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点.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体内绝大多数组 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内环境:细胞外液;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1、体液: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2、外分泌液: 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 等;3、原尿: 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尿液: 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取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 泌液;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 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最主要” 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名师归纳总结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第 1 页,共 2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2)内钾外钠:打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由于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打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由于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2、正常人的血液pH 范畴是 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3、温度: 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稳态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和谐活动,共同维护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的状态;二、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1、直接参加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2、起调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剂)、免疫系统(免疫调剂)三、稳态调剂机制的熟悉1、法国生理学家“ 贝尔纳”:神经调剂; 2、美国生理学家“ 坎农”:神经体液调剂;3、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剂机制)四、稳态调剂原理1、渗透压调剂2、血浆 pH 稳态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 +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 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 和 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 H2CO3 = HCO3-H2O,例如:当 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 H2CO3 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 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3、体温恒定名师归纳总结 寂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仍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第 2 页,共 26 页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护动态平稳,主要调剂中枢在下丘脑;-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温度、 pH 等都必需保持在相宜的范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就表现为佝偻病;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就会引起肌肉抽搐等疾病;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剂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剂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神经调剂的基本形式2、反射弧:神经调剂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二、兴奋的传导1 、 在神经 纤维 上的传导: 兴 奋是以电 信号(局部 电流、神经 冲动) 的形 式沿着神经 纤 维传导的 ;(3)传导特点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假如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行能通过断口;假如神经纤维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转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就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双向性:依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由于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淌;(双向传导)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很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剂更为专一而 精确;相对不疲惫性:有人曾在试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 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看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才能;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简洁疲惫的;(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生物电的传导)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 更简洁,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转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快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帮助扩散;复原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 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快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 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 -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4)信号变化: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点: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 神经冲动是电信号;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3、分级调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剂中枢;(2)小脑:维护身体平稳中枢(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剂中的主要作用: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上升;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调剂:水平稳中枢、体温调剂中枢、血糖调剂中枢、渗透 压调剂中枢;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4)脑干:呼吸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中心前回(第一运动区)掌握躯体的运动: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交叉掌握:中心前回左边掌握右侧躯体运动,中心前回右边掌握左侧躯体运动;皮层代表区范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耗,患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H 区;受损耗,患听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V 区;阅读文字;书写性语言中枢: W 区;书写文字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剂一、激素调剂的发觉促胰液素1、发觉历程 沃泰默: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反射贝利斯和斯他林:胰液的分泌是受某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调剂;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觉的激素;巴甫洛夫: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反射促胰液素2、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由27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 种不同氨基酸;二、激素调剂1、腺体: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名师归纳总结 (1)外分泌腺:又称“ 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剂作用;如唾液腺、胃腺、肠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肝脏、第 5 页,共 26 页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内分泌腺;又称“ 无管腺”,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四周的血管和淋巴,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输送到各细胞、组织或器官而发挥调剂作用;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胸腺、胰岛等;2、动物激素的种类化学本质激素名称产生部位生理功能于氨基酸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含碘)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衍生物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增强心脏活动, 使动脉收缩、 血压上升;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上升;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下丘脑(由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取,削减尿的排出;肽催产素神经细胞分泌、垂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类体后叶释放)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胸腺素胸腺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名师归纳总结 蛋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第 6 页,共 26 