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docx
2022年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阅读理解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1中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美丽)+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详细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_内容+抒发(寄寓/揭露)_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_手法+抒发_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缘由题:客观缘由+主观缘由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依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看法、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_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_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_人的_事,歌颂了(批判了)_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支配+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2语文阅读理解题型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肯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务(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务(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务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五、记叙依次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依次)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争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需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争论文、记叙文、小说)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厚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学问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微环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困难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观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 题者在为小说命 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动身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抓住场面; 找寻线索; 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留意两点: 情节的发展改变是冲突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需抓住主要的冲突冲突;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留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 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_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常考题型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邃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中心)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句: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辨别清晰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改变,看空间的改变,看情感的改变,看故事情节的改变,看事物发展阶段的改变。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比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依次:空间依次,时间依次;逻辑依次.。 题型3: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邃为浅显,化抽象为详细。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沟通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加联想;创建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加气概;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剧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增加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看法,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化理解文意(作者记叙、争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根据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宗明义、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争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爽美丽、简洁凝练、精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依次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相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样(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题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赞美、酷爱、宠爱、感动、兴奋、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家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苦痛、惭愧、内疚、痛恨、难过、哀思、缺憾等。 答题模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抒胸臆,呈现了作者的胸怀或思想情感。 主题句一般是首段或尾段的争论抒情句 中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