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pdf
-
资源ID:25447381
资源大小:54.1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 ,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 待学生到 物理 课中去解决, 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 晨昏线等概念, 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 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教学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 、太阳高度的概念, 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 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板书: 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昼夜交替周期:24 小时地方时的教学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 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 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 年, 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 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 世界各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5 板书: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时区:经度间隔15 的区域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 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探究活动【活动主题】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活动步骤】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 小孩为参照, 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成果展示】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 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这一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 24 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 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 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 要让学生 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 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 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 意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 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 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 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 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讲解: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 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 小时。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 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4板书: 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学1读图:五带的划分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讲解: 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划分的依据探究活动【活动主题】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活动步骤】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地球公转的规律 (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成果展示】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进行演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参考资料】纬度66o3470o80o90o北极地区极昼日数南极地区极夜日数1 65 134 186 北极地区极夜日数南极地区极昼日数1 60 127 179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多于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或说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少于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我们知道,北极地区极昼时是夏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慢, 所以极昼的天数也多一些。北极地区极夜时是冬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快,所以极夜的天数也少一些。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一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