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份.doc

    • 资源ID:2642267       资源大小:330.53KB        全文页数:9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份.doc

    .-民营企业融资战略研究前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我国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民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然而制约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困难,这一方面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拨款和部分银行低息贷款,企业几乎没有融资的自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融资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仍然较非民营企业存在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资本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地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讲,无论是期初的创立还是以后的发展,都必须拥有并保持一定数额的资本,都需要以一次次融资、投资、再融资为重要前提。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政府相关领导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各种研究,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力图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经济周期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条件等因素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民营企业融资的各种战略,以期对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指导和借鉴。摘要本文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民营企业融资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全文整体结构安排上,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研究。首先,通过对企业融资理论发展的研究,指出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环境下有不同的最佳融资结构,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按照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金配置功能才有利于资本被更有效的利用。其次,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指出适宜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融资途径。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到第五章构成,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企业融资战略的选择。本部分研究分为三块:一是通过研究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融资困境指出解决融资困境的途径;二是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指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国民营企业该如何进行融资战略选择;三是通过对宏观经济周期的研究,指出如何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民企融资战略。第三部分由第六到第十一章构成,提供了不同的民企融资策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分析。民企融资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大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部分。通过对内部融资与民企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提出民营企业内部融资策略及其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信息非均衡与民企间接融资困境的研究,指出民企间接融资策略及其典型案例分析;同时研究直接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其它各种方式的融资及其典型案例分析。尽管研究民营企业融资的专著不少,但是很少有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经济周期、企业内部条件等因素为民营企业制定融资战略提供借鉴的文章或专著。本文将企业可以运用的融资方法和策略一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以此打开融资策略的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为企业制定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融资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战略第一篇 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第一章 企业融资理论及其发展1.1 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与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的市场价值又与企业的资本成本有关。企业的资本成本是投资人(股东)和债权人所要求的报酬率,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等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成本的加权平均值。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愈高,企业的价值就愈低。因此,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各种资金来源占多大比重才能使总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一个企业能否通过改变其融资方式(负债融资或权益融资)来改变企业整体价值及资本成本,即是否存在一个使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或使企业成本最小化的最佳资本结构,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由于课税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构成来提高市场价值,即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另一种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实际资产收益,因此调整资产的债权不能改变资产的总价值,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1.1.1 早期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将早期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净收入理论、净运营收入理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一)净收入理论该理论假定:(1)当企业融资结构变化时,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的成本均不变,也即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和股票融资成本不随债券和股票发行量的变化而变化;(2)债务融资的税前成本比股票融资成本低。根据以上假定,当企业增加债券融资比重时,融资总成本会下降(如图11)。由于降低融资总成本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以,在企业融资结构中,随着债务融资数量的增加,其融资总成本将趋于下降,企业市场价值会趋于提高。当企业以l00的债券进行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会达到最大。(股票融资成本)(债务融资税前成本)(融资总成本)融资成本图1-1 融资结构的净收入理论(不考虑税收的影响)负债/总资产比率(二)净运营收入理论该理论假定:不管企业财务杠杆多大,债务融资成本和企业融资总成本是不变的。但是,当企业增加债务融资时,股票融资的成本就会上升。原因在于股票融资的增加会由于额外负债的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促使股东要求更高的回报。尽管如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成本较低的负债融资而抵消成本较高的股权融资的影响,以减少融资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负债比例的高低都不会影响融资总成本,也就是说,融资总成本不会随融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图12)。(股票融资成本)(债务融资税前成本)(融资总成本)负债/总资产比率融资成本图1-2 融资结构的净经营收入理论(不考虑税收的影响)(三)传统折中理论传统折中理论是介于上述两种理论之间的理论,因为它们代表着传统资本结构观点的两个极端。杜兰特对此作了最为系统、全面的概述,但他本人并不完全赞同传统资本结构的观点,而是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对净经营收入理论进行修正,认为如果公司采取适度数量的债务筹资,影响到普通股股东可分配盈利的债务利息和股权成本不会与因债务筹资而增加的风险补偿得到同步增加。这样,公司通过提高财务杠杆来筹资,这在一定限度内将会提高公司的预期市场价值,超过该限度,股权成本的提高部分将足以抵消可供股东分配盈利的增加部分,结果导致公司市场价值降低。所以,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将先降后升,也就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1.1.2 莫迪利亚尼米勒理论(MM理论)在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传统折中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但其是凭经验而非缜密的数学推导中得出的结论,因此难令人信服。MM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 (France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r Miller)共同提出的,其中包括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和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一基本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由于套利机制的作用,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没有影响。而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则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一基本假设条件下,考虑企业所得税后,由于债务的税盾作用,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有影响。MM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抽象掉了大量现实的干扰,从而巧妙地揭示出了企业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与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一致性,以及实物资本对企业具有实质性作用的规律。因此,MM理论被学术界誉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两位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由于MM理论的一系列假设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存在,因此学术界对MM理论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如企业的负债达到100时企业的价值最大、公司负债与个人负债是完全可以替代的、忽略了经纪人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尚未考虑企业赢利的变化等。