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7讲 人文精神的起源 .doc
第27讲人文精神的起源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人文精神的起源早期神话传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1普罗泰格拉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2信仰与理性的关系3人文精神根植久远4苏格拉底思想的理性色彩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以权力作为人生的目标,维纳斯则以美丽和爱情体现了生命的意义,雅典娜热爱生活且多才多艺,热衷于正义与和平。这反映出当时()A.神话文化的多元特征B.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C.民主政治的繁荣昌盛D.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解析:B材料“以权力作为人生的目标”“美丽和爱情体现了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且多才多艺”,实际上是把神拟人化,体现了人对人生、生命、生活价值的思索,是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希腊神话当中的人物,无法体现神话文化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神话的人文色彩,并非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故排除D项。2.(2019湖北联考)普罗泰格拉指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泰格拉旨在()A.阐释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B.肯定法律和道德对城邦的作用C.强调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D.说明城邦是人与法律的结合体解析:C材料中“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等信息,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制定法律的原则,排除A项;B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作用,排除D项。3.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A.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B.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C.理性思维推动科学发展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解析:A宗教或者神话都是非理性的。古希腊学者力图用理性去解释自然与社会,但是,却没有把神话与社会科学区分开来,说明古希腊信仰与理性密切联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希腊人对政治的态度,B项错误。C项偏离材料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涉及民主,D项错误。4.(2019山东滨州期末)“认识你自己”原本是一句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这一做法()A.违背了真诚的道德原则B.表明其对神灵的怀疑和亵渎C.体现人文精神根植久远D.体现出哲学源自于宗教神学解析:C“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人文精神,而这一箴言源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说明人文精神根植久远,故选C。这一做法是苏格拉底对人本身研究的表现,并未违背真诚的道德原则,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未体现对神灵的怀疑和亵渎,而是强调对人本身进行研究,排除B项;这一做法说明的是人文精神的起源,而非哲学的起源,排除D项。5.(2019重庆二模)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A.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C.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D.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解析:B材料“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即理性的探求,故选B。由材料“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内在德性,排除A项;智者学派提倡“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排除C项;人文主义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排除D项。6.(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解析:C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可知,两人均倡导理性,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二人对艺术的理解而非作用,排除A项;“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B项;“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7.(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非主张治理天下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主张“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人类的本性(灵魂)使谁都难免有感情。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未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政治构想的命运并说明其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反映了官吏的选择要看重实践锻炼;“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反映了韩非主张变革和实行法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从“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看出他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而他还认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他认为“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所以他还主张中产阶级掌权是最适合城邦的政体。第(2)问第一小问,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备受推崇,在战国掀起变法改革的高潮,而且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伴随雅典城邦的灭亡而湮没。第二小问,前者是因为其理论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而后者因为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雅典城邦正在走向衰落,外有强敌威胁,内有直接民主制引发的种种问题,他的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没有可以实施的社会环境。答案:(1)韩非的政治构想: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理政;主张国家要不断改革和实行法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实行民主政治;中产阶级掌权是最适合城邦的政体;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2)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且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原因:韩非的构想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结束战乱实现统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实施,伴随着雅典城邦体制的灭亡被湮没。但是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诞生在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城邦外有强敌威胁,内有体制本身的缺陷,其理论既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