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ppt
必考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板块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经济: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青铜时代;工商食官。3.科技文化: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2.经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及租佃关系产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人逐渐崛起。3.科技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第1讲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考情分析,必备知识,课堂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必备知识,注:整书加部分为新教材内容一、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1)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2)五帝: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2.早期国家夏: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二、商和西周(一)商1.建立:约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色彩。2.发展:(1)政治变迁:盘庚迁殷。国家机构更加完善: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相、卿士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出征。(2)文化成就: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神秘,(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于镐。2.政治变迁:(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诸侯,概况:,王族,效忠周王,卿大夫,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a.分封对象:分封对象,以为主体。b.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c.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加强了的纵向联系。d.横向联系:以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多元化,同姓亲族,黄河中下游,等级序列,中央与地方,血缘关系,影响:a.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的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的进程。b.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等级观念浓厚。发展演变:a.瓦解:西周后期:衰弱,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b.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在全国推行。,统治区域,文化形式,严密,民族交融,分裂割据;等级森严,王权,分封制,分封,郡县制,c.遗存:汉初,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郡国并行,(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含义:宗法制是利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分为大宗和小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特点:最大特点是,家国合一,与政治关系结合。影响:保证了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父系血缘关系,统治秩序,大宗,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各级贵族,统治集团,(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目的:巩固的身份地位,协调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内容: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的局面。,贵族,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等级制度,礼崩乐坏,3.经济文化成就:(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基本土地制度;石器锄耕,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手工业: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4.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井田制,青铜铸造,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分封制的影响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问题据材料,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解析由材料来看,“掺沙子”即在原有邦国内建立封国,评析需注意结合其内容和特点,由近及远,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分析。结论创新之处:在原有邦国内建立封国。评析: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邦国血缘关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建立起二元政治体制;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但地方上又拥有实权,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分裂的隐患。,考题链接(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山东西南和北京,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B、D两项的内容,故不选。答案A,学术链接周初分封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本族人到达封地,先建立一个军事据点,由点到面再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当时称“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是地方的政治中心,贵族及其同族成员居住其中,称为“国人”。居住在“野”的人叫“野人”,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原住民,包括殷商等部族的后裔和其他地方迁徙来的居民。在平面上,西周国家管理形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单元。国人的主要义务是当兵作战,缴纳少量的产品作为军费。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深化拓展分封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2)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2.对后世社会(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把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探究主题二家国同构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材料一殷墟出土的很多甲骨卜辞表明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和祭祀,是宗教活动的主体。这毫无疑问地表示商王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使者,从而使人们认为他的权力和地位是神授的。商王及附属国统治者,既以神权巩固自己的世俗地位,又以世俗权力率民敬神,二者始终共生并存,相得益彰,形成极富个性的商文化。材料二(西周时期)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于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这样就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的体制。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夏商周时期,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处于形成阶段。“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产生;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和支柱,形成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结论特点: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血缘关系纽带下的家国一体。,考题链接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家庭伦理规范D.以德治民思想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孝者,所以事君也”体现了家国同构观念,故A项正确。答案A,学术链接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形象地讲,就是保持国家治理与家庭自律的同质化,使个人的家庭伦理和爱国情怀高度一致。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深化拓展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这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的地位。,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制度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家族制度的得以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族权和政权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孝”相通。,探究主题三从神本到民本商周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材料一商代统治者认为,上帝是商王的祖先,而商王则是上帝的嫡系子孙。这就使商王从血缘关系上找到了作为上帝合法代理人的依据,不仅上帝与祖先合而为一,而且上帝祖先商王也三位一体了。材料二周公告诫成王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他主张“裕民”,所谓“裕民”,就是宽以待民。宽以待民就要“明德慎罚”。以上均摘编自董英哲从神本主义到民本主义问题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商相比西周的治国思想有何新变化?,结论变化:商代时上帝是商王的祖先,形成了帝、祖、王三位一体的观念,强调统治者权力的神圣性,把“天之罚”的思想推向高峰。西周时强调统治者“德”的重要性,提出敬德保民,裕民,“明德慎罚”的理念,初步实现治国思想由“神本”到“民本”的转变。,考题链接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B.有效的约束天子的行为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国之存亡,天也”“天子”等思想反映出夏商时期的人们崇拜超人间的自然力量,相信天命鬼神,尊天事神以为政。但周代“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等思想,实质上否定了主权在天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体现出一定的重民思想,从而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周放弃对神的信仰,A项错误;“天命观”的这种变化不能有效约束天子的行为,B项错误;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摧毁封建迷信的根基,C项错误。答案D,学术链接王朝相比较,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到确立。其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治国思想之先河。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即时演练,1.(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禅让制度是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夏启开创王位世袭(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等)。禅让是权位外部转移之合法方式,世袭是权位家族内部转移之合法方式,是两种不同的权位传承方式,一是民主推选、传贤,一是家族世袭、传亲;一是天下为公,一是天下为家(私),A项不正确。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容易产生王位继承的纷争,即子与子之间,弟与弟之间,弟与子之间。继承标准的多元,王室内部容易出现相互残杀,如商朝中后期出现的“九世之乱”。题干中“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说明商代王位更替频繁,“弟与弟之间”斗争残酷。西周统治者为解决商朝中后期以来王位继承纷争问题,实行宗法制,取消弟的继承权,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由于明确了权力继承的唯一标准,防止了贵族之间因继承标准多元而发生纷争。题干中西周11代12位王,说明当时王位继承比较正常、稳定,没有发生频繁更替,宗法制比较稳定,B项正确。一般而言,前后相临的两个朝代,其君主寿命的差异不会太大,除非有特殊原因(如东汉皇帝短命多与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权力斗争有关),C项不正确。商、西周仍然是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的继承仍然是在家族内部进行,政权仍然只向贵族开放,只是改变了继承的方式而已,既无强化,也无弱化,D项不正确。,2.(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A题干中史记的记载意在说明商汤获得诸侯拥护的原因,即其对鸟兽都存有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对人也会有仁爱之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记成书于此,应有时代之烙印。把商汤成功归于他的仁德之心,这是典型的“儒家解释”,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B项错误;题干材料是商朝建立之前的事,商朝建立以后,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题干材料没有信息,不能判断,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人心的争夺,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没有涉及资源争夺,D项错误。,3.(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B“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体现不出文字体系的发展变化,A项错误;由铭文“追颂祖先功德”到“记述个人业绩”的内容,再到“希冀子孙保用”的目的,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项正确;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挑战与“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内容相悖,C项错误;材料强调“青铜器上的铭文”,而非“青铜器的功用”,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功用并未发生重大变化,D项错误。,4.(2016海南卷,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解析:B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中国古代执政的基础应该是封建经济,A项错误。“官员考核”主要依据其政绩,“民本”是虚,“君本”才是实,C项错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是执政的理想境界,其实,没有官员或者皇帝能达到这一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往往用来掩盖真实的政治诉求,D项错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执政思想,是“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B项正确。,5.(2014全国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C题目以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以周代分封制及分封制的文化影响为立足点,设置问题情境,以周代“雅言”最早起源地作为考查内容。通过“周代分封制”“周礼”,提示周代“雅言”出现的时代与背景。西周政治中心区域在今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均是周代封国所在地,因此可依此判定正确答案为C项。,6.(2013海南卷,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A题中“受禾”“求年”“有足雨”都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A项正确。B项材料中涉及的祭祀活动,不可能影响农业收成;C项巫师与祭祀有关,但并不承担农业生产的组织任务;自然环境恶化是当今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却并不是早期农业社会的问题,因而D项亦不成立。,点击进入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