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学方案学习教程与能力情况总结.doc

    • 资源ID:2610045       资源大小:192.52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方案学习教程与能力情况总结.doc

    -!第一章 教育基础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或称基础教育,也叫强制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二)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二)近现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壬寅学制1902年 第一个颁布未实施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1904年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新学制的开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壬子癸卯学制 1912-1913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三)当代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1982年中共十二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体制2001年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 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教育的特殊性(二)教育的基础性(三)教育的义务性(四)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管理概述(一)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四)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起始环节)、实施(中心环节)、检查、总结(五)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学校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2)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理论为指导(3)民主性原则: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教育性原则:实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5)规范性原则: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制学校的常规活动(6)系统性原则:以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为主(7)效益型原则: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8)动态性原则: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行为准则2.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二、学校的组织机构(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一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将组织成员按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1直线型:最早,最简单,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2职能型3.直线-职能型4.矩阵型(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校长领导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2.教务处: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3.政教处: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4.总务处: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5.教研室:6.年级组:三、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一)学校管理制度:规定学校的管理权限,机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二)学校规章制度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一)教育概念1.教育一次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 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的是许慎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教师)-主导、受教育者(学生)-主体、教育影响(内容+手段)-中介(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五)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 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与天的意志 最古老的解释(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 沛西能 教育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的起源学说 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是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2.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教育非常公平,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的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古代教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夏商 庠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 军事教育 雅典 和谐教育奴隶社会生产劳动与学校教育想脱离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四书五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清朝末年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段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学校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第三,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近现代教育近代教育(资本教育)明朝开始 “公义世法”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全民多现身”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1965年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注意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发展1.萌芽阶段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主张开导学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孔子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论语主张“有教无类”“贤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方法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孔子还提出“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墨翟 “兼爱”和“非攻”道家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昆体良 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学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方法:首次提出了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些列教学方法卢梭(法国)爱弥儿主张儿童顺其自然康德(德国)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洛克(英国)“白板说”赫尔巴特(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两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四阶段:清楚(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杜威(美国,现代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无目的论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凯洛夫 苏联 教育学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中国 新教育大纲(2)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4.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环境文化+学校设施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四、教育目的(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教育目的是实施和评价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2.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3.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提出(四)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与体力的结合,教育实现的基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德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基础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每天1小时(4)美育-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4.素质教育(1)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五、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1.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形态,即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学制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三)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欧洲,英法西德2.单轨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3.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介于单双轨之间(四)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五)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纵向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向划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从形态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六)义务教育(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型(统一性)2.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次修订2006年新义务教育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二、课程的作用第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障第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第三,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第四,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三、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学科的固有属性来划分(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三)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形式(1)纵向课程与横向课程(2)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3)直线式与螺旋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实践性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想的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或理解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四、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代表理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二)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社会主义改造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有金帝斯、布厄迪五、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1.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重要依据。2.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二)课程标准1.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核心)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3.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三)教材1.概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2.教材的编排直线式教科书结构: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六、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广义: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二)课程资源的分类1.根据来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根据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3.根据载体-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4.根据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根据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七、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三)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泰勒原理”2.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斯腾豪斯 1975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3.情境模式: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代表人物:英国课程理论家劳顿“文化分析”八、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涵义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第八轮课程改革(一)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综合课程观第三,内容联系观第四,学习方式观第五,发展评价观第六,校本发展观(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一)课程结构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须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对科目比例的调整合体的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的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表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2.教材的编写(三)课程实施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性教师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四)课程管理(五)课程评价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1.教师的概念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狭义: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概念(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漫长性2.生长性(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1)因材施教(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教师自身 示范性:教师言行举止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延续性:无固定时间,备课,批改作业 了解学生现在过去将来,毕业以后广延性:家访5.长期性和间接性6.系统性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二)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三)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6.创新能力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一)三个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1.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把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四阶段发展1.职前准备阶段2.入职调整期3.巩固稳定阶段4.创新成熟阶段(五)五阶段发展1.新手2.进步的新手3.胜任型4.精通型5.专家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 :参加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2.入职培训:师徒结对3.在职培训:(1)参加培训(学历教育、继续教育)(2)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3)教育考察与观摩4.自我教育:(1)专业阅读(2)网络学习(3)校本教研与培训(4)行动研究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一、基本理念(一)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波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二、基本内容三、实施建议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述(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究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步骤:(1)分析和准备阶段(2)搜索阶段(3)加工阶段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教育文献分类:(文献功能)(1)事实性文献:文物,教育史学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2)工具性文献: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3)理论性文献: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4)政策性文献: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5)经验性文献: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纲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观察法1.教育观察法: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教育观察法的类型(1)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法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二)教育调查法1.教育调查法的概念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2.教育调查法的类型(1)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普通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调查的方法和手段: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3.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1)抽样调查法(2)问卷调查法: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3)访谈法: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一次性访谈与重复性访谈,集体访谈与个别访谈(三)教育实验法1.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2.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实验进行的场所: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实验的目的: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实验控制的程度: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4)实验对象的分配方法: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实验3.教育实验法的实施(1)前测(2)实验分组随机化分组:抽签法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测量分组匹配分组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四)教育行动研究法1.教育行动研究法的概念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于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用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2.教育行动研究的分类(1)研究的侧重点: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的研究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2)参与人员的多少:个体研究,小组研究,群体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五)教育叙事研究法1.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教育叙事研究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1)教学叙事(2)生活叙事(3)自传叙事(六)个案法: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七)历史法(八)比较法三、小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一)概念(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表现形式1.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实证性报告和文献性报告2.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1.撰写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2.撰写格式:(1)教育观察报告题目引言正文观察结果附录(2)教育调查报告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附录(3)教育实验报告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结论附录(4)经验总结报告题目前言正文结尾(5)教育科研论文题目内容摘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章 学生指导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方案学习教程与能力情况总结.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