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比例尺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比例尺的熟识教学内容: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 页“ 练一练” 和练习十一的第1、2 题教学目标:1、使同学在详细情境中懂得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同学在观看、 比较、摸索和沟通等活动中, 培育分析、抽象、概括的才能, 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同学 懂得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 例尺;教学难点:使同学 懂得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详细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同学摸索;再通 过比的有关学问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详细生活实例引导同学建构 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熟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 例尺的分析比较, 以及系列同学自主活动, 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懂得,培育同学分析、概括的才能,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联系,感受 学习数学的乐趣;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同学观看 师:通过观看,你发觉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同学回答;(可能显现:外形没变、大小变了;)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 学问;(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熟识新知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出示例 6;同学读题,懂得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熟识探究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同学沟通,明确方法: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同学独立完成后,沟通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 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同学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沟通;依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4、进一步懂得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你是怎样懂得这幅图的比例尺的?1:1000,也可以写成 1/1000 ;同学沟通:1:1000 的意思是图上 1 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 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是图上距离的 1000 倍;1/1000,仍表示实际距离指出:为了运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 1 的最简洁整数 比;像 1:1000 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5、熟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 1:1000 仍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0 10 20 30 米师介绍线段比例尺;问:图上 1 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 3 厘米呢?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 练一练” 第 1 题;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2 题;2、做“ 练一练” 第 同学各自测量、运算,再沟通摸索过程;3、练习十一第 1 题;同学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运算的基本摸索方法;五、总结评判,生活延长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成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板书设计:比例尺的熟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1:1000 名师归纳总结 0 10 20 30米第 3 页,共 4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熟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熟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懂得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 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懂得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在引入阶段, 我选取了同学们特别熟识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同学认真观看:“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便转变,但外形不 能转变;激发了同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例 6 时,以“ 这里比例尺 1:1000 是什么意思” 的提问引 起同学猜想、谈论;为后面学习运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学问准 备;最终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 又引导同学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同学小组争论,熟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分和练习,对比例尺的学问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运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 时间比较紧急, 同学虽基本完成了这 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仍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同学,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