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训练学名词说明1、训练 -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体会和社会生活体会的基本途径;广义的"训练 " ,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进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 " 训练" 主要指学校训练,是训练者依据肯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通过学校训练工作对受训练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 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动;2、学校训练制度 -简称 " 学制" ,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打算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非形式化训练 -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训练,没有固定的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形式化训练是指有相对稳固的训练者、受训练者和训练 场所与设备,以及有相对规范化训练内容的训练;制度化训练是指已经形成学校训练制度 包括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 的典型表征; 的训练,学制是这种训练4、义务训练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肯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训练;5、一般训练 -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学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训练;职业训练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学问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训练;6、终身训练 -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训练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育的总和;7、全民训练 -即全体国民都要接受训练的基本权益并必需接受肯定程度的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满意基本的学习需求;8、训练民主化 -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公平的训练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点的民主形式的训练和训练制度不断转向公平、开放、多样的演化过程;9、训练现代化 -既在观念、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相对稳固的指标,它更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0、训练学 -是一门以训练现象、训练问题为争论对象,探究训练规律的科学;11、训练国家化 -是训练由单纯私人经营向训练由政府通过立法高资助、规划等手段予以宏观治理和调控,并部分由公共部门经营的过程;12、训练增长 -是指训练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口13、训练进展 -是训练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位置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位置,它涵盖数量、质量,以及效益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14、训练改革 -是对落后的训练状况或训练思想乃至训练理论进行有方案有目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进展的过程;15、训练多元化 -是当代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在训练上的反映,它要求人们的训练观念、训练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形式,以及评判标 准等的多元化;16、训练学的元争论 -是对某类争论活动本身存在问题 元问题 的争论,训练学的元问题是指与训练学科自身独立v 进展相关的问题;对训练学元问题的争论就是训练学的元争论;争论的目的是反思和指导训练争论行为,间接影 响训练学问的生产以及训练实践;最早提出训练学无问题和元争论的是德国教 育学家布雷钦卡;17、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诸多学问、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 从事生产性工作的才能,它是资本形状,由于它是将来薪水和酬劳的源泉;它 是人的资本形状,由于它表达在人体上,属于人的二部分;18、训练基本储量 -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训练支出的总额,由于训练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所以训练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亲密的关系;19、科学学问再生产 -是将科同学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 的人,使他们能够把握前人制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学问的再生产打下基础;名师归纳总结 20、技术 -是依据生产实践体会或科学原理进展而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第 2 页,共 16 页法与技能,它仍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表达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21、文化 -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学问、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2、校内文化 -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进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特殊 的文化形状;23、个体身心进展 -概括地说,个体身心进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头 到生命终止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殊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 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气不断24、内发论 -一种个体身心进展动因观;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进展的力气主要 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进展的次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5、外铄论 -一种个体身心进展动因观;外稣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进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气,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训练等;26、进展关键期 -是指个体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才能最相宜于形成的时期;27、青少年年龄特点 -的、本质的特点是指在进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28、遗传素养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懂得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状、感官 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 " 遗传素养 ";29、成熟 -即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养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 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30、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进展的一切外部因素;31、最近进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儿童进展理论;该理论认为,训练对儿童的进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进展的两种水 ' 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进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进展水平,表现为" 儿童仍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忙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仿照,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 ;这两种水 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进展区 " ;32、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确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 的尊严得到保证;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3、个性 -从广义上看,个性是由生而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稳固的特点综合;就狭义来说,是指个人稳固的心理特点,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点的结合;34、人的潜能 -是人足以区分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 的人、把平凡的人培育成杰出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5、训练目的 -广义的训练目的是指训练者对受训练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国家对受训练者的总要求,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训练要为社会培育具有什么功能的人;二 全部学校都有指导意义;是受训练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结构;训练目的对36、培育目标 -是依据训练目的的总要求,并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实际而制定的对训练 对象的详细的、特殊的要求;37、教学目标 -是训练者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某一个阶段 如一节或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 完成工作时期望受训练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38、人的全面进展 -是指人的素养 包括德、智、体、美、劳 的全面进展,它是培育人的 目标;为了培育全面进展的人,必需施行全面进展的训练;39、全面进展的训练 -是指为了培育具有全面进展素养的人而对受训练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方面的训练;全面进展训练的目的是培育全面进展的人;40、体育 -是授予同学有关健康的学问、技能,进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 意识和体质,培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训练;名师归纳总结 