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湖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13现代文之说明文.doc

    • 资源ID:2567740       资源大小:1.22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13现代文之说明文.doc

    考点13 现代文之说明文近年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的考试情况题型简答题为主 考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及结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感悟启示等高频考点1.说明方法;2.说明语言;3.说明顺序近三年所考说明文小满(荆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潜江);丝路“糖史”(襄阳);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黄冈)等。例题:【2018中考湖北荆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按照科学定义,桥是-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说文解字里说:“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2)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途-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照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3)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果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形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4)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5)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莱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果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6)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来标识!(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考点1:说明文语言特点1. 文章第(1)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 准确性(严谨性),第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也是在考查说明方法。“按照科学定义,桥是-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为引用的说明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考点2:说明方法2. 文章第(5)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说明。【答案】2. 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举例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解析】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长达55千米”等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运用了典型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点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考点3:说明顺序3. 本文(2) (3) (4)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答案】3.逻辑顺序。第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说明顺序。第2段说明桥梁的实用性;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所以属于逻辑顺序。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考点4:说明文的信息提取4. 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中国侨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过七个字)【答案】4. 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解析】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第2段说明桥梁的建筑美;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美;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美。命题角度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知识要点】1.说明对象:一篇说明文要介绍给读者的事、物、理、现象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指具体的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中国石拱桥”;二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指抽象事物,包括现象的原因、事物的本质、事物内在的规律、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某个深刻的道理等,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大自然的语言”。2.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态、性质、结构、成因、功用、发展变化等。【常考题型】 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3.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什么? 4.请用一句话介绍(说明对象)。【答题对策】1.看文章标题:有的文章题目直接或间接点明说明对象。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2.找关键语句:找准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进行判断。如说“屏”,抓住第一段中的关键句“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可以判断文章介绍了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3.从关键词语入手:包括特征词语、思路字词等。特征词语,如“美丑”“长短”“冷热”等;思路字词,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等。 4.用精练语言概括: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应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命题角度二:概括说明内容要点【知识要点】说明内容主要介绍事物的形态、性质、结构、类别、关系、成因、功用、发展变化等,是针对全文内容概括的。 说明要点是针对文章的某一段或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的。【常考题型】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请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请概括某一段或几段的内容。 4.有哪些优点?【答题对策】1.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包括特征词语、思路字词等,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概括法(整合法):结合全文内容,小结段意,把握每段说明的对象特征,最后准确简明地加以概括。 3.解题要点: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特征。事理说明文:文章说明关于的原理(方法、原因等)。命题角度三:把握说明顺序【知识要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从主到次,从浅入深,从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常考题型】 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3.选文的A段和B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对策】1.认清说明对象:介绍农作物生长、事物发展等,多以时间为序;对建筑物、名胜等事物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2.找准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可根据那些表历史顺序、年代顺序、早晚(先后)、程序顺序的时间词语来辨别;空间顺序可根据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来判别,如近远、左右、高低等;逻辑顺序可根据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来判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3.排除法来判断:如果不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那一般就是逻辑顺序。 4.针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的题目,一般回答“不能调换”,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命题角度四:理清说明结构【知识要点】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面内容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事理说明文常用递进式,如大自然的语言。 3.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如奇妙的克隆。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常考题型】 1.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答题对策】 1.找特征词语:有表示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词语,一般是并列式;有“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则可能是递进式。如苏州园林,从第二段“总之”一词,可以推断是总分结构。 2.抓关键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如大自然的语言中,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上文对物候观测对农业重要意义的说明,转入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可以推断是递进结构。3.理内容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理清内容层次,掌握文章结构。如说“屏”,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至四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一般作用、种类以及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由此可以判断是总分总结构。命题角度五: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知识要点】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说明方法特点作用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具体、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做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特点作用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引资料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说明方法特点作用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做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做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条理、清楚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直观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具体、形象、可感【常考题型】1.请结合具体内容,列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选文中第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哪几种)说明方法? 3.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对策】1.说明方法的判断:可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2.概括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注意此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答题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作用+文中作用(即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答题模式: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自身作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自身作用可表述为: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 引资料:有力地下定义:简明科学地 摹状貌:具体形象地 画图表:直观形象地 做诠释:通俗易懂地命题角度六:品析说明语言【知识要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严密。