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docx
www.ks5u.com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9江苏四市一模)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赵匡胤未能西迁最主要的原因是()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宋初年,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宋将都城西迁,故选C项。材料信息显示,长安和洛阳的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则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关中收入是否锐减,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D项错误。2.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北宋初年,人口大量流亡,宋太祖下令家有父母者不允许另立户籍,分异财产,并“召集逃散,令着旧业”,这一政策有利于恢复生产和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工商业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初年,理学尚未产生,C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排除;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故D项错误。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宋代租佃制下,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不严格,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故选D项。4.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答案B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故B项正确;土地商品化和私有化扩大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排除A项;土地私有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排除D项。5.(2019江苏常州期末)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这反映出当时()A.雇佣劳动的盛行 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手工业得到发展 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答案C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冶铁时需要铁矿砂的量比较大,这体现了明代的冶铁规模比较大,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雇佣劳动是否盛行,排除A项;生产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冶铁工具、技艺的提高,而材料反映的是冶铁规模较大,不能反映出技术是发展还是停滞不前,排除B项;材料是天工开物中对明代冶铁业的记载,未体现官府对冶铁的态度,排除D项。6.“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主人公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了明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答案C材料表明不同时代的故事中类似“许仙”的主人公的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折射出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这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小说传播民间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而非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故D项错误。7.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了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答案D由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但不能因此说明城市人口比例高会直接导致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不能直接体现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宋朝坊市界限的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表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8.(2019江苏镇江三模)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景德镇民窑工匠仍必须列入班匠役、编役或雇役,为官窑劳作,其中编役与班匠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无分毫雇值”。这一现象表明()A.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答案B题干材料表明民窑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从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并不会导致市民阶层壮大,相反会导致市民数量的减少,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手工业发展情况,未涉及“重农”政策,故D项错误。9.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布衣匹夫之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普通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据时买卖而使财富增加),智者有采焉。”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又说,掌权者应该“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B.司马迁的经济主张与当时经济政策有异C.司马迁的言论推动了当时商业的发展D.司马迁强调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答案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在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而从史记中所反映的司马迁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支持商业,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司马迁支持发展商业,没有体现司马迁主张推行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支持商业,没有体现他的言论推动当时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发展的看法,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教化作用,排除D项。10.(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十田赋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A材料“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表明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A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商业化,不是城镇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官员理念的内容,C、D两项错误。11.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的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2019江苏徐州期中)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答案B材料“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表明宋代商家利用名画、音乐等,强化商品的宣传效应,B项正确。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并非社会时尚和市民的娱乐活动,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的时空问题,D项错误。13.(2019江苏南通二模)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开始转型,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14.下表反映了1618 世纪中英两国金、银的比价变化,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中国英国1580 年15.5111.71635 年1101131751年114.9114.5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 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 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答案C材料不能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580年到1751年,银价下降,这与鸦片输入的情况不同,故B项错误;通过表格中这一段时间中的金、银比价可以看出中国白银一直处于流入状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15.(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三模)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A材料中“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信息“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并不是该生产模式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3分)16.(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并且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摘编自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摘编自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5分)(2)据材料二所示简易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5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3分)答案(1)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2)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影响: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3)表现:实行“海禁”政策,制定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并结合所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