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
资源ID:26200472
资源大小:27.4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北剩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湖北剩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2021级 第三次周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4月7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制造“物”,博物馆收藏“物”。被收藏,意味着物品原有的、具体的、现实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存在。它们依旧是真实的,只是丧失了“世俗的用处”,不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这些被置于世界外部的物品,获得了某种“永恒”,博物馆及其收藏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与可能。但是,由于物本身传播性不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释放”这种力量与可能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2021年2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展播143家博物馆与美术馆馆藏。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契合当下社会传播的结构,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线下实体展览的局限,同时符合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及性被极大地加强了。系列化连续地推出,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品牌IP”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一种在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结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以释放博物馆革命性力量的方式。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 博物馆说传播形式有新意,在内容上,以馆长和专家为解读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意义不同的尝试。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在博物馆说中,以人的视角,这些内容经过再编排,历史和艺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鲍德里亚说:“在任何物品身上,现实原则永远可以被放入括弧。只要失去了具体的作用,物品便可以被转移到心智用途之上。换句话说,在每一件真实的物品背后,都有一件梦想中的物品。”博物馆之物,就是那件“梦想中的物品”,像是“镜子”。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博物馆人正是举起这一面面“镜子”的历史叙述者,手握藏品这把特殊的“钥匙”,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通过博物馆说让更多的博物馆人走向公众,让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人的付出和努力、目标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与沟通,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向公众“打开”博物馆的大门。 “历史宛如异乡”。因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人和事总是显得难以靠近,容易让今天的人们忘记曾经的来处。博物馆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作为历史知识的叙述者,除了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创新、不断尝试,用更适合的方式,让愿意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走近”更要“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乡”,以更有效的手段,参与到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进程中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摘编自许潇笑以古为新,走进“遥远的故乡”) 材料二 文化遗产价值呈现依靠传播方式的持续更迭,网络时代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新途径。但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为此,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势所必然,而文化遗产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刻不容缓。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不易调和:不仅遗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难以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如今,速度与更迭成为常态,长期历史积淀生成的文化遗产一旦进入新的传播利用,碎片化、浅表化在所难免;在传播速率倍增的情况下,实现遗产保真与现代认同的无缝对接颇为困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为母本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已成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但在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的背景下,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非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即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这种传承发扬已具现代形态,如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带给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必然是深层的。 优秀传统是进入当代、走向未来的起点和依据,时代性是赋予它以新生命的现实土壤,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并被视作传统复兴的标志,这是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新的合理性则应当拜赐于换羽新生式的传承转换。而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也应成为思考重点,以摒弃文创产品的“假个性”,发掘遗产的真实价值。 (摘编自李倩、管宁网络时代:遗产保护的未来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物品被收藏,那么它便不再有现实的、世俗的用处,而是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B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维度地传播,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这都源于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 C网络时代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的传播新途径,但要实现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仍任重道远。 D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要考虑与特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原真性问题,又要努力实现原真性保护与现代认同的对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之物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沟通了过去和现在,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 B丽江古城虽然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情境,但适应了时代发展,转型成功,这说明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要求文创产品具有真实个性,并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指向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D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的现象,并被视作文化传统复兴的标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粮液与冰淇淋合作,大白兔奶糖出售限量版唇膏,六神花露水推出新款鸡尾酒,老字号频频跨界,引发市场不小的热度。 B书签、明信片、笔记本是过去博物馆文创的老三样。现在适应时代发展,以雪糕、饼干为主的美食文创成为博物馆的新亮点。 C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遗产大普查开始,便注重科研机构、博物院等专业部门中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D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在当下,“活”在当下。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5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多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从“七夕奇妙游”到“中秋奇妙游”,掀起了传统文化热,获得如潮好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其收获众多好评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 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 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8.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常守山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孝武即位,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翰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B.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C.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D.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五帝: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为后人所歌颂。 C.封狼居胥:封,祭天,指在狼居胥山祭天,后用来比喻祈福保佑平安健康。 D.都护:官名,意为“总监”,汉宣帝时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以从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为由来阻止匈奴行朝见天子之礼一事,遭到了扬雄上书驳斥。 B.扬雄以秦始皇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来防范匈奴的事例,劝说皇帝不能因不接受匈奴单于朝见与匈奴之间产生嫌隙猜忌。 C.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汉代皇帝开拓了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 D.扬雄上书使皇帝醒悟过来了,于是皇帝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答应了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之事,并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布帛、十斤黄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扬雄奏章中“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上 李商隐 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 云通梁苑路,月带楚城秋。 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 【注】梁苑,一名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围,故址在今开封市东南。刺字,刺于名帖上的字(官职、姓字)。后汉书.祢衡传:“微博橙子辅导祢衡避难荆州,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以“万里”二字落笔,境界阔大;“风”渲染出凄冷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眼前所见,云彩浮动,飘向梁园;月照楚地,带着浓浓秋意。 C第六句中的“阻修”,意为阻隔又遥远,与蒹葭中“道阻且长”意思相同。 D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感叹遭遇,悲凉之中又包含着些许愤慨。 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登泰山记中,“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在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基础知识运用(每题2分,共8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句?() A莫春者,春服既成。B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下列四组句子中,哪一句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同()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0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加点词语和其他三句不同?()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浴乎沂,风乎舞雩 C端章甫,愿为小相焉D范增数目项王。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B将军战河北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D莅中国而抚四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地,是由常绿灌木、乔木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茂密高大的枝体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改善近岸海水环境,又被称为“”。它还是“”,专家介绍,同等单位面积的红树林固碳量是热带雨林的6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比喻,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3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红树林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危害。(6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1)议论时采用递进式结构,纵向展开讨论。 (2)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第三次周练语文答案 1B(“这都源于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错,原文信息是“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可见“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只是原因之一,还应包括“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等其他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2D(A.“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错,原文信息是“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博物馆之物,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可见无因果逻辑,而是并列关系。B.“这说明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错,原文信息是“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不易调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遗产保真和现代转型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调和不容易、困难,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C.“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错,原文说的是“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说明不排斥表层体验。) 3D(“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由表及里,切合材料二中“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的观点。A.属于商业、物质层面,未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B.只提供了物品,未指向文化精神。C.讲的是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材料二并未涉及这一内容。) 4首先,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指出“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难以调和”“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最后,解决问题,得出“文化遗产应该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下生活”的结论。 5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背后的民族核心理念、美学精髓,传承深厚的中华文化。关注文化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适应时代发展,选用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传统融入现代,活在当下。 6C(“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可知,木梆在现在的作用不作报时了,只报平安之用。) 7B(“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可知,妻子辅助常守山拍摄视频,并乐在其中,由此可看出妻子是支持他的做法的,并不是封闭保守不理解他。) 8文中详细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说明了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地位,表现了常守山认真、细致的一面。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铺垫。 9勤劳质朴。常守山是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