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7单元 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ppt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余秋雨废墟,1文题解说“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视而没有向国君引见。韩非借这个故事批评因私利害公义的行为,体现了韩非对人生的深刻认识。,2知识链接“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3文化常识古代官职【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出逃,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因,趁机;为,替,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身边的人,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5文言句式(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2)“彝酒”者,常酒也()(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4)臣相剑者也()(5)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6)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7)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8)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9)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0)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1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12)失火而取水于海()(13)焉往而不美()(14)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15)陈轸贵于魏王(),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被动句,6一词多义(1)相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察看,动词)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辅助,动词)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容貌,外貌,名词)(2)假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动词)乃悟前狼假寐(假装,装作,动词),(3)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亡,逃跑,动词)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家,动词)今我已亡之矣(失去,丢失,动词)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死亡,动词)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消亡,动词),1伍子胥成功脱身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件事?【答案】子胥宝珠计的成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边候不知道楚王捉拿子胥的真实原因,因为这一条件,子胥才能编出宝珠之事,使边候多少有点相信;二是边候与子胥相遇时,没有第三者在场,他们在此时的任何是非纠纷没有中间证明人,因为这一条件,子胥才敢以诬诈宝珠相要挟,边候也才敢放走子胥而不怕楚王事后追究。,伍子胥正是利用无第三者在场巧做文章,向边候公开预告自己将血口喷人,诬陷他,给边候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迫使他做出明哲保身的选择。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这种勇气和智慧值得赞赏。,2“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批判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答案】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要与犀玉之杯才般配,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是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会走上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之风。,1结构图示,2主旨探微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十四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借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阅读寓言重要的是理解其寓意,本则寓言实际上是讽刺人的自私自利和鼠目寸光,可以联系实际进行思维拓展。,【答案】“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推广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2.韩非子的故事让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解答本题既要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又要联系韩非子的主导思想,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合理的阐释。【答案】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分析问题,对待事物时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不为小利和假象所迷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用全面、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要普遍联系,关注细节,修养心性;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1素材展示一天,蜜蜂把一壶蜜送给天神,天神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现在我也想送一件东西给你,只要你喜欢,我尽量满足你的愿望。”蜜蜂反复思索,很久才说:“天神,我经常为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苦恼,请赐给我一根一刺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毒针吧!”天神听了之后,心中有点不高兴。但既然已经答应了蜜蜂,不好出尔反尔,只得履行刚才的承诺。天神对蜜蜂说:“我可以送你这种针,但必须给你讲清楚,就是当你刺人之后,拔出毒针时,你的生命也就随即结束了。”,2即时感悟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示例】有得必有失。商纣得到了妲己,却失去了大好江山;唐明皇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失去了唐王朝。当他们逍遥自得,享受一时之乐时,却失去了一片大好河山。贪图一时的享乐,却失去了自由,甚至生命。,有失不必有得。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宁愿失去功名利禄,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却换回了神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苏轼一生也屡次遭贬,但他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贬到岭南时,他也能富有诗意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失去的是官职,换回的是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失去与得到,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傲人生。即使失去,也无怨无悔。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失去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对得与失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考验。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切忌患得患失,快乐才是生活之本。,将韩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赋予新时期的内涵韩非主张适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守法上强调平等性,君主、臣民都应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这一主张的实质是要求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从本质上来说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同。用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来衡量韩非所主张的“法不阿贵,刑无等级”思想所包含的平等意旨,这一主张明显有某种局限性,但它的理性气质及其实践的特性,与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相当接近。,君主专制的时代虽然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封建特权思想的遗毒仍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反特权的斗争一刻也不能停止,一刻也不能松懈。在今天的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落实得还不够,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一些干部,不树立好人民公仆形象,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大搞特权化,特殊化,其实,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因此,在我们看来,法治的基本含义应是指法律在社会调整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它实现了对社会关系基本领域的全面控制和调整。,作为与人治相对的范畴,法治社会意味着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在法律之下;而人治社会意味着至少有一个人具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他或她可以在宪法和法律之外行事而不受法律的管辖和制约。世界上任何一个真正搞法治的国家,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同等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因此,中国要实现法治社会,就必须要不断努力根绝这种法律面前不平等的现象,通过法律控制权力来保障公民权利,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在与新形势下的特权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韩非的反特权思想能给我们许多启迪。在两千多年前的反特权斗争中,贵族特权受到沉重的打击,社会政治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韩非法治思想的功绩。从韩非的“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思想发展到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虽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几千年来的法治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理性地重温和发扬韩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对韩非关于平等的理念及其实践予以重新阐述,将韩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的历史局限性抛开,从而提炼出一种富有现代精神的平等话语,对我国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之路是大有裨益的。,【赏析】怎样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的“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思想给人们很大启发。虽然韩非的这种思想跟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反对特权在今天依然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韩非的法治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