41、智育 -是老师有目的、有方案地积极引导同学把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第 4 页,共 16 页识、进展智力、提高才能的训练活动;智育主要通过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42、德育 -是训练者依据肯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地对受训练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训练者积极的熟悉、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才能的训练活动;43、美育 -是培育同学感受美、鉴赏美、制造美的才能,培育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训练;-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4、劳动技术训练 -是通过组织同学参与生产劳动和其他劳动实践,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肯定的劳动才能的 训练;45、老师 -是依据肯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 长期积存的 学问体会,规范他们的行为品行,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身心素养,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劳动集团;老师职业是一种特地职业,老师 是专业人员;46、师生关系 -是指老师和同学在训练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彼此所处的位置、作用与态度;学校的训练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训练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47、 儿童权益公约一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益公 约 ,其核心精神是保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益主体位置;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就 是:儿童利益正确原就;敬重儿童尊严原就;敬重儿童观点与看法原就;无歧 视原就;48、课程 -在我国,广义的 "课程 " 是指同学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 程支配;狭义的 "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通常我们 所讲的 " 课程 "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育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懂得"课程 " 概念需要精确地把握其所包含的三层意思:1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训练内容的总和;2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程仍有方案、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 容及 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程序和课时安排、学年编制和学周的支配;49、形式训练论 -信任在熟悉中理智的牢靠,主见训练的任务在于使同学的官能或才能得到进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进展官能的惟一途径;在课程问题上,形式训练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数学、规律学等学科的教学,强调形式训练;50、实质训练论 -认为在熟悉中只有感觉体会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 体会的积存和联系,训练的任务在于使同学获得学问而非才能;在课程问题上,实质训练论重视自然科学学问的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实质性内容;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51、学科中心课程论 -动身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见学校课程应以各科学问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把握各科的基本学问、基本技能为 目标;学科中心论关怀的是学问的传授,强调学问的系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及社 会进展的要求;52、儿童中心课程论 -主见按儿童的需要、爱好、才能及体会来设计课程,因此提倡活 动课程、体会课程口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意儿童自 然进展的需要,因而应依据儿童的心理进展特点和心理进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体会动身,按个体体会进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 过活动来获得学问体会;53、社会中心课程论 -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训练应成为保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稳、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见环绕社会改造的" 中心问题 " 来组织学校课程;54、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学问,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受不同的训练理念的支配,学科课程出现出不同的内容;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分科设置 " ;课程内容按学科学问的规律结构和探究方法挑选和支配;在教学上强调老师讲授;主要优点:将基础学问连贯起来,形成规律系列,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所授学问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存 在局限:课程内容往往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易忽视同学学习爱好及在学 习中 的能动作用;忽视同学全面进展的价值;55、活动课程 -从儿童的爱好需要动身,以儿童的体会为基础,以各种不 20 世纪初,同形式的一系 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作为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始于 其代表人物为美国有用主义训练家杜威;基本特点是:强调同学自主性和主动 性;强调通过同学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体会;强调训练同学的综合才能及 个性养成;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方案性;不易使同学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学问和基本技能;56、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也被称作 "广域课程 "或" 大范畴课程 ",是一种综 合性的学科课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学问领域,组合相邻领域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范畴可大可小,可以是相近学科在基础范畴 中的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其优点是:压缩课时;增强 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防止完整的学问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儿童熟悉世界的特点;综合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如不能真正表达综合,就会变成 " 凑合 " ,师资问题,接受单一学科训练的老师难以胜任综合课程教学;57、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既不主见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见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见环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核心课程力图兼顾 同学进展和社会的需要,力图把增强学科间的联系与同学的爱好、需要以及认 识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如何保证同学获得深化、系统的学问,仍有待争论;58、" 潜在课程 "-又称" 隐性课程 " ,其 "课程 "并非实指,而是借用 " 课程" 一词,来说明学校中仍存在着对同学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掌握的训练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同学的学问、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 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行掌握 性;59、课程方案 -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指的是依据训练目的和不同 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育目标,由训练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训练工作的指导 性文件,表达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 动等方面作出全面支配,详细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次序及课时 安排,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 据;60、课程标准 -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学问的范畴、深度和 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评 分学科绽开;估等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的 61、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 " 课本 ",是依据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 方案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课程标准 的详细化;课程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62、教学一是学校进行全面进展训练的基本途径,是老师教、同学学的统一活 动;同学在老师有目的、有方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把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 础学问和基本技能,进展才能,增强体质,陶冶性情,形成全面进展的个性;63、基础学问 -指的是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领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 及其系统,它 是组成一门学科学问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对象的本质及发 生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64、基本技能 -就是指各门学科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的阅读技 能、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绘图技能,理化生的试验技能等;6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熟悉才能,即熟悉客观事物的基本才能,是熟悉 