所谓准确,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常见词语有: 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 (1)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都、总共、只有、大部分、少数等。 (2)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几乎、格外、相当、尤其、比较、稍微、更加等。(3)限制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有余等。 (4)限制频率、速度:经常、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很快等。3.表示修饰的词语:一丝、漫长、野生、空前等。 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二)说明文语言的风格类型特点典型课文平实用简明、朴实的语言,对说明对象加以解说,不加修饰或描写中国石拱桥生动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说明对象进行具体形象地说明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三)关键句段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的句段(如以讲述成语、典故、故事等开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引出说明的内容,或提出说明的问题,以增加形象性和真实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过渡句段:承上启下。 (3)结尾句段: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等。2.内容上的作用: (1)主旨句、中心句:揭示说明事物的特点。 (2)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事物特征。【常考题型】 1.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2.选文中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6.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7.选文中画线句子或第几段有什么作用? 8.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对策】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 (3)分析。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强调。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准确”方面侧重找具有限定词语或修饰语的语句进行分析;“生动”方面侧重找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或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的语句进行分析。 类型5:选文中画线句子或第几段有什么作用? 对策:看清句段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结合常规作用和具体文段内容进行分析、回答。类型6: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命题角度七:感悟评价【知识要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中考科技文考查感悟评价(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类:献计献策类、评价分析类、勾联感想类、改写或补写内容类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学生平时应关心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常考题型】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7.联系文章和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等等。【答题对策】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但在答题时应注意: (1)看清题意,明确答题要求。 (2)读懂原文的内容主旨,理解文章作者对所涉及的诸如大气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3)从材料出发,联系实际,调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写出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措施,合情合理。(4)善于联想,答出创意。 (5)注意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和简练。 解答这类问题,要加强整体把握,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要联系文章内涵,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1、【2018中考湖北潜江】说明文阅读给地球降温,别想了漆 文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2020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温室效应的诱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那么该如何固碳呢?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400米到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固碳方法其二,植物来帮忙。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的后果更难以预测。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并非如此。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删改)1. 本文从说明对象上看是一篇_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2.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科学家为何会想到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的方法?4. 如果要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句末添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呢?请简述理由。【答案】1. (1). 事理、 (2). 逻辑顺序。 2. 第、两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 3. 示例: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越,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 4. 示例:加感叹号。态度鲜明地表达了给地球降温绝不可能的观点。同时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关切与反思。加问号。以问号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能否“给地球降温”的疑虑与思考,让人们对未来“给地球降温”充满期待。【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的形体特征,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事理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给地球降温的方法不可行”,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说明顺序上看,本文第段给出了给地球降温的不同办法,然后第段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可行,第段作出假设,说明即便可行也会带来更大问题,最后第段警告世人谨慎选择。因此可判断出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辨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等。根据第段和第段的“固碳方法其一”“固碳方法其二”可以判断这两段用的说明方法应为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根据段首的“固碳方法”,可知此处的作用是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据此分析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应在文中找到题目所涉及问题的所在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应内容进行分层筛选,概括作答即可。“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出现在文章第段。联系上下文,第段提到了科学家的新的灵感来源火山。第段阐述原因: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第段分析了火山爆发降温的原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第段写到了“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第段提到“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因此,应将答题范围确定在第段、第段和第段,将相关信息分条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题目作用的把握和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文章标题末尾一般不加标点,如果加一般也是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确定标点范围之后,根据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情绪及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观点概括即可。如果加感叹号,则是要对题目进行强调,肯定的语气表达了给地球降温决不可能的观点,同时对题目的强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关切与反思。如果加问号,疑问句的形式一般会比较吸引读者对问题答案的探究欲,引发阅读的兴趣。据此概括即可。2、【2019中考湖北鄂州】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古人怎样取名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别号怎样取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B. 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C.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D. “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2.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请列举。3. 第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4. 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答案】1. D 2. 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3. 不能删。“大多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没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21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22段列举王维和柳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23段列举“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号也是一种别号”。)【解析】1.A“女性没有”错。原文是“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B“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错,没有避开。原文是“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C“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错。原文是“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此题比较容易,可直接提取“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部分的第2段首个词语“并列”,第3段首个词语“辅助”,第4段首个短语“矛盾式”,第5段首个短语“补充式”,第6段首个短语“引申式”作为答案。3.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意思就是大部分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还存在很多别的特殊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在这个条件下成立。语境义:通常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去掉则变成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了。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4.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地方,找到关键语句分析,明确说明方法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此题比较简单,如“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一部分中,举“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的例子,来准确地说明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即“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3、【2019中考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张慧历经千年的野生果子奇异果的第一站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13现代文之说明文.doc)为本站会员(荣***)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