页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卵巢胰岛B细胞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白催乳素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质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类胰岛素糖浓度;固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上升血糖浓度;肾上腺皮质分泌少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护雄性雄性激素醇量,主要由睾丸分其次性征;-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类 泌;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少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护雌性量,主要由卵巢分其次性征;泌;孕激素卵巢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预备条件;醛固酮肾上腺皮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 )的重吸取和钾离子 (K+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分泌;(保钠排钾)糖皮质激素调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利用削减, 故可使血糖上升;三、激素调剂的实例1、血糖平稳的调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表格:途径过程作用来路食物糖类消化吸取即“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血糖的主要、根原来源;吸取方式:红细胞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 、消化道 细胞外消化 ;是帮助扩散,其他组织细胞是主动运输;肝糖原分解主要调剂形式,敏捷调剂去路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糖异生过程)氧化分解主要、最终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重要调剂,动态调剂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2)血糖调剂的相关激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血糖平稳中的激素调剂(体液调剂)2、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剂四、分泌调剂的相互关系:在血糖平稳调剂中,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节来综合考虑;【分析】这要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调“ 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高的情形下(摄食后)发生的,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削减,导致肝糖原的分解削减,缓解降血糖的压力;这样,胰岛素分泌一方面直接降低血糖,一方面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间接降低血糖,双管齐下从而达到快速降血糖的成效;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低的情形下发生的,但升血糖,在于用血糖;而血糖的利用必需进入细胞内,血糖能否进入细胞内,就取决于胰岛素了;胰岛素之所以起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是由于其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中,进一步实现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或转变 成脂肪、氨基酸等;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势必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五、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却是有挑选性的作用于某些细胞、腺体、器官,能被激素作用的器官、腺体、细 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各种激素所作用的靶细胞的数量和广泛性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激素均有其固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例如,垂体的三种促激素都是蛋白质激素,可是其中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只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性腺激素只作用于性腺;另外,有的激素却能广泛的 影响细胞代谢,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具有高效能的作用: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却能显著加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对机体的代谢、生长与生殖等重要生理过程有着庞大的影响;如每周 注射几毫克的生长激素就可使侏儒症患者生长速度显著增快,追上正常人;激素是生理调剂物质:各种激素只是使靶器官的功能加强(刺激)或减弱(抑制);体内的激素只是“ 唤起” 靶器官存在的潜势,不能产生新的过程;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发生代谢性失活: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失活,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失活的地点:一个是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即当激素发生作用时,激素本 身被失活,如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失活等;另一个是肝脏,肝脏内有很多酶,可使各种激素转化为活性很低,甚至没有活性的物质,最终随尿液排出;第 3 节 神经调剂与体液调剂的关系一、 神经调剂与体液调剂的区分比较项目神经调剂体液调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快速较缓慢作用范畴精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 神经调剂与体液调剂的和谐1、体温调剂: (1)冰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削减(削减散热)、骨骼肌紧急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 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护相对恒定(2)酷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 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削减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护相对恒定2、水盐调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剂):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取水增 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削减神经调剂与体液调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 4 节 免疫调剂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其次道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2、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3、免疫物质 :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名师归纳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功能第 10 页,共 26 页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B 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熟)T 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 细胞、记熟)忆细胞浆细胞B 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 T 细胞T 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 细胞、 T 细胞、 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三、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作 用 对 象 作 用 方 式对 外 毒 素对 细 胞 内 寄 生 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效应 T细胞与靶细胞亲密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细菌(产毒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称为外毒素;而脱去毒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外毒素被称为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的抗毒素抗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挡寄生物的散播传染,当寄生物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病毒进入细胞后, 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如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丢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 候分主次关系罢了;关系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1、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耗并显现了症状;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详细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 3 章 植物的激素调剂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觉一、生长素的发觉过程1、达尔文的试验:估计 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耀时,在顶端可能产生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引起苗的向光性弯曲;2、詹森的试验: 结论 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脂片产生;)(不足之处:该试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由尖端产生,而不是由琼3、拜尔的试验: 证明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匀称造成的;4、温特的试验: 结论 胚芽鞘尖端的确产生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5、1934 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别出该物质,化学名称 吲哚乙酸 ,取名为 生长素 ;6、生长素的发觉对植物向光性的说明产生条件:单侧光;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匀称背光侧多生长快(向光侧少生长慢)向光弯曲;尖端是指顶端 1mm范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二、生长素( IAA)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正在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少量生长素;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2、运输: 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载体,要耗能)横向运输 :只有尖端才具有横向运输,从而导致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匀称;而尖端以下部位不能横向运输;【受光和重力的影响】 极性运输 :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外形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茎是由茎尖到基部,根也是由根尖到基部),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输,又称 纵向运输 ,其它植物激素就无此特点;【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 非极性运输 :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3、分布: 生长旺盛的部位(作用部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疑问 :植物体的根部生长素的分布究竟是伸长区多仍是分生区多?