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 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ppt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文题解说“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孟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百姓的忧乐,并且以天下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这是孟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的建立。,2知识链接孟子的“天命”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源。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5文言句式(1)好乐何如()(2)何以能鼓乐也()(3)何以能田猎也()(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王语暴以好乐()(6)王尝语庄子以好乐()(7)今王鼓乐于此()(8)今王田猎于此()(9)暴见于王()(10)他日,见于王曰(),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6一词多义(1)以暴未有以对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2)见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见羽旄之美(),连词,来,介词,把,动词,拜见,动词,接见,动词,看见,(3)举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举头望明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戍卒叫,函谷举(),副词,全、都,动词,抬起,动词,推荐、选用,动词,发动,动词,被占领,1孟子运用“鼓乐”“田猎”的例子有什么目的?_【答案】“鼓乐”“田猎”的例子,是为了增强说服力,由宫廷内的娱乐又扩展至宫廷外的娱乐活动。当君王不顾及百姓生活境况的时候,特别是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时,君王的娱乐活动只会使百姓更怨声载道。孟子所谓的同乐,不是说君王要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百姓必然以君王之乐为乐,以君王之忧为忧。,2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_【答案】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总之,采用对比手法使选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1结构图示,2主旨探微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庄暴见孟子”一章举欣赏音乐和狩猎为例,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受百姓拥戴。正反对照,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孟子见梁惠王”一章先说文王爱惜民力,百姓欢欣雀跃,文王也深受百姓爱戴;再说夏桀残暴害民,百姓欲与之同归于尽,自然受到民众唾弃。,一正一反有力地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章,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证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提示】本题需要抓住文中孟子与齐王对话过程中的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变化,分析孟子讲话的技巧。_【答案】齐王一开始就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变了脸色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谈话气氛非常紧张,这时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不可能达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以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这句话也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间孟子已经偷换了原来的概念,此时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让孟子成功地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做好了准备,化被动为主动。,2第2则中,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乐”?【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首先要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然后结合历史案例和自身认识对有关思想进行具体分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受到的启迪。_,【答案】孟子的基本观点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的,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像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谁有快乐不愿意与人分享呢?反过来说,只有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1素材展示一件很奢侈的事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轻轨、地铁上一个个拿着手机、iPad阅读小说的身影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正逐渐成为阅读的主流。伴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也取代读书、看报等传统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第十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用新兴媒介进行阅读的平均时间为66.23分钟,远高于传统媒介的47.48分钟。,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有超过80%的市民表示,自己阅读更喜欢粗略地读一遍,基本不会仔细阅读。“现在我只能利用上班的空闲时间来获取信息,刷刷微博、发发微信,得到的信息也比较琐碎,像原来那样抽出半天或者一整天来进行阅读或是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市民感慨道。,2即时感悟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_【答案】【示例】不管你爱与不爱,科技发展的脚步从来就不曾停止;不管你恨与不恨,新兴的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新兴的读书方式,“浅阅读”饱受质疑在所难免。有的人就说,网络是导致“浅阅读”泛滥的一大元凶,他们的理由是,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信息,并且拥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据此要求人“远离网络、回归传统”则有因噎废食之嫌。,我以为,对待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冲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家中缺乏藏书会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网络的存在,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心智的启蒙,其实是从网上得来的。只要追求心智成长的目标没有变,走哪一条路都是好的。网络里潜伏了无限可能,有的很光明,有的很阴暗。但既然存在已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好好面对吧,别让自己成了时代的弃儿。,朱元璋不知,孟子跟各诸侯王讨论的时候,面对面讲“民贵君轻”,其话语之犀利,言辞之激烈,底气之十足,是这个“文盲”皇帝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活在春秋战国,不是孟子挨他一刀,而是被孟子活活气死。,有一次,孟子问齐宣王:如果有一个人要到国外去旅游,临走前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看,等从国外回来发现,他朋友根本没管,他的妻子儿女快要饿死了。您说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弃之。很干脆,绝交就是。孟子又问:现在您的一个官员没有管好下属,行政事务搞得乱七八糟,怎么办?齐宣王说:已之。撤职嘛!孟子又问:“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现在整个国家没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答案已经明摆在那儿了,孟子就是想让齐宣王自己说。治理不好国家,照顾不好百姓,这样的国君就得下台!但是,齐宣王就是不说,“顾左右而言他”。没关系,孟子还要找机会再和他谈这个问题。机会来了。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公卿的问题。孟子告诉他有两种公卿,一种是王室宗族的公卿,一种是异姓公卿。齐宣王很感兴趣地讨教王室宗族的公卿该怎么做。孟子告诉他,国君若有重大过错,王室宗族的公卿是要力谏的,如果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说得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通读孟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孟子不管在谁的面前,不管出现在什么场合,他只要一开口讲话,总是底气十足。一开始会觉得这就是孟子的性格罢了,可一旦把握住了孟子的整体思想后,你就会发现,孟子总是在替广大的人民群众说话,孟子总是把人民群众作为讨论任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孟子原著里,“民”和“百姓”两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使百姓安定,百姓就接受你,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孟子教训诸侯王时引用尚书泰誓中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上天是借助民众的视听来判断君主的行事,民众认为仁德贤能的,上天才认可;民众认为暴虐无道的,天必弃之。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为基础,这个政权是不会稳固的,也注定不会长久。换句话说,只有与民同乐,才会真正快乐,长久快乐。“与民同乐则王天下”,孟子跟这些诸侯王反复讲这个道理,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可谓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窃以为,统治阶级应该感谢孟子才对。(有删改),【赏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言论中闪耀着“乐民之乐”的光辉思想,这思想穿越千年,影响千年,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李世民的“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又或者是当代社会中的以民为本思想,这位先秦的大丈夫为后世注入了永不褪色的人文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