和数据资源,劳动者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一些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虚拟经济作为劳动对象,金融,知识财富管理通过互联网赢得物质资源,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走向虚拟经济。21世纪初,美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快速进展,通过操纵数字资源,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2008年的经济衰退。作为回应,美国政府呼吁人们回到实体经济真正的工作中,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支点,也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点。因此,以物质资源为基础的体力劳动、机器劳动和智力劳动应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20劳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交往的媒介。马克思说:“为了生产,人们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它们才能对自然和生产产生影响。”目前,由于传统的智能控制车间的重组工作,人们从事操作简单,减少整个系统操作的生产系统维护和调整业务增加兼容性,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劳动技能,也需要提高项目管理和劳动能力、合作能力、产品推广能力等。可见,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将倾向于“多面手”的专业人士,即对一个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对其他相关领域有相当的知识,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士。(四)劳动者要具备跨界整合、沟通协作能力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21总结案例序号职业被取代率序号职业被取代率1电话推销员99.00%18化妆师36.90%2打字员98.50%19写手、翻译32.70%3会计97.60%20运动员28.30%4保险业务员97%21警察22.40%5银行职员96.80%22程序员8.50%6政府职员96.80%23记者8.40%7接线员96.50%24保姆8%8前台95.60%25健身教练7.50%9客服91%26科字家6.20%10人事89.70%27音乐家4.50%11保安89%28艺术家3.80%12房产经纪人86%29律师、法官3.50%13厨师73.40%30牙医、理疗师2.10%14IT工程师58.30%31建筑师1.80%15图书管理员51.90%32公关1.40%16摄影肺50.30%33心理医生0.70%17演员、艺人37.40%34教师.酒店管理者0.40% 英国BBC调查:未来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率201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种职业未来在英国的“被淘汰概率”被取代率高的职业:电话推销员99%、打字员98.5%、会计97.6%、保险业务员97%、银行职员96.8%、政府职员96.8%、接线员96.5%、前台95.6%、客服91%、HR 89.7%。相对,酒店管理者、教师、心理医生、公关、建筑师、牙医诊疗室、律师法官、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健身教练、保姆等职业被取代概率均低于10%。机器换人,一般在劳动密集型工作最为常见。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模式中,生产线前站着的都是工人,而在现在,在生产线上忙碌的大多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科技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与其惧怕被科技取代,不如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不容易被替代的人,不是吗?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22谢谢观看!23本课件制作整理者:郭迎春 仅可用于教学、学习、交流使用 如内容、图片、字体等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