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结合的探索.pdf
-
资源ID:25939536
资源大小:17.55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结合的探索.pdf
“互联网 +”思维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结合的探索【摘要】“互联网 +”的思維和相关的技术在当今快速的发展,并且与各个行业不断的深入融合,它也展现出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形态的大势。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业课程必须跟随工业领域的发展,将“互联网+”的思维和相关技术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融合,以培养符合“工业 4.0”要求的高级技能人才。【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技术高职教育工业机器人众所周知,“互联网 +”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简单地说就是将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与各传统行业相融合,对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创新,寻找传统行业新的发展机会,最终孕育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我国自2015 年便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一直在大力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全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可见,“互联网+”的思维和相关的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并且与各个行业不断的深入融合,它也展现出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形态的大势。“互联网 +”也在不断地与传统工业行业融合,逐渐引领其二次创新,重塑工业行业的架构和未来。工业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在这波涛汹涌的变革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变革的步伐,让高职教育与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无缝接轨。各专业课程的内涵需要与“互联网+”的思维结合,专业的知识体系需要和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更深入地合作,结合行业的实际和趋势,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教育方式,为工业的“蓝海”贡献一份力量。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必备的高精度设备,它将机械、电气控制、通信和网络技术等有机结合,同时对技术人员在技术和综合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界的技术融合以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技术上的创新,从而紧跟制造业的变革。这本身便是“互联网+”的思维,随着智能设备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结合早已不可避免,跨界的融合赋予传统的制造业新的“生命”。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业课程必须跟随工业领域的发展,以培养符合“工业4.0”要求的高级技能人才,适应新的工业结构流程和技术岗位。因此,亟需将“互联网+”的思维和相关技术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融合,充分激发“互联网+”的巨大潜力,更好地接轨新的工业体系和社会形态。在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项目首先要实现跨界融合。在知识体系方面,不能局限于传统机电知识的掌握,需要做到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对知识的完善进行二次开发。多个专业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和结合势在必行,搭建不同教师团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师团队之间的综合平台非常有利于新的知识体系的教授。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教师团队合作,将工业机器人跨界融合性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比如,机器人的视觉、定位,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将实时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保存、分类和分析,获取视觉精度,位置坐标等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形成准确率、效率、容错概率等指标,并且图形模块化显示,利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到设备终端,将相关信息精确而丰富地呈现,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工业机器人运行流程的情况,更合理的解决工程问题,在次基础上优化流程,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在实践项目方面,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式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深度挖掘产品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进一步将实践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将效率和效益最大化。诚然,“互联网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高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无论对教师还是高职学生来说都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教师可以借此快速地转型,知识结构、观念、视野和创新都焕然一新,使教师更为适应社会形态的新趋势;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更能看清未来岗位的需求,技术的要求,并针对性的补充知识,提高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和效率。接着,搭建“互联网 +”式的教学生态。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团队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教师团队作为生态的基础,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知识、设备体系和工业标准软件是一线前端,多个团队合作,改造知识体系和项目流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进行可视化处理,将信息传输到网络设备终端呈现。比如,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将可视化的数据通过社交媒介映射到手机上,教师团队与技术公司合作,带领学生共同开发小程序,并且借助大的网络平台搭建教学资源和项目数据可视化应用来实现目的。如此,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将线下和移动线上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更多的选择,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不断的优化和创新,甚至可以将教师、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联系都纳入到教学生态中,使之更具有实际意义。当然,“互联网+”式的教学生态需要不断的完善其功能和用途,这需要教师团队的长期努力和多届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良性的竞争和迭代。随着生态的内容、功能等的不断完善,也会使之更为兼容并包和开放。下一步,将“互联网 +”式的教学生态进行扩展,现代工业领域制造业早已“化整为零”,外包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企业通过自建或借助现有的“众包”平台,发布研发创意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大大扩展了创意来源。教学上可以借鉴这样的思维,将企业项目“外包”给学生小组,充分收集学生们的想法和创意,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采集和分析相关设备和生产线的数据,帮助优化项目流程和结构,直接与企业平台接合,让企业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评价对方,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和更精准的就业岗位。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塑,技术的发展,社会新形态的逐渐形成,以及我国高职院校与相关专业教师团队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相信会形成和不断完善与“互联网+”思维相匹配的开放式教学生态,更好地服务教师、学生、企业以及社会。-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