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doc

    • 资源ID:2554377       资源大小:3.24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doc

    第21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2)主要原因(3)影响2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4)影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5)防治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3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危害: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带来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2)酸雨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危害分布: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防治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是有效措施。4其他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到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噪声无形杀手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海上石油泄漏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史前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平衡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20世纪后半叶至今谋求人地关系协调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2.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内容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转变观念包括转变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2调整行为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3加强国际合作(1)目标: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2)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微点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微点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主过度消耗资源,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环境状况大为好转微点3人地关系示意图微点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微点5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微点6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微点7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指导思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农业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农业能源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 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和原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措施等。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类型、表现及分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后果与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20汉中调研)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回答12 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 D酸雨危害2近十几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解析:第1题,该岛受纬度和海洋影响,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较大。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选B。第2题,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人类破坏。选C。答案:1.B2.C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解析:第3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第4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A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错误。答案:3.C4.A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C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限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3.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4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看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020南昌摸底)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调节田间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地下水水量减少无效蒸发适宜全年灌溉保持土壤结构A B C D解析: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运用针式滴头使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能有效控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使用对土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题,土壤中水分较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错;滴灌能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灌溉,错;滴灌水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对。选C。答案:1.B2.C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35题。3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A桂B粤C苏D新4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a纺织工业b印染工业Ba印染工业c食品加工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Db纺织工业c饲料加工5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有()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 B C D解析:第3题,从图中产业结构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能够满足这个种植条件要求的可能是江苏省。第4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加工;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加工。第5题,并非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说法错误。答案:3.C4.A5.D地理关联图的判读地理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它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治理措施等。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读图名,明主题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理关系,找突破把握内在联系根据框图中文字内容、箭头指向,明确各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寻找主导因素结合主题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找出主导因素(或核心地理要素),然后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代入尝试验证将最终判断代入关联图,然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等,以验证其正确性(2019高考全国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判读流程】第一步读图名,明主题。该图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第二步,理关系,找突破。(1)该自动处理系统是处理厨余垃圾的,故厨余垃圾是该处理系统的原料。(2)从图可知,该处理流程可转化为下图:【尝试解答】(1)B(2)C(2020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13题。1图中处的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解析: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为物质资料生产,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答案:1.A2.D3.A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回答46题。4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5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6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A错。第5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第6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答案:4.D5.C6.B一、选择题(2020成都模拟)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 mm。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四条折线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A春季 B秋季C冬季 D夏季2与其他季节相比,折线对应的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量小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C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D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3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断该地区()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B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D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比较图中四条折线表示的植被覆盖度的数值差异,然后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判断。夏季,水热条件较好,植物茂密,植被覆盖度高,对应折线;冬季,植物枯萎落叶,植被覆盖度最低,对应折线;春季,植物复苏,但植被没有秋季茂密,因而春季对应折线,秋季对应折线,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折线对应的季节为夏季,夏季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好,A错,C对。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B错。贺兰山海拔较低,没有永久性冰川,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D错。第3题,由图可知,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会导致该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恶化,A、C错。植被覆盖度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B错,D对。答案:1.B2.C3.D(2020天津模拟)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回答45题。4过度开发海岸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陆水分交换失衡河流含沙量增加 海洋灾害频发A B C D5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定期休渔 B停止围填造陆C增殖放流 D防治水体污染解析:第4题,海岸带过度开发,会破坏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缓冲带,过度开发会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促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河流含沙量多少与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关,与海岸带无关。第5题,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保护其自然生态功能。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围填造陆,所以应停止围填造陆。答案:4.D5.B(2020廊坊联考)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回答67题。6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高的省市,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A道路平坦程度 B居民可支配收入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7能有效减少乙省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解析:第6题,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于汽车通行,但其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对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购买量、使用量大,则交通碳排放量较多;人口密度大易出现交通堵塞,增加交通碳排放量。第7题,乙省为广东,经济发展快。新能源汽车多以电能为动力,碳排放量较少,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合理,又对交通碳排放量减少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拓宽城市道路可减少交通堵塞,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但城市道路受城市建筑布局影响,难度与成本很大,故不是合理措施。答案:6.A7.D(2020南平质检)有机氯杀虫剂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残留时间长、有毒、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某团队在1997年6月初至8月末,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东部班夫国家公园的鲍湖水系(下图)进行了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冰川是地表水有机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据此回答89题。8该研究取样期间,鲍湖的水主要来自()A河 B河 C河 D河9加拿大卫生组织建议当地居民减少食用湖内鱼类产品的主要原因是()A改善单一饮食结构 B保护生物多样性C鱼体内污染物富集 D发展观光旅游业解析:第8题,读材料可知,冰川是地表水有机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说明研究期间鲍湖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读图可知,冰川分布在该区域西南方向,据此判断河河水是研究取样期间鲍湖的主要水源,A正确。第9题,读材料可知有机氯杀虫剂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残留时间长、有毒、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鲍湖中的鱼体内污染物富集,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加拿大卫生组织建议当地居民减少食用湖内鱼类产品,C正确。答案:8.A9.C(2020重庆部分区县一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为解决该地区某种环境问题所设计的排灌系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0该环境问题最可能是()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碱化C环境污染 D地下水漏斗11相对于1995年,2015年的排灌方式()A施工简单且成本低 B制约了机械化作业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D减轻了土壤的污染解析:第10题,获取左图信息,该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抬高,进而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土壤盐碱化,B正确;土地荒漠化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过多取水)等造成的,A错;引水灌溉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错;地下水漏斗是开采地下水导致集中开采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现象,图中地下水位高度总体相当,没有明显低于其他水位的地方,D错。第11题,在土壤深处埋放暗管,施工难度较大,A错;暗管在地下一定的深度,农用机械是在土壤表层作业,暗管不会制约机械化作业,B错;暗管埋设在地下,减少了对地表土地的占用,同时通过暗管排水可减轻土地盐碱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C对;土壤污染来自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改变灌溉方式并不能起到减少土地污染的作用,D错。答案:10.B11.C二、非选择题12(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 kg。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青海裸鲤数量1961年曾达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 592 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 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 cm,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6年底,青海裸鲤数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 592吨增长近27倍。下面图1为青海湖水系图,图2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1)分析青海湖裸鲤从有鳞片至鳞片逐渐退化的原因。(2)简述1961年至2002年青海湖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原因。(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保护湟鱼的可行性措施。解析:(1)注意“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含义,结合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盐度增大进行分析。(2)青海湟鱼数量减少与生长慢、过度捕捞有关;同时湟鱼对“水质等要求严格”,可从人为因素对栖息地、水质的影响角度分析。(3)明确设计内容“修(改)建7座阶级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 cm,阶梯间建有凹槽”,再分析阶梯及其高差、凹槽的作用即可。(4)湟鱼对水质敏感,需要保护水质;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应加强人工繁殖。答案:(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湖水水位下降,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灌溉、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行为,直接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湟鱼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湟鱼向上游洄游。(4)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质;实行人工增殖养殖放流。13(2020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解析:(1)注意设问要求分析“集中在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风向角度分析。(2)“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3)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4)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注意事项

    本文(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doc)为本站会员(荣***)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