1.1.3 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是在MM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出的理论。由于MM模型在主张企业负债率越高其价值越大时,没有考虑随债务的增多企业的风险也会越大,甚至会使企业由于财务亏空而最终导致破产的情况。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成本,使其市场价值下降,因此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因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权衡的结果,此理论称为权衡理论。权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下列公式加以概括:有负债企业的价值=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节税收益的现值-财务危机成本的现值-代理成本的现值该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放宽了MM理论的假设条件,将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纳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之中;解决了企业最优化资本结构的存在性问题,为我们寻求最优资本结构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难以度量;在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时虽然考虑这两种成本,但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等。1.1.4 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研究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资本结构和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詹森-麦克林(Jensen Michael C. - Meckling William H.)的代理成本模型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建立的担保模型。在代理成本模型中,代理成本的产生是由于经理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所以不同的融资契约与不同的成本相关,融资结构的选择是为了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最终得出举债融资会缓和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在担保模型中,债务被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且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结构和经营者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二)信号传递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资本结构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的经营信息,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信号传递理论包括三类模型:通过债务比例传递信号、通过内部人持股比例传递信号以及通过融资先后顺序传递信号。“通过债务比例传递信号”模型是将破产企业的管理者加上“惩罚”约束,从而使企业的债务比例成为可靠地信息传递机制,也就是使企业的债务比例成为正确信号,得出了企业市场价值与债务比例正相关的结论。“通过内部人持股比例传递信号”模型假定企业家都是风险规避者,并且财富有限,希望与外部投资者共同分担项目。企业家通过变动自己的股份来传递有关项目质量的信号。当达到均衡状态时传递的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的股份越高,项目价值也越高,从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大。 “通过融资先后顺序传递信号”模型通过安排融资的先后顺序来避免逆向选择现象发生的模型。因为发行股票的消息一经公布,企业现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而通过内部资本或无风险的债券则不会传递任何有关企业类型的信息,因此也不会影响股票的价格。(三)控制权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流的分配,而且也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控制权理论就是研究资本结构与控制权分配的关系的,该理论认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不仅会规定着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且也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以上三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是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通过比较一项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与投资于整个股票市场的回报率,来衡量该投资的风险贴水。在这个模型中,个人投资者面临着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市场中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比如利率、经济衰退、战争等,这些都属于不可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也被称为特殊风险,这是属于个别股票的自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变更股票的投资组合来消除。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非系统性风险的回报是股票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它所带来的风险是不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前提是投资者都是倾向于规避风险的,如果有谁愿意投资于有风险的地方,那么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为: 其中,是资本预期回报率,是无风险回报率,是证券的Beta市场期望回报率,是股票市场风险溢价。CAPM模型指出,一种证券或者一种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必须等于投资于一种无风险证券的利率加上风险溢价。如果预期回报率不能达到所要求的回报率,投资者就不应该实施该投资计划。CAPM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使投资者可以根据绝对风险而不是总风险来对各种竞争报价的金融资产做出评价和选择,用来帮助投资者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一般性问题。但是,CAMP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该模型的前提假设都是理想状态下的,并且其中的值难以确定,因此金融学家仍然在不断探求比CAMP更为准确的资本市场理论,但目前尚无一种理论可以与之相匹敌。1.3 资本成本理论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广义讲,企业筹集和使用任何资金,不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要付出代价。狭义的资本成本仅指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长期资金)的成本。由于长期资金也被称为资本,所以长期资金的成本也称为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首先,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其次,资本成本是投资本项目(或本企业)的机会成本。资本成本的概念广泛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许多方面。对于企业筹资来讲,资本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企业力求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投资来讲,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重要标准。资本成本还可用作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尺度,即经营利润率应高于资本成本,否则表明业绩欠佳。资本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相比之下,资金占用费是筹资企业经常发生的,而资金筹集费通常在筹集资金时一次性发生,因此在计算资本成本时可作为筹资金额的一项扣除。 资本成本有四层含义:(1)个别资本成本,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下的资本成本;(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或总资本成本),指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3)个别边际资本成本(MCC),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4)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WACC),它是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其中最主要的有:总体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以及项目投资规模。该模型中的WACC尽管计算过程复杂,但是却可以帮助企业家在股权资本与债券资本之间做出选择,从而找到合理的资本结构。 1.4 企业融资的理论发展及其制度变迁通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地配置资本来促进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信用制度的一般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社会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第一推动”,为研究融资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融资理论,从古典经济学的储蓄论、凯恩斯主义的投资论到战后的资本形成论以及金融发展论都为我国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1.4.1 西方融资理论的发展 (一)储蓄论在古典经济学阶段,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那时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企业内部储蓄是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强调企业储蓄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种融资理论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由于传统经济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所以决定了内源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但与此同时,这种理论对于融资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即使企业内部储蓄是融资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资本形成的唯一来源。(二)投资论 当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时,古典经济学的储蓄论也逐渐被凯恩斯主义的投资论所取代。该理论认为,投资能够增加有效需求,在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鼓励投资能够使闲置的资源得以利用,促进产业的增长,从而增加收入和储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合理引导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投资论抽象掉了经济过程,只研究了融资的两个端点,即储蓄和投资及其数量关系,而没有分析该如何制定融资制度使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且还混淆了作为货币的货币以及作为资本的货币,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货币一般化了。