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
资源ID:26207837
资源大小:26.6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命题人:段文娟审题人:赵鑫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不息、天人合一。 那么,天是什么?所谓天,在中国思想史上,它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既然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老子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 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问题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不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一开始就把认知思考的视角放在了天人关系上,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天,是推天道以尽人事,最终要落实到人事上,也就是荀子说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关注“天人合一”问题?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民以食为天”,了解自然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农业知识、中医知识、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和数学非常发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与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通过反观内求,就能够认识天,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 (摘编自王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神秘性”的消失。 B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这一哲学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 C中国关注“天人合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以便农业生产。 D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后世的建筑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西方对待天人关系态度的差异开篇,既引出本文的话题,也吸引读者兴趣。 B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把东西方的哲学观点作了对比论证。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按照“提问释疑”的形式展开,逻辑脉络较为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探究“天”与“人”的关系立场上,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 B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C中国古人对“天”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D“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哲学、科学、生产等是贯通的,彼此不分离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不知何时起,“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双减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比如,江苏明确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 (摘编自苏喻“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初心,人民论坛网评,2021年9月3日) 材料二: 图1:“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的时间分配 图2:“双减”前后国庆假期学生状况的变化 (摘自蒋隽羊城晚报,2021年10月8日) 材料三: 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应明了,如果任由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 (摘编自评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须更新理念,2021年9月10日) 材料四: “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非比寻常。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率先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考招生中大幅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有力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逐步推进房产与教育脱钩。又比如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优质教师将通过有序的轮岗制度进行规范化流动,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事实上,此次“双减”新政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组合拳攻势的系统性改革。此次“双减”新政及其系列政策的出台,事实上就是一种高度观照到影响教育的外部要素的思维,是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典型,颇有深化教育改革再发力之意味。 (摘编自陈先哲“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光明日报2021年09月2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子教育”挤占了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导致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B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或指导完成书面作业,是各地学校周一至周五在校课后服务的主要形式。 C从材料二图1看,“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花在素质类学科培训的时间最少,劳逸结合形式的时间最多,将近八成。 D从材料二图2看,“双减”后与“双减”前长假相比,学生作业量的减幅最大,玩乐时间大幅增加,素质类学习也明显增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推出的举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能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 B“疯狂培训”的危害极大,既违背了学生和谐成长的教育规律,也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会透支其身心健康。 C“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央和全国大多数的城市针对教育领域的痼疾,出台了系列组合拳式政策,预示此次改革非同寻常。 D京沪等地教育领域内部大学区改革、教师全面轮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正是基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部要素的观照。 6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前,造成“影子教育”和“疯狂补习”现象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日焰火 邢庆杰 一大早,梅正山就开始收拾这座木楼,楼上楼下,桌椅橱柜,门窗屏风,都擦得干干净净,连楼梯都拖得一尘不染。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中共临城区委每月一次的例会要在这里召开。几天前,区委书记老魏来通知梅正山时,顺便告诉他,他加入组织的事,要在这次会议上研究表决。梅正山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为了这次会议不受干扰,他昨天就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梅正山曾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5月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激起了梅正山的义愤,也激活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意识。正当他重新定义人生意义的时候,父亲病危。作为梅家唯一的男丁,梅正山不得不回到这个千年古镇,从父亲手里接过镇上最大的粮行,还有祖宅上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木楼。父亲去世后,梅正山过了近十年悠闲的日子,粮行有掌柜和伙计,根本不用他操太多的心,他每天就待在家里这座木楼上,喝茶,读进步书籍,累了,也喝几杯当地产的烈酒。但他心中的热血,一直在默默地沸腾着。他终于等到了那一天,他在北京读书时的一个同学找上门来,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这个人,就是中共地下交通员老魏,现在的临城区委书记。 一切收拾利索后,梅正山又到地窖里搬上来一坛酒。这是当地产的“小米香”,65度,一坛足有20斤,他想开完会后,留同志们好好吃顿饭,痛痛快快地喝几杯。 楼梯上忽然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老魏飞步跨了上来,脸色有些阴沉。 