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那些稳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留意力、观看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 智力的核心;66、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才能;67、教学过程 -是老师依据肯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同学身心进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同学有目的、有方案地把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发 展同学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育道德品质、进展个性的过程;68、教学规律 - 一- 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定性、稳固性、普遍性 的联系;它 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固的、必定的联系,这些联系正是教学过程规 律性的表达;69、教学的训练性 -是德国训练家赫尔巴特领先提出的观点,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的规律;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 识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不能把教学的教养作用 知 识涵养 与教学的陶冶品性的作用分割开来,应当把学问涵养与人的人格成长统 一于教学过程中口单纯传授学问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永久具有训练性;70、教学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它随着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任 务、同学的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出现出综合多样的特点;依据老师组织教学活 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任务,教学过程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悟学问、巩固学问、运用学问和检查学问几个阶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71、教学模式 -指在肯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环绕教学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独立稳固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72、教学原就 -是依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熟悉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就;7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就 -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理论学问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同学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懂得学问,并运用学问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要求老师教学既要面对全体74、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就同学,适合全班同学的进展水平和需要,又要留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 生的积极性与特长;75、教学策略 -" 教学策略 " 原是教学系统论、训练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 立在肯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训练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 合理挑选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76、接受式学习 -是借助语言获得学问的方式,其基本待点如下:以把握 科学学问为基本任务:熟悉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同学熟悉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对同学自主才能的关注;77、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结构化材料,指导同学进行操作与摸索而获得知 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如下:以增进学习者的制造才能为基本任务;以解决 问题为主题:同学的自主挑选,教学的非主导性;对探究性熟悉过程的关注;是老师和同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 78、教学方法 -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纳的方法;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 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同学培育成为什么样 的人;79、讲授法 -是老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同学传授知 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分叙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要求做到: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讲授要留意启示,讲授讲究语言艺术;80、谈话法 -也叫" 问答法 " ;它是指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同学运用已 有的学问和体会,通过问答的形式来猎取或巩固学问的方法;谈话法特殊有利 于激发同学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独立摸索和语言表达的才能;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81、争论法 -是指同学在老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 非真伪以猎取学问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有 利于培育同学独立思维才能、口头表达才能,促进同学敏捷地运用学问;82、读书指导法 -是指老师指导同学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 以猎取学问、培育独立阅读才能的方法;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同学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指导内容一般包括:帮忙同学制订读书方案,指导挑选和查阅图书,使同学把握预习、复习的要求与方法、编写读书提纲等;83、练习法 -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学问去完成肯定的操作,并形成技 能技巧的方法;84、演示法 -是老师通过展现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实行现 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同学获得学问或巩固学问的方法;演示法的特点在于教 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忙同学感知、懂得书本学问的手段,也是同学获得学问、信息的重要来源;85、试验法 -是在老师指导下同学运用肯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 察事物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学问和技能的方法;86、实习作业法 -是老师指导同学在车间、农场、学校内地等场所进行实 际操作,将学问运用于实践以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的方法;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发觉学习、探究教学以及问 87、探究法 -题教学三种形式,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究,制造性地解决问题,猎取学问和进展才能的方法;争论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同学在争论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懂得如何独立地猎取信息、获得概念,并逐步把握争论问题的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形成制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基本才能;88、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同学依据肯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同学组织起来进行教学 活动、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 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需凭借和运用 肯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89、个别教学 -即老师向同学传授学问,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 进行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训练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育的人数不多,学校训练普遍采纳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老师对一两个或几个 同学进行教学,不定修业年限和教学时间,不分年级、学科,年龄和文化程度 参差不齐;9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它将肯定数量的同学按年龄 与学问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依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支配老师有方案地向全班同学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需保持一样,所开设的各门课 程,就由不同专业学问的老师分别担任;91、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又称为 " 导生制 " ,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 位名叫兰喀斯特的老师;贝尔一兰喀斯特制的详细做法是:老师以教年龄大的 同学为主,只对导生授课;他把当天所要传授给其余同学的东西对导生讲授,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 -"导生 "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同学;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仍旧以班级为基础,但老师并不是直接面对全班同学,而只是面对一部分学 生-" 导生 " ;92、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 H· 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 " ;依据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同学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同学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同学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 老师辅导;同学完成肯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形和接受考查;93、分组教学 -是指依据同学的学习才能或学习成果,把他们分为如干水平不同的心 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 才能或学习成果;94、特朗普制 -又称为 " 敏捷的课程表 ",显现于 20 世纪 50 岁月的美国,由训练学教 授劳伊德· 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争论和个人独立争论结合在一起,并采纳敏捷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名师归纳总结 上课时间,以大约20 分钟为运算课时的单位;第 11 页,共 16 页95、小队教学 -又称 "协同教学 ",是对老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老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成效;其详细做法是:-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实行两名或两名以上的老师合作施教,依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组成"互补性 "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 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承担不同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96、合作学习 -20 世纪七八十岁月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绽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 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学校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供应条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同学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 相干的;他们通过试验争论指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 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同学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成效,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97、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次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说来,课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教学 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 作业等五个步骤;4 检查复习、学习新98、教学评判 -是指依据肯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 定的过程;教学评判以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同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判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价值判 断;主要包括对同学学习结果的评判和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评判;99、诊断性评判 -是在学期开头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头时,为了明白同学的学习预备状 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判;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 " 摸底考试 " ,以查明同学已有的学问水平、才能进展情形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挑选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100、形成性评判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同学学习过程 及结果的评判;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同学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和同学都能准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01、总结性评判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止时对名师归纳总结 同学学习结果的评判,也称为终结性评判;第 12 页,共 1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02、相对性评判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判,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同学的学习成果 进行的评判,它主要依据同学个人的学习成果在该班同学成果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 教学目标的要求;103、确定性评判 -评判和打算他的成果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又称为 " 目标参照性评判 " ,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 绩进行的评判,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同学的学业成果,判定同学是否 差异为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同学之间的104、德育 -是训练者培育受训练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训练、政治训练、法 纪训练和道德训练的总称,而不是 " 道德训练 " 的简称或 " 政治教育"的代名词;105、学校德育 -是训练者依据肯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训练者品德形成进展的规律 与需要,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训练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训练者品德 德的活动 D 内部冲突运动,以使其形成训练者所期望的品106、德育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训练者品德形成进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 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动身点,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它不仅打算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107、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训练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就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 和;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进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的社会性质、进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108、德育过程 - 一- 是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双方借助于训练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 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训练者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名师归纳总结 109、德育原就 -是依据训练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第 13 页,共 16 页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就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挑选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10、德育方法 -是训练者施教传道和受训练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 和;它凭借肯定的手段进行;训练者借助肯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训练者,受训练者借助肯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111、道德熟悉 -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熟悉、判定和评判,是人确 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就的内在依据;112、道德情感 -一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心情态度;它相伴 品德熟悉而产生进展,并对品德兰人识和品德行为起着鼓励和调剂作用;113、道德意志 -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冲突与支配行为的 力气,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坚决战胜徘徊、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行为习惯;114、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们 内在的道德 熟悉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 德的重要标志;115、说理训练法 -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同学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熟悉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训练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 非才能,促进道德进展的重 要方法;116、榜样示范法 -为的方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同学的思想、情感和行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鼓励,训练、带动和鼓励人们前进;117、陶冶训练法 -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训练因素,对同学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18、实际锤炼法 -即让同学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锤炼思想,增长才能,培育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锤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 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19、品德修养指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