该理论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滞涨中充分暴露出来了。(三)资本形成论资本形成论是西方经济学融资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在于说明资本形成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阻碍在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有一定得借鉴意义,但是却同样忽视了除资本以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并且同样没有研究该如何从储蓄向投资转化。(四)金融发展论 1973年,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相继发表了经济中的货币与资本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资本积累速度加快以及金融资产数量急剧增加,各经济部门之间存在资金剩余与资金短缺的现象空前增多,于是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开始以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外部融资。金融发展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恰当的金融管制造成了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国家应放松金融管制,通过金融深化来实现资本的有效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过渡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1.4.2 我国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融资制度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供给型融资制度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转化的变迁过程。我国传统的融资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时从苏联照搬而来的,即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取消了商业信用和金融市场,把信用集中于银行;同时实行财政拨款为主、银行信贷为辅的融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和融资体制的变迁,我国经济呈现出从财政支持型经济由社会借贷型向社会资本支持型经济转变的特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我国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财政主导型融资阶段和多元化融资阶段。(一)财政主导型融资阶段 我国传统财政主导型融资制度的形成是有其特殊经济背景的,这与我国当时国民经济的社会性质和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资本存量少,经济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及某些欠发达国家。由于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十分短缺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如果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将资源调动到有利于重工业发展的部门,而这势必决定了我国当时的融资体制必须借助国家行政力量的参与,也就是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融资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稀缺资本的使用符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 在财政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中,政府是融资主体。政府充当资本筹集与分配的中介,通过财政手段将资本从其所有者中征集起来,再有选择性地分配和拨付给某些企业经营者使用。所以企业获得的资金主要是来自财政拨款,而不是银行信贷,银行实际上是国家财政部门的结算单位,银行业务完全是行政计划的结果。 诚然,财政主导型融资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工业化初期利用高度集中地行政权力聚集起社会闲置的货币资金,用有限的资本推动了我国工业体系的构建,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融资制度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因为在这种融资方式中,企业获得资金几乎无成本,政府对企业拨付资金的考核主要是根据企业是否能够完成生产计划,而不是根据企业是否有能力如期归还本息。这种国家财政无偿拨付资金的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甚至还带来了巨大的国家风险。所以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不仅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融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政主导型逐渐转为多元化融资。(二)多元化融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以及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机制都相应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先后由基金制、利润留成制、到推行承包经营制,进而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实行以统一税率为基础的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自1984年起,我国企业的融资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逐步扩大了企业对留成盈余的支配权,并且为企业融资建立了多元化的渠道。一方面,国家分配给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无偿拨款转变为银行的有偿贷款,国有银行成为社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允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进行直接融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自有资金仍然不足,决定了企业融资方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再加上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源融资中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绝大部分比重。随着90年代深沪两市证劵交易所的成立以及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也快速增大,并且企业债券融资从先于、快于到慢于股权融资,反映了政府对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强,企业融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票据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品牌融资等融资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从我国融资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融资制度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必然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弊端。只有按照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金配置功能才有利于资本被更有效的利用。第二章 现代企业融资方式国际比较2.1 全能银行融资模式(德国) “全能银行”制度又称综合化银行制度,顾名思义,是指银行可以自主从事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的各种金融业务。也就是说,全能银行既可以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也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任何数量的股票。德国企业融资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与英美等国的融资模式相比,德国企业制度体现的是其社会市场经济精神。20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的非银行金融都受到政府的约束。德国政府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是严格而烦琐的发行审批制度,二是对证券交易课以重税。当局一般要求企业发行申请必须得到德国经济部的批准,这样,企业往往不能在所选择的最佳时间发行证券,及时得到所需的资本,因此,相对于银行贷款融资而言,发行债券的实际成本较高,并且证券交易税还会给二级市场加上沉重的负担,由于这两个因素,德国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长期受到阻碍,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同样受到各种税赋的制约,所以从客观上使得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作为一种外部融资形式与银行贷款相比缺乏竞争力。由于德国企业许多都是由家族企业转化而来的,许多家族思想对企业的影响一直很大。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德国企业普遍推崇追求长期价值,由此产生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再投资和银行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一家企业一般都与自己的主办银行有着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主银行几乎“包办了”这家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尽管如此,银行对于企业的监督与控制也是非常有效的,既加速了企业的集中和合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时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2 银行主导融资模式(日本)银行主导型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据企业外部资本来源的主要地位的一种融资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融资的重要模式。同德国一样,与英美国家相比,当时的日本证券市场也不发达,所以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只能以银行贷款为主。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允许银行持有企业5%-10%的股份,日本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主银行。这种“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个企业在资本筹集和运用等方面容量最大并拥有持股(主银行经常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干部派遣等综合性、长期性交易关系的银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包括三个相互补充的部分:(1)银行与企业建立关系型契约;(2)银行之间形成相互委托监管的特殊关系;(3)监管当局采取一整套特别的监管手段,如市场准入管制、“金融约束”、存款担保及对市场融资的限制等。由于以主银行为首的银行贷款几乎成为日本企业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且银行往往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主银行就牵头对企业实施相互控制。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支付正常,则主要由各有关企业依相关持股关系进行被动的监督;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异常,财务危机显现出来,整个治理结构马上就转入由主银行牵头的积极干预状态。一般地,如果某个企业不能对其某一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就会将所拥有的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决定采用何种干预方式。