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pdf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箴言中学 20XX级高一历史第一次学月考试试题时量:90 分钟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2、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形成这一系统而完整制度的前提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3、 白虎通宗族:“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上述材料反映了()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同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5、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最近几年蓬勃发展,其中市管县体制向省管县体制的转变引人注目。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宋朝路、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境C.政府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宋朝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C 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7、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史学家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材料观点的史实有西周分封制西汉“中朝”的建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A B C D8、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天下一大变局”重要影响不包括()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皇帝制度的确立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A B C D 9、贞观四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隋文帝每事皆自决断”时说:“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 , 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 , 独断一人之虑也。”那么唐太宗如何“变通”的()A.增设机构,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分权制衡,完善三省六部制C.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D.弱化相权,设立参知政事10、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 “前隋朝已恢复汉朝在全国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唐朝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推行C察举制的完善 D三省六部制的设立11、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A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 罢除丞相职务,统领六部C罢除丞相职务,设军机处 D. 罢除丞相职务,设“三司”12潘维中国党政体制现行政体的由来: “古代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欧洲那种数百年的世家贵族, 根据有人统计, 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 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明清两代有 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 可以说,在平民与精英之间, 以及在社会三大主要阶层(精英)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这一“循环与对流”的枢纽是()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度 C察举制 D世袭制13、 “公元前 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这位雅典的好公民进行审判,将其当成城邦的公敌。 藏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死反映了()A雅典民主政治的萌芽 B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正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14、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B. “精致体制”指的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D“精致体制”不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15、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16、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 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0、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二、非选择题21、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形式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的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伯利克里材料三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不分出身、 性别、贫富,凡是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 , 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三代的表现。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1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材料中 “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1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9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9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校考场班级姓名考号密封线内禁止答题20XX级高一历史第一次学月考试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序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 小题, 22分;第 22 小题, 18 分。共计 40 分。答案必须答在指定地方,否则不计分)座位号26 (1)(9 分)表现:_ _ _ _ _ _ _(2 分)实质:_ _ _ (2) _(6 分)特点 _ _ _ _ (3 分)原因 _:_ _ _ _(2 分)“伟大的创举”:_ _ _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2 (1) (4 分)选官制度:_ _ _(5 分)进步性:_ _ _ _ _ _ _ _ _ _ _ (2) (6 分)功能_ _ _ _ _ _ _ _ _ (3 分)借鉴价值:_ _ _ _ _ _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0XX级高一历史第一次学月考试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B A D C B A C C B B 序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B B D D B A C D C B 21、答案:(1)表现:秦朝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3 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3 分)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 分) 。实质: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宰相制度最终终结。(2 分) (2)特点: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注重个人才能等。(6 分) 原因:雅典的民主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享有政治权利 (3 分) 。“伟大的创举”:雅典民主创造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2 分)22、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4 分)进 步 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5 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 分)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