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 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视野范围狭小 ,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 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播放视频。你最佩服麦哲伦的是什么?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看来同学们从麦哲伦身上学到了很多。而此时,老师产生了一个质疑:难道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只能是球体吗?请同学们举出反例。看来要确证地球是球体,只有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看,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以蓝色为主,色彩绚丽的美丽星球。不仅如此,人类还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最早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那么你知道乘坐神五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吗?随后,聂海胜、翟志刚等人分别随神六、神七先后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也想做远征太空的勇士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神九、神十的宇航员中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你不仅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我们桓台人的骄傲!到此,人类已经确信地球是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看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同学们感悟都很深刻。其实人类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看看老师给你的动画能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还会是个庞然大物吗?请同学们看视频。现在同学又会产生什么感慨呢?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渺小的微不足道,但它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祝她永远健康、美丽、青春永驻。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人类很庞大,而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学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的看待事物。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回顾梳理一下。我记住了哪些知识?我学会了哪些技能?我悟出了哪些道理?师生交流收获。本节课结束后, 两名好学的同学意犹未尽,各自回家百度了一下地球的形状,分别获取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感受一下。结束语 : 同学们 , 认识地球 , 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扬帆起航, 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古代(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作适当补充。2、了解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提问:既然古代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3)学生交流讨论。 3、观察实验“进出港船只”活动(1)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测(2)提问: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3)师生交流讨论1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2 老师谈话: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4)模拟实验,观察进港的船只,论证地球的形状。1 老师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2 师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4、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1)老师提问:谁来讲讲航海家的故事?1 学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2 老师谈话: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3 学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2)老师谈话及活动2 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板书:探索与实践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板书:现代 5、总结提炼(1)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2)师生交流师:让我们整体来回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播放资料片)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下面让我们概括地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过程。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6、激趣拓展师:人类认识地球的大小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因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细细品位了,回去自己查阅资料。我下面给你们一些有关地球大小的数据,根据这些资料,你能算出什么有趣的假设来。生:通过计算认识地球的大小。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呢?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板书设计】:1、地球的形状球形古代人:猜想有根据的猜想近代人:探索与实践现代人:精细观察【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核心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一、从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三、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不足: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二、教学课题: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敬佩之意。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三、教材分析: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地球仪、小船、课件(2)学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模拟船的航行及计算绕地球赤道一圈所用时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五、(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4、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出示课件)6、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你能猜到是什么现象吗?7、生猜测。8、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球形有关的现象。9、师演示,船是由船身和桅杆两部分组成的,从地球的另一面开向你,那叫进港,从靠近你的那一面开向地球的另外一面,那叫出港。观察在船进港时你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船出港时什么先消失,什么后消失。实验时小组要配合好,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看书15 页实验操作图。10、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11、学生汇报现象12、师演示船在桌面上航行,你有什么发现?13、生观察,并交流。(出示课件)14、小结:通过船进出港这一现象人们猜测地球是圆的。无论是神话说、天圆地方说,还是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也包括普通劳动人民在船进出港时观察到的,那时的人民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只是猜测。(板书:猜测)15、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我们在地球仪上跟着他走一走。16、(出示课件:展示麦哲伦航行)1519 年 9 月 30 日,麦哲伦率领5 条海船、 234 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找到西班牙画圈处),12 月 13 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画圈处),1520 年 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 月 28 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 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 年 3 月 6 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1522 年 9 月,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返回西班牙。18、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虽然他中途被杀,但他的环球航行意义重大,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19、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板书:实践)20、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直接观察)(出示课件)谁能给大家读一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1、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四)了解地球的大小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课件展示)3、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 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4、学生猜想、计算。附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猜测实践直接观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导入开始,首先直接向学生发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知道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已掌握的前概念进行调查。然后通过过渡语言: 实际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眼中的地球什么样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和想象中来。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并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认知水平,所以对于地球的形状描述的并不准确,但是古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合理的解释,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是时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接着按时间推进来到近代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通过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点一点逐渐完善的。从航海时代开始,人们发现靠近码头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到船身。人们觉得地球好像不是平的,可能是圆的。虽然我们学校离海边不远,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船的进出满港,直观感受到船进出满港时人们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为古人的解释提供了自我实践依据,也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麦哲伦真正实践的愿望,并且在课上通过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走一走,极大地引发了的兴趣,边找边讲,也让学生体会到麦哲伦航行的艰辛与伟大。最后我给学生出了图片,宇航员在月球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的地球是圆的。并通过一系列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在拓展部分出示了两道计算题,一是计算一个地球相当于几个中国大,二是绕赤道一圈需要多少时间,既巩固了学生对地球大小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这节课讲完, 总感觉自己缺少点什么,想来还是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这种介绍科学史的内容到底探究什么,自己把握不准确,还是要多研读教材与教参,以更大地促进学生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