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材培训.doc
“解决问题”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感谢领导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在坐的各位老师的教学经验比我更丰富、教学方法也比我更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的是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说的不好请大家多多指教。本册的解决问题大致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问题情境教学两、三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并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加减法应用问题在小数中的延伸。第三部分是“数学广角”中简单的植树问题。第一部分的解决问题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达到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自思考等学习习惯。4.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5.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1.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2.根据实际情境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 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四则混合运算2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之一是没有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同样也没有纯粹的计算教学单元,而是将计算教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应该“两手抓”本册主要是结合现实情境,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教学,用脱式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和运用简便运算解决问题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将探索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数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课本第4页的例题2,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迁移。4.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5.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如在课本45页例题5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学情境图并说一说可以得到那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在这里应当学生明确:科考队3月1日出发,7月26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容易想到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7月有26天在外。要让学生注意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有31天的月)、有两个小月(有30天的月)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如:3130313026和30×4226只要是对的,就应当给予肯定。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算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第二部分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如课本100页例题3:我预设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示出来。接下来呈现问题,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最后让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16580.799.4和算式483.439.598.8的结果是相等的。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第三部分的解决问题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它的教学目标是: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探索并认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问题之中。 2.引导学生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运用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如:教师在教学课本117页例1时,可以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再让同桌和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接下来呈现了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从而探索出规律并得出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以上就是我对本册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一些浅薄之见,谢谢大家,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