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doc
-
资源ID:2550907
资源大小:565.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doc
一、选择题(2020武汉高三起点考试)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B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纬度C纬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D纬度台风活动频繁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A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C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D终年受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故A项错误;纬度和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项错误;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故C项正确;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项错误。第2题,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项表述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项表述正确;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项表述正确。答案:1.C2.A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回答35题。3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A西南部B东南部C东北部 D西北部4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A BC D5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为()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解析:第3题,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月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9月1日到9月15日之间;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所以该题选B。第4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故正确;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69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错,对;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故对,所以该题选C。第5题,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即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错误;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7月份前后,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错误;3月份大部分日期为冬半年,西风带位置偏南,当地处于3040,很可能是受暖湿的西风影响而降水量大,故该题选D。答案:3.B4.C5.D(2019日照模拟)下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6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A冬季多于夏季B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减C夏季多于冬季D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增7该地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A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B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C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D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解析:第6题,图示10月次年5月降水明显多于69月,又在北半球,故冬季降水多于夏季。第7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图示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说明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而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而温和多雨。图示同一海拔上降水量15月逐渐减少,结合地中海气候成因,可判断是由于副高北移,影响逐渐增强所致。答案:6.A7.D(2019湖北新联考模拟)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岛屿面积2 473 km2,人口2 000余人,较为稀少。岛上最高点海拔1 195 m,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 mm,南部年降水量800 mm。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 。岛上有一些农场。下图示意纳瓦里诺岛位置。据此完成89题。8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A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B濒临德雷克海峡,有暖流流经C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D山脉西北走向,利于西风深入9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气压带与风带 D地形地势解析:第8题,从纬度位置和地形分布状况判断,纳瓦里诺岛的北部为西风(西北风)的迎风坡,A错误;德雷克海峡有西风漂流流经,该洋流为寒流,对其南部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南部可以受到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也受极锋的影响,多锋面气旋雨,C正确;岛上大部分山脉不是西北走向,D错误。第9题,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纬度偏高,夏季接受太阳辐射较少,B正确。答案:8.C9.B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弱指数年反之。下面图1示意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图2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据此回答1011题。1019601999年,东亚地区()A季风环流越来越显著B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C1999年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D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80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A1966年北旱南涝、1980年北涝南旱B两个年份南北皆涝C1966年北涝南旱、1980年北旱南涝D两个年份南北皆旱解析:第10题,图2中海陆热力差指数在19601999年有时大于0、有时小于0,呈波动变化,因此季风环流不是越来越显著,A错误。1999年海陆热力差指数是负值,所以陆表温度比海表低,C错误。读图1可知,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是波动上升的,D错误;陆表温度距平变化波动比海表大,所以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故选B。第11题,读图2可知,1966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最大,说明该年夏季风偏强,雨带北移速度加快,北方提前进入雨季,且雨季延长,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相反,南方出现干旱。1980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最小,情况与1966年相反。故选C。答案:10.B11.C二、非选择题12(2020南昌十校联考)如图为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N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2)推测P、Q两地7月的水温高低,并分析原因。(3)描述1月非洲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解析:(1)读图可知,N地位于赤道以北,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受赤道低气压带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及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2)两地水温高低,要结合月份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角度分析。读图可知,P地位于海洋内部,而Q地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7月份为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同时,由于Q地附近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所以7月份P地水温较Q地高。(3)读图可知,1月份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西段位于北半球,而东段位于南半球,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角度考虑。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但是由于西部海洋面积大,而海洋升温速度慢,陆地升温快,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所以东段偏南,而西段位于北半球。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7月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N地处迎风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2)P地水温较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产生上升流,水温较低。(3)东段位于南半球,西段位于北半球。1月太阳直射点南移,东段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南半球,西段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气温较低,赤道低气压带停留在气温较高的北半球。13(2020揭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独特气候区,如10N20N和30N40N的大陆西部地区。下面图甲示意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乙示意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分布。(1)若图乙所示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理由。(2)请判断M地此刻最可能的风向,并说明理由。(3)除文字材料所述两个地区外,推测图中理论上还可能出现因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区,并具体说明。(4)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测两地年降水量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解析:(1)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分析,此时亚欧大陆为高压,说明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北半球为冬季。(2)图中M地位于高压中心北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形成偏西风(或西南风)。(3)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移动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出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区。如北回归线至30N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信风影响,降水少,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60N附近的大陆西部,夏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4)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较多;但两地纬度不同,在西风带中的位置也不同,受西风影响强度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答案:(1)冬季。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亚欧大陆中部为高压区)。(2)偏西风(或西南风)。理由:空气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成。(3)北回归线至30N之间的大陆西部。说明:夏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或6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南)的大陆西部。说明:夏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或7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北)的大陆西部。说明:夏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较少。(4)同:位于40N60N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异:N地比P地纬度高,N地位于西风带中心控制区,P地位于西风带边缘控制区,故N地西风强于P地,年降水量大于P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