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1.docx
2022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详细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依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依次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需分析造成难点的缘由.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缘由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假如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起先,渐渐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我认为应实行"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详细实施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起先,一臂不动,另一臂渐渐绽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接着: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全部的角都是从0度渐渐张开的.这个活动学生很感爱好,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改变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其次个活动则起先进入精细化的相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起先,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慧,马上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起先,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始终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起先,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改变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变更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绽开的吗"学生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渐渐绽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渐渐绽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绽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起先,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渐渐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精确读出.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殊留意什么学生回答说:"肯定要从0度起先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觉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慧的孩子驾驭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起先,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驾驭了,信任娴熟后就会快起来.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课前思索:(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详细目标有许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驾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当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打算。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相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验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育学生的度量意识。(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依次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运用量角器去精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长打好基础。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觉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探讨发觉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确定和激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觉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激励和确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精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觉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觉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精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精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相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出来的,量(làn)是量(lán)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说明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习的度量角的学问,帮忙学生更好的驾驭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洁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团体沟通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开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意对获得学问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化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敏捷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领。经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驾驭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识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教学中,仍旧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娴熟,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驾驭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探讨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相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简单理解的,依据以上的相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起先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详细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其次层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相识量角器、相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相识量角器时,采纳的方法是“让学生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实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简单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留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晰。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留意,要仔细地看清晰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单了。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忙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教材分析: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假如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假如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假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支配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找寻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精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须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须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须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样的。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视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困难,学生视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很多刻度线,全部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随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很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态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当引起教学的留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量角器上,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很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相识量角器以后,就能运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仿照操作沟通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验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量角器;然后沟通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运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驾驭正确运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精确测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运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运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习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依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削减学生测量中的困难。须要留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解并描述运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视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沟通体会并总结运用量角器的方法。练习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运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推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旧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习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当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培育估计角的大小的实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视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实践反思:1学生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特别感爱好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点新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学生留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渐渐平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2对于习惯性教学中我们常常叨念的“点对点、边对边、最终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学生理解起来有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学生经验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阅历;也可能是学问要领不是源自学生自己的发觉,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学生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终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学生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出现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状况,就无法读出度数。3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特殊是角的一条边不在水平上,须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状况,学生应用不够敏捷,不够机灵。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须要时间和阅历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耐性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敏捷的过程。信任孩子们肯定能行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始终使很多老师感到头痛。学问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学问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精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打算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精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须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学生视察量角器上,建立即度与读数的联系,相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沟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运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育了学生动手操作实力;最终,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视察学生发觉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通过探讨教材,我认为重点是:相识量角器,探究总结量角的方法。把难点定为:理解基于量角器的结构为本的量角的方法。我想只有从学问的逻辑性上来引导学生经验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问,发展思维实力。分四个层次,加强操作对量角器的相识的教学。努力想象学生相识一个工具的过程,我觉得学生首先要相识到这是一个测量工具,而以前已经学过了直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这可以说是已有的学问基础,学生同时也有操作测量工具的一般阅历。因此这样提问“和我们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比一比,量角器是什么形态,上面有什么?”使学生马上唤起已有认知:都有刻度。故此,先引导学生相识刻度线和刻度是比较自然的。怎样让学生关注中心点呢?我想,平均分成180份,这些线都是从一点动身把半圆平均分的,因此,问题设计为“这些等分线从哪里为起点等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相识到量角器这样构造的道理。然后以此为基础相识1°的角。顺着刚才的思路引导学生从1份起相识1°的角。通过用笔尖指、用塑料丝摆、内外圈找不断深化对1°的角的相识,由此带出对“0°刻度线”的相识。接着支配在量角器上进一步找内外圈指定度数的刻度线;以及在量角器上内外圈摆出指定度数的角。不断丰富学生对量角器结构的相识,为学习量角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为学生供应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认量角器的过程中,组织了丰富的活动,有视察、比较、数一数、指一指、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感官、全方位地触及量角器的构造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都让学生充分经验视察操作活动,并有让学生反思的空间,如摆角活动之后,让学生反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学生理解“要摆多少度的角,只要从内圈或外圈的0°刻度线起找出指定角的刻度线,这两条刻度线所夹的角就是该角”。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量出指定的50°的角,。考虑到学生实际,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图示。让学生尝试之后,再来沟通。在这个过种中我留意收集典型的错误,在沟通中让学生辨析,并供应预设的一些典型错例作为补充,丰富学生对量角过程中的留意点的相识。不足之处:在量角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明确0°刻度线,导致量角时弄错是看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说明在相识量角器时,应重点强调0°刻度线,在摆角活动中还可以适时指出“0°刻度线是摆角的起点,从这一边到另一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这个角”,以此映射出也是量角的起点。弄清了看角的刻度数的起点,就有利于学生顺势看另一边所对的刻度数。同时相识量角器的构造须要进一步优化,以节约时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习后,分析了下大致的缘由。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坚固驾驭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缘由是:现在市面上许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察学生量角时发觉,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尽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精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许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习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意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懊悔在让学生打算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详细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缘由。总有学生时时常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示学生留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习后,我干脆组织学生视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觉有什么规律。最终让学生相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相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缘由,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许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常常出现类似的错误。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立刻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状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接下来,安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需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精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留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仔细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学问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学问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困难,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需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辩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采纳的方法是“让学生细致视察自我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本领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觉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揣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觉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探讨得多仔细,视察得多细致!一节课下来我发觉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学问,帮助学生更好的驾驭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洁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沟通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主动。避开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意对获得学问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化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敏捷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实力。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驾驭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识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教学中,仍旧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娴熟,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驾驭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相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学问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困难,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留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学问点:1、让学生相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相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依次;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驾驭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在两个地方驾驭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本课的一起先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留意,简洁明白,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觉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肯定区分,因此,群殴留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视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问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打算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信任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老师经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许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需的难度,异样是中下层的学生,驾驭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往哪个方向读数简单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究竟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相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相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老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旧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驾驭量角器的用法呢我变更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支配四人小组相互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相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加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学问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相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记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伴随着“叮铃铃”的响声, 瞅眼望向所打算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学环节,心里不得不起先焦急起来。于是在我的督促声中草草的将这节课给收尾了。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 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料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听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觉,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索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究竟是干脆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接着下去呢?在心里里忽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安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 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灵敏,口头表达实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须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索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洁、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洁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其次,我发觉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激励的话语,结合平常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白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觉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准确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缘由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爱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爱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索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的确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殊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觉我们自己所没有发觉,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的确实是不正确的东西。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晰的相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相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就以今日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协作当时的教学须要,随随意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仿照实力是特殊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从我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