为什么?多;其次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理作用两重性解答 :伸长区多,生长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生长;产生:分生区多、分布:伸长区(1)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 低浓度 ” ,高于最适浓度为 “高浓度 ”;在低浓度范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成效越明显;在高浓度范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2)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老细胞对生长素比较迟钝;植物类型: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锐;二、两重性的典型现象顶端优势10-10、10-8、10-4(mol/L );细胞成熟情形:幼嫩的细胞对生长敏锐,产生的缘由: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邻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锐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养分,造成侧芽养分不足;三、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畴内:可以作为除草剂疑问 :为什么离顶芽近的侧芽处积存的生长素多呢 .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往下运输 , 侧芽产生的生长素也往下运输 , 那么离顶芽远的侧芽积存的生长素不是更多吗 .解答 :产生的同时也会被吲哚乙酸酶分解;第一侧芽积存最多,分解少;连续向下运输,分解快,逐步削减;故松柏呈宝塔型;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二、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腺嘌呤环结构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植物组织培育中能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三、赤霉素:是一类属于双萜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主要作用:通过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植物体内,传导到生长活跃部位发生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株增高;能打破种子、块茎或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四、脱落酸: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分布部位: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五、乙烯: 是一种气体激素;合成部位:存在植物体的多种组织中,特殊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植物激素间的关系:1 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同时受遗传物质、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2植物组织培育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结果差异;在进行植物组织培育时,当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植物组织脱分化和根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根的发生);当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生长素时,就主要诱导植物组织再分化和芽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芽的发生);(参见选修 3 P43);疑问 :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它的作用又会被乙烯所抵消吗?抵消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故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出抑制作用;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第 1 节 种群的特点分析 :由于当生长素的浓度达到肯定时,能刺激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却 解答 :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它的作用又会被乙烯所抵消的;种群 :是在肯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一、 种群的数量特点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总数调查:逐个计数;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1 样方法(1)适用范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常用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3)计数原就:如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的原就;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 图 4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调查记录样表及运算公式(表41):种群密度 =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 样方数【答案:6.5 株/m 2】样方2)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 /m3 4 7 15 2 4 9 8 12 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诞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畴:活动才能强和范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运算公式 :2诞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数量特点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点;种群密度越高,肯定范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 动的主要因素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诞生率和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打算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猜测种群密度将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猜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打算因素;性别比例在肯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诞生率和死亡率;二、种群的空间特点:1、匀称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明白空间分布格局有利于挑选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细菌为例)名师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讨论方法讨论实例第 15 页,共 26 页观看讨论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 20min 分裂一次模型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建立模型用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Nn=2 n N 代表细菌数量,n 表示第几代;修正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看、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数学模型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在“ 无限” 的环境中,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相重叠】最简洁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 的种群 Nt+1 与世代 t 的种群 Nt 联系起来的差分方程;假定有一恒定周限增长率(Nt+1Nt)它与密度无关,即: Nt+1=Nt 或 Nt=N0 t,其中 N 为种群大小, t 为时间, 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增长率(Nt+1Nt) Nt1;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世代彼此重叠】这种系统要用到微分方程把种群变化率 dNdt 与任何时间的种群大小 N(t)联系起来;假定在很短的时间 dt 内种群的瞬时诞生率为 b,死亡率为 d,最简洁的情形是有一 恒定的每员增长率(per capita growth rate ) r(b-d),它与密度无关,即:dN/dt= (bd)N=rN;其积分式为:Nt=NOe rt;其中 r(dN/Ndt )是一种瞬时增长率,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才能,与 的关系为: =e r;(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增长同样分别散的和连续的两类;1不连续增长模型最简洁的方式是假定 种群周限增长率 (Nt+1Nt)随密度变化的关系是线性的;回来线与 =1.0 水平线的交点是平稳密度(或称容纳量 carrying capacity),而(Nt-Neq)可作为测定偏离平稳密度的程度;图中回来线斜率 B,表示每偏离平稳密度一个单位,种群增长率 即增加或削减 B,其关系式是: =1.0-B(Nt-Neq)依据以上表达,具密度效应的种群离散增长最简洁模型是:2连续增长模型Nt+1=1.0-B( Nt-Neq)Nt;增长率 (Nt+1Nt) Nt -B( Nt-Neq);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同样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新的考虑: 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 表示,即平稳密度) ,当 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是按比例的;最简洁的是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 K 的抑制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体利用了1K 的“ 空间” ,N 个体利用了NK“ 空间” ,而可供种群连续增长的“ 剩余空间” 只有(1-NK);因此,产生“S” 型曲线的最简洁数学模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 dNdt=rN)上增加一个新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