当然,主银行体制与相关公司是一种动态的监督关系,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相机控制几乎毫无作用,但对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控制权常常会落入主银行手中。所以主银行体制融合了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主银行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融资模式变成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局面。随着日本经济日趋国际化,日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流动的增加,金融也日趋国际化,在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国的压力和日本监管当局的引导下,日本大大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证券市场的长足发展以及新型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使得企业由间接融资开始转向直接融资,出现了企业脱离银行以及企业选择银行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工业获利能力逐步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也大大提高,内部融资在企业融资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3 市场主导融资模式(英美)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本,即证券融资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导形式。英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为此类融资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金融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企业制度健全,其行为也已高度市场化。一般而言,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再求助于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这一融资顺序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融资占重要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与德国和日本相比,英美企业对银行信用依赖相对低得多,银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并且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直接持有企业股份,因此银行由于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监督而只能选择资产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等风险较小的方式为企业融资。通过美、日、德三国的企业融资结构对比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相关数据表明,美国的内源融资大约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5%-90%,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97%,而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0%以上,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60%左右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2.4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选择通过以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是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基础的,其强调市场竞争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对投资者的控制权;而银行主导型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与企业保持密切而稳定的关系,并强调对企业的控制权。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利润和劳动生产率一直快于美国,这与其采用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有密切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有利于形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由于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容易掩盖财务危机及其他各种矛盾,银行业极易发生不良资产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震荡。相比较而言,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的银企关系较为松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英美模式发挥了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的作用,资本的配置效率相对更高。两种融资模式产生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以及社会背景都不同,所以适应性也不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的选择不能够完全照搬这两种模式,而只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融资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发展,我国快速发展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和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体系。静态的企业融资模式呈现出银行主导型的种种特征,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又使动态的融资模式往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倾斜。英美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相对成功需要具备诸多前提条件,如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健全的法律机制、公司治理的内外机制以及债务融资和银行融资的补充作用等。然而,一方面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尚未达到有效市场的水平,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都不健全,所以贸然发展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长期经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国家,资本配置效率一直不高,继续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完全实行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显然不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既不应是简单的银行主导型,也不应是简单的市场主导型模式。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依赖于国内储蓄,所以间接融资仍应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然而也不应忽视继续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模式应是一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银行融资与股票融资相辅相成,既保持国有银行在融资方面的主导地位,又积极发挥股票市场在改善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方面的有效作用。既要借鉴德国的全能银行和日本的主银行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又要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努力完成资本的有效配置。第二篇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以及融资战略研究第三章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3.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以及民营经济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形态和经济概念。因为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产权私有化,都是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才出现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只存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所有制结构规定的提出,民营企业才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从总体上已经走出了原始积累阶段,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的劣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融资体制已从财政主导型转向了银行主导型,但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流动资金供应,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都存在着更多的障碍, 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民营企业大多自身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能力低,一般的资金所有者和金融机构都采取谨慎原则,所以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银行等融资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二)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三)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五)设备技术滞后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会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3.2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一)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适应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渠道尚未畅通,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十分成功的私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极为困难。另一方面,国内的主板市场只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而二板市场也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二)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有间接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的贷款科目。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不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

    注意事项

    本文(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份.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