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doc
-
资源ID:2553750
资源大小:553.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doc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不同救国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3)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2提出(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4评价(1)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积极作用: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知识点拨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革命:辛亥革命(1)过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2)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2制定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3)意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3捍卫共和(1)背景: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2)活动: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3)结果:先后失败。思考探究 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进步性在政治上: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树立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2)局限性: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4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主题一 一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j,到,及)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二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探究:根据两则史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答案变化:从主张学习西方,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到主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以避免资产阶级专权的弊端。发展: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要点剖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1)不同点(2)相同点都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都将“民族”“民权”“民生”相结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以民权为核心。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主题二 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二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道:“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探究:(1)据史料一说明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2)据史料二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的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一贯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答案(1)宗旨:推翻清政府统治。局限:没有提到反对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2)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贯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要点剖析】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本课小结知识点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A民族、民权、民生 B民族、民生、民权C民生、民族、民权 D民权、民生、民族答案A解析在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民族”指推翻清朝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民权”指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封建制度,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民生”指进行社会改革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故选A项。2(2018江苏七校联盟期中)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位,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新民主义答案B解析民族主义是反对清朝统治,与材料中的争权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说明专制思想影响之大,所以孙中山倡导民主,提出了民权主义,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是关注人们的生活,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D项并非是孙中山提出,故排除。3孙中山先生认为:“土地就等于空气一样,应该为大家公共享受,所以土地不能归诸私人,而应归国家所有才对。”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B解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增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故选B项。知识点二三民主义的实践4下列各项,属于三民主义的实践的有()武昌起义成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 BC D答案A解析是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实现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知识点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5(2018广东惠州期末)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这表明孙中山()A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C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D民族主义成为核心答案A解析材料中“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表明孙中山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三民主义较之前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D项错误。6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据此判断新三民主义的“新”内涵不包括()A明确提出驱除鞑虏 B明确反帝斗争要求C强调民权的平等性 D明确反对封建剥削答案A解析根据“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可知孙中山主张包括满族在内的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A项不包括在“新”内涵中,故选A项。根据“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可知明确提出了反帝斗争要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可知强调民权的平等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可知明确反对封建剥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