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 摘 要:新课改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呆板缺憾的,有预设、更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从预设与生成的概念和处理误区入手,探讨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关系,并且探索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些策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智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认为只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不死,生成不乱,才能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关键词:预设 生成 策略预设是指在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定计划或方案。预设包括解读和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把握重点与难点,预先思考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的其他变数并作出相应的应变策略。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它是教师走进课堂的必修课,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生成也就是动态生成,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经验、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或探索中,有新的状态不断产生,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并影响下一步的教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对教师来说,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生成”和“不可预设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准备范围内,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计划之内的,后者是脱离或超出老师的预计,是随机和偶发的。生成具有复杂、动态、偶然、隐蔽等特点。当前人们对预设与生成两者关系的意见是不一致的。甚至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说法。如何正确理解这两者之间辨证的关系,这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 当今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误区(一)预设过于精细与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鼓励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反对预设,精心的预设会让生成增添光彩。预设成功的案例的优点在于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等。但是过于细致、强韧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如果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来回答、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几分钟、教学环节中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那么这样的教学形式犹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圈套”,等着课堂上引导学生往里跳。当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没有达到老师的预定目标时,老师就急于上阵、步步为营,生拉硬拽地把学生引入老师自己的思维轨迹。否则似乎学生就会误入歧途、徒劳无功。这正如叶澜教授曾如此描述传统课堂:“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1如此过于注重预设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序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必将影响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知识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生硬简单地处理,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理解水平的差异性,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成了对预设答案的顺应和认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主要停留在记忆层面上。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渐渐地被消磨殆尽。(二)过于注重学生的生成,把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流”1放任自流,有学无导在热衷于追求生成的洪流中,有些教师将生成作为衡量老教法和新教法的依据和标准。于是,出现了课堂上任由学生发挥,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情况,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落实,教学环节紊乱。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教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站在讲台前的讲授者变成站在学生中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引导课堂动态发展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理直气壮的拥有自己的声音,把握课堂主旋律,而不是盲目地胡乱生成。2偏离主旨,胡生乱发虽然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等于忽略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要基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每篇文章都蕴涵着编者、作者的意图,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研究和探讨,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握文章主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加筛选,一律鼓励,任由学生夸夸其谈,借题发挥,旁征博引,甚至严重偏离了编者、作者的初衷和文章的主旨,使文章蕴涵的哲理和价值观严重变味甚至扭曲。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并认真思考和作出相应安排。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做好精心的预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过度注重动态生成,忽视教师本该做的预设。他们认为: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动态生成就减少了。其实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并非完全摈弃预设。在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中,必将偏离教学目标,偏离文本,盲目追求生成,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无力。课前的预设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只有做足预设,才有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年龄特征、思维习惯等会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因为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主观能决定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将问题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将“盲点”变成“亮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正是教学中的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三)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离开了预设,生成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就成了教条。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呆板缺憾的,有预设、更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按照教师的预先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做动态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共同成长。所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预设中生成的,当精彩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又能随机进行预设,从而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的优化与整合。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精彩的生成课堂的出现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智慧,灵活调整预设与生成,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只有教师内在的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2“长期以来,都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价值观秉持一种精确化的科学世界观,视教学过程为确定的、封闭系统,使得教学过程僵化、板滞、缺乏生机与活力。”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首先,教师要改变对教科书的态度。教师不应把教科书看作“圣经”,而应是创造力的“源泉”;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重组。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求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改变对教案的认识。教师不应该把教案看作等待执行的程序,而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教学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目标。 (二)知识结构要优化过去通常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随着时代变化,学生的视野与心理变化,这都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日的教师只有更新自我,形成“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新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生成式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丰富的知识储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切实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灵活、自然、从容应对生成课堂。智慧的生成需要广博的学识。智慧源自博学,创意来自广识。博闻强识,思想深刻才会产生教学中的自信与自然,才能从容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异议”,并把其转为课程资源。(三)教学智慧要提高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做到弹性预设和灵活生成。1要做到弹性预设好的预设必须要有弹性,必须为随时到来的精彩生成留出空间,为意外的美丽留出通道。做好弹性预设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关注学情,弹性目标教师要在备课时预测学情,做到有的放矢。在预测过程中,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学生身上鲜明的时代特点。现代的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立、自主、自信等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往往独具特色。学生的特点是教学预设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良好学情的预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估计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4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课堂教学具有现场性,当学习状态、条件发生变化时,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教学就要合理的升降、删补预设目标,从而生成目标。成功的预设应该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2)挖掘教材,弹性教程教师自身对学习材料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互动中的有效生成。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忠实的课程开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对教材要大胆挖掘、适当延伸,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适当重组或改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课堂实际变化,那么必将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新课程的教程预设倡导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重视“留白”的艺术。”5只有给教程一定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不把每一步都预设,不把每个预设都框住,这样才能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生机,为学生的生成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有主题的集体备课。备课可放在开学前与学期中。开学前的备课,要求教师对整册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知识内在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学期中的备课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集体探讨,选择确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集体备课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既促使教师钻研、挖掘教材,又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预设能力,为生成的课堂做好准备。总之,在预设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心而不精细,预设更要预计。2更要灵活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随时生成一些新的信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6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信息的眼睛,将潜在的生成信息上升为显性的信息,为学生的再思考、再探究架设新的平台,将其巧妙地、不留痕迹的糅合进教学活动中,那么课堂就会变的更加鲜活生动。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不善于捕捉学生在多元互动中所生成的可利用的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白白流失。因为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所以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才能使之有效生成。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不能盲目肯定,一定要区分生成信息的良莠。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信息,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有的是正面信息,有促进作用;有的是负面信息,有阻碍作用;有的是无关信息,有干扰作用。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教师通过判断、比较、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对于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则应该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总之,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及时调整。这样教学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3教师要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的方式思考教学实践,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地反思使教师对实践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认识提升,使教师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促使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水平,并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更新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反思和发展完善自我,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态进步。总之,教学是基于弹性预设下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应在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实现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升华,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也是对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1. 郑金洲、蔡楠荣编著. 生成教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158.2.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4.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5. 李荣.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26.6. 黄海英.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教学论坛,200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