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doc
探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现提出“创设情景、揭示矛盾(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展开讨论(形成数学概念)反思练习、归纳总结(获得数学结论)质疑深化、学以致用(运用数学知识)”这一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改革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一、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二、 探究式课堂的必要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多种方法和渠道,我们为什么将探究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呢?第一,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课堂教学要按照现代教学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二,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课堂教学改革难,很大程度难在教师自己本身,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出好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为什么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那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和长期沿袭传统的惰性。由此可见,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改造和战胜传统教育观念有多么艰难。而这个难就难在教师不放权,难就难在教学改革没有首先改变教师自己本身。认识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下决心去改变自己,怎么改变呢?最重要的是从实践探究中去改变,因为实践探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教学实践探究还证明,教师改变自己,主要是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会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第三,探究式教学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在以往的教学中,优秀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后进生只成了课堂的观众,这样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教室里十几个小组同时有人发言,参与人数多了;有些胆小的能力差的学生不敢在大班发言,在小组中比较放松,也能发表意见,参与面广了;同学中有不同意见,可平等争论,发言内容更丰富了,参与质量提高了;同一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可向能力强的学生请教,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主动生,而且弥补了教师个别辅导的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给每个学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都有探究的时间。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探究,实际是要回答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以下四步进行。第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不少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若能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乐于去研究。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我们知道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但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产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问题提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讲数轴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有一个防汛指挥所,当某人发现河堤上某处发生险情时,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某处的所在位置?”的活动,以取代课本中用温度计引入“数轴”的作法。这样做的好处是(1)把静态的换成动态的,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活动式,使提高兴趣、启迪思维的双层目的同时实现;(2)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类似的问题(如问路)学生常见,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数轴概念及数轴的三个要素的要点;(3)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像这样的开放性探究问题,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2)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例如:讲切割线定理时,在复习相交弦定理后提出:两条弦除了相交还有哪些情形出现? 若把两弦移动,使延长后交点在圆外,有没有类似的结论?再把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变成圆的切线,结论还成立吗?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3)来自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在教学计算题“已知”时,一开始学生发现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解这样的不定方程有些难度,可以抓住时机出示下面四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全班同学进一步交流。(1)先引导学生分析式子的特点;(2)根据绝对值和算术根的意义,弄清是怎样的数;(3)式子右边为零对左边的代数式取值有什么制约;(4)联系方程、方程组的知识,想出解法。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的起促进和调节作用。第二:自主探索,展开讨论当学生已经产生了问题,努力想去探求知识的思维状态下,我们不要忙着去排除学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那么,应该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呢?1、 知识的重点在每节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值得讨论的。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其中寻找它们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预先让每个学生分别准备一张长方体和一张正方体的模型,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进行操作、分析、比较,逐步完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理解的难点处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可这样启发:180°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平角,同旁内角,邻补角)?怎样把三个角加起来?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智力的交锋。3、 学习的关键处。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中,在学生已明确产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判定其全等?”这样的疑问后,教师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 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实践操作去讨论哪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学生们积极动手进行操作、比较,在探索中能很顺利地发现,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分别是: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最后总结得到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以及“角角边”。 4、 新旧的比较处。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X+2)(X-2),(1+3a)(1-3a),(X+5y)(X-5y),(y+3z)(y-3z),然后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从而发现平方差公式,这类问题情境主要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问题入手,以旧引新。5、 思考的方法处。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从而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例第一步:教师在复习解题中导入根与系数关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试着考察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和各系数有何关系。第二步:根据学生解得结果以及对根与系数的初步考察,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各系数有没有规律性的关系。第三步: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再解决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组织教学方面,尽量把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究课题,调动学生去探索、调查、思考、验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三:反思练习,归纳总结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接着充分利用教材上“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后,让学生在堂上进行交流,由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发现”法则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系统。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第四: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如果说反思练习主要是巩固和完善所得出的结论,那么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则是提高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初步能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必要的时候可以展开第二次的讨论。综上所述,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实际上是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探索,并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讨论,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适度的加以灵活运用。结论: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什么地方探究,是很有讲究的,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有没有探究的价值,学生是否具有探究能力,该如何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