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课程教案.doc

    • 资源ID:2615607       资源大小:61.5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课程教案.doc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研组语文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周冠祥章节名称琵琶行 并序授课班级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授课时间本教案课时4上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5周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多媒体主要学法与教法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五、初读课文。 1、字词正音: 铮(zhng) 悯然(mng) 转徙(x) 浔阳(xn) 瑟(s) 声声思(s) 捻(nin) 霓裳(nchng)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蓖(din b) 谪居(zh) 整顿衣裳(chng) 还独倾(hun) 间关(jin) 呕(u)哑(y)嘲(zho)哳(zh)2、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六、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湓(pn)浦口 水浆迸(bng) 呕哑(u y) 悯(mn)然 、贾(ji)人 轻拢慢捻(nin) 嘲哳(zho zh) 荻(d)花 、恬(tin)然 声声思(s) 钿(din)头 铁骑(j) 、六幺(yo) 虾蟆(h m)陵 转徒(x) 铮铮(zhng zh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板书设计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人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1)(2)(3)(4)教后反思得失改进想法

    注意事项

    本文(琵琶行优质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课程教案.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