老魏从内线得到消息,昨天,区委交通员小于被捕了,敌人以他妻子和孩子的生命相威胁小于已经交代出今天区委会议的时间地点,形势已十分危急。今天来开会的除了老魏,还有九位同志,老魏只和其中的四位同志有联系,他启用紧急联系方式连夜通知了他们。其余五位,都是梅正山联系的人。 梅正山看了看怀表,已经快八点了,会议的集合时间是上午十点,逐一通知他们肯定是来不及了,他急得围着屋子直转圈。老魏说,目前办法只有一个,去镇外面的桥头上拦截,那是出入镇子的唯一通道。 梅正山带上驳壳枪,和老魏下了楼就往外走。刚出大门,两人同时退了回来。大门两边的胡同里,各站着四五个黑衣人,腰里都别着家伙。两人心知不妙,互相对望了一眼,又来到后门,发现后门的小巷子,也被黑衣人封锁了。 老魏重重地跺了一下脚,说,坏了,敌人早就盯上这里了,他们故意把我放进来的,现在出都出不去了! 梅正山压低声音,说,无妨,我们先不动,等到九点半时,我们就不断开枪,向同志们报警。 老魏点了点头,说,目前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两人上了二楼,沏上茶,刚喝了一杯;前院就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梅正山探头往楼下一看,七八个特务已经冲进了院子。老魏跑到后窗往外瞄了一眼,从后腰里拔出手枪,说,事情不妙,敌人从两面夹击,他们是想在集合时间之前解决我们。 梅正山问,那怎么办? 老魏说,打!要节约子弹,尽量拖延时间。 就听前院一个细嗓门喊,楼上的共党听着,你们被包围了,只要交出武器投降,保你们性命无忧,负隅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梅正山隔窗打出一枪,喊话的特务应声栽倒! 刹那间,前院和后院枪声大作,子弹把墙板都击穿了,墙壁上呈现出一个个明亮的弹孔。老魏和梅正山各自躲在子弹打不到的死角,耐心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枪声渐渐停了,楼梯处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老魏冲梅正山使了个眼色,两人同时冲向楼梯口,两把短枪同时打响,特务们惨叫着滚下了楼梯。 过了一杯茶的工夫,敌人找来了梯子,从前窗、后窗和楼梯三个方向同时进攻,两人只得不断开枪阻击 他们阻击了一个多小时,子弹全打光了。梅正山看了看怀表,才九点,离集合时间还有一个小时。 梅正山把那坛烈酒打开,倾洒在桌椅上,屏风上,茶几上,墙壁上,窗棂和地板上 敌人知道他们没有子弹了,大叫着“抓活的”,从楼梯上慢慢逼上来。 梅正山将坛子朝楼梯口砸了过去!在敌人的惊叫声中,他从容地取出火柴,划着一根,扔在地上。一股蓝色的火焰腾起,随即四处蔓延,一股火苗顺着地板上的酒迹,飞快地飘向楼梯,敌人惨叫着连滚带爬地逃了出去。不一会儿,大火冲天而起!这场大火越烧越旺,干透的木楼在大火中噼啪作响,烟火直冲云霄,在镇子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直到傍晚,大火才渐渐熄灭。 (选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8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梅正山一大早就把木楼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方面写出了其内心的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第二段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是因为“今天”木楼召开的例会上,将要研究表决梅正山加入组织的事,体现梅正山此时内心的激动、期待。 C小说行文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运用回忆穿插等手法,通过“准备会议”“老魏来访”“开枪报警”和“点燃烈酒”等情节完成故事叙述。 D小说中的老魏是一个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敢于牺牲自己的老革命者的形象;梅正山是一个虽没正式入党但一心向党、饱受磨难的新人形象。 8小说以“白日焰火”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梅正山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言路无雍。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又诏礼部阅其十五举以上及诸科,并赐出身。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六年九月,左拾遗田锡上封事,言军国要机一,朝廷大体四,帝优诏褒答。端拱元年五月,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乃命诛之。淳化二年,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B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C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D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宋代时,中乡试称及第出身。 B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C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 D万乘,古代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国之大小以兵车多少来衡量,万乘为大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大宋长治久安,太宗求贤若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众举子中广选人才,希望能发现几个治国能臣。 B太宗喜欢读书,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从书籍中借鉴历史得失,学习治国方略,维护大宋的统治。 C王沔的弟弟贪污受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寇准当着二府大臣的面指出太宗的这个错误,太宗接受寇准的进言,并加以改正。 D太宗曾下诏群臣,要求他们当面提出建议,使得言路畅通;对于大臣们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建言,他也能做到尽量接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4-15题。 汲江煎茶 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时诗人流放于海南儋州。雪乳:茶细白,水煎时所呈色象。脚:茶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紧扣题目,交代了煎茶最好用活水,自己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活水的事实。 B诗的颔联中“大瓢贮月归春瓮”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夜汲水的情景,“小杓分江入夜瓶”写煎茶前的准备动作。 C诗的尾联中“坐听荒城长短更”写喝完茶,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荒岛里传来那报更的长短不齐的鼓声,以动衬静,写出了夜之静。 D本诗注重细节描写,既有“贮月”“雪乳”的视觉享受,又有“松风”的听觉感触,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写得仔仔细细。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小说的大结构。以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精心谋划.扑朔迷离.高深莫测 B见仁见智.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深不可测 C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眼花缭乱.深不可测 D莫衷一是.惨淡经营.眼花缭乱.高深莫测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更追捧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粗粮。粗粮一般指水稻和小麦以外的粮食,除了豆类和块根块茎类作物,常见的粗粮有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研究表明,进食粗杂粮后血糖变化小,它可以减慢淀粉的吸收和利用,_,有利于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_,经常吃粗粮可以降低冠心病、中风、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有资料表明,与吃膳食纤维最少的人群相比,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最多的人群的全因死亡率降低15%。_,具有非常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如燕麦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葡聚糖、皂苷、钙、铁、锌等,长期食用能够调节血糖代谢、抗炎及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拿到个人首枚冬奥金牌的谷爱凌没有肆意庆祝,而是和铜牌得主玛蒂尔德一同前去安慰遗憾获得银牌的苔丝,谷爱凌说:“我们三个最后一起感受了这些复杂的情绪,我今天能够获胜,是她们激励了我,我很感谢她们!”;表现出色的苏翊鸣最后只获得亚军,但他并不在意。颁奖台上,苏翊鸣开心地和对手拥抱致意。 材料二: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表达的重点是“我”,是“历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走过的道路,那么,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表达的重点就是“我们”,是“一起向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团结”。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语文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世的建筑”扩大了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