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docx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丁章军(湖北省房县城关四中 邮编4421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德育是五育之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乃至日后的工作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价值观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本文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行浅析。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向,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四大文明古国时,设计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的发祥地都离不开大河?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环境的重要性,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如:在讲授七年级第一学期“辽阔帝国的统治”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元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首都后,又提出了“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现实,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甚至南部地区都受到影响。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二、挖掘教材意图,设计教学的重点,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爱心和责任意识。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意图渗透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上的战争,无论是中国古代民族分裂相互攻伐的战争还是逐步统一的战争,都伴随着流血牺牲和杀戮,到了近代尤其像一战和二战,更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无辜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从而渗透生命教育和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二战历史时,再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集中营一名法西斯杀人犯的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学生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意识。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就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三、古今结合,渗透情感教育,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初中七年级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主要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我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方面我考虑到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方面我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反映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与信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族之间战争是暂时的,融合才是趋势。第三方面,我还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的“港独”、“藏独”、“台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是非,强化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将历史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的,让学生对各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有一个有效的激发。例如,教师在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当今我国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过程中发展以及生活、文化的不同,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总而言之,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相对较为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情感意识、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培养,促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行形成,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