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结题报告.doc
-
资源ID:26455105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结题报告.doc
固原市新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原州区寨科乡李岔小学:马成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原州区寨科乡李岔小学马成斌一、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探究、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感悟,受到熏陶,培养语感。”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响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实现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二)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阶段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网络功能还未得到开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模式和策略还未成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语文课探究性学习,必将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自主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3、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信息化教学理论认为,充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手段,把黑板、教科书的知识信息形声化、电子化、数字化,把教学资料变成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编辑制作,使记载的教育内容图文并茂,情、声、色、意通过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可视形象的电子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习效率更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的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能实现那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三、课题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1、研究目标:(1)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开发语文教学资源。(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改变语文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学生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2、预期成果形式:(1)优秀研究论文汇集, (2)典型课例教学案例, (3)优秀课件资源,(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利用网络、农远、光盘等信息资源整合教学,探索出农村语文教学新的教学方法。3、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运用课件教学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4、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文明上网的习惯。 五、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实验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现状、困惑和期盼,通过研究解决运用信息技术教与学中矛盾和问题。2、行动研究法。努力发现并解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索整合的方法。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4、经验总结法。注意对所做工作及成功经验及时归纳、提炼、梳理,不断检测实验结果,紧紧把握实验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争取最佳实验效果。 六、课题研究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结合我乡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调查和针对性研究。2、实用性原则: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立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力求实用,摒弃花哨。3、指导性原则:课题研究用于指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用课题研究带动我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4、开放性原则:吸收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动员全校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过程,共享研究成果。5、实效性原则:课题研究以立足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按部就班,简化程序,注重实效。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1、强化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教师定期举行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2、深入调查,掌握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第一手准确资料,认真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3、加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4、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依据实验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理论整理,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控实验手段。不断修订阶段方案,检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操作,以利于实验的推广实施。5、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根据课题实验方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以及教育科研资源环境与条件,在明确实验目标、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在常态教学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方法的研究。6、尝试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方法的有关研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小学语文的感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八、时间安排:本实验研究预期时间为一年,共分三个阶段: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成立课题组,集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确立研究方向,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并争取市级立项。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1)调研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我乡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能力和习惯,分析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与优势,确定探索主方向。收集教师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期盼和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研究甲组侧重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问题现状调查,研究乙组侧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现状和期盼。(2)课题探索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加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培训,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源整合的最新理论和资料;初步形成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初步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教学模式。(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以参与教学整合研究的年级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索整合的方法;课题组成员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及时形成有关整合研究的论文;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论认识,形成课题实验的数据和具体操作模式的经验成果,总结出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强化成果的整理、积累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成果。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报请上级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结题。 九、课题组分工情况:课题组负责人:马成斌: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 具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实施,课题实施方案和结题报告的设计和撰写。课题组主要成员:贺志远: 负责课题论文的收集、整理,阶段性小结 刘学柱: 负责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阶段性小结研究组:贺志远、刘学柱、王治义 侧重教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侧重学生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题组成员负责调查、实施研究、对比试验、资料积累。十、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综合化、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1、为实验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基本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环境建设,是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必备条件。我校利用农远一、农远二为我们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提供了硬件基础 2、加强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课题一开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先后有多名教师新课程理念培训,使老师树立现代教育课程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课题组也定期开展每月一次的教育科研理论集中学习和研讨,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知识理论方面的储备。 教师培训: 学校一直把培养一支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工作摆在首位,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为抓好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我校建立了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以马成斌校长、贺志远为组长的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教务主任直接抓培训的领导机构。全校教师培训以本校计算机教师授课为主,立足岗位培训,分初级班、提高班和中心制作组三个梯队,不断更新培训内容,采用自学讨论、专题讲座、技能培训、观摩交流、实验研究、开发运用等多种方式,大批量进行,分层推进,滚动式提高。 学生培训: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我校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训。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内容主要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 (二)以远程教育为平台,通过课例研究,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主要框架。 实施课题研究,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于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研究为基本途径,总结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修改、调整,逐步归纳形成了两种探究性学习模式。 1、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 1)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即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可以是教师装载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来自IP数据接收的教学信息,使教学多媒化,信息化,以教师调控,学生自主探究主要方法。 2)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框架(略): 3)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学程序:a、提出任务;b、自主探究;c、成果交流。接下来,以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为例具体阐述 第一步: 提出任务 这是信息的初步体验过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明确网络阅读的内容方向。在教师帮助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有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例如在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中,教师围绕“为什么说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之一?”这个问题,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特定兴趣与感受,选择出与中心问题“为什么说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之一?”有关的板块作为学习的主题。 第二步: 自主探究 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加工阶段,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围绕 “为什么说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之一?”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筛选、归纳资料,自学解难,讨论交流。 第三步: 成果交流 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老师让学生用各种方式,通过成果交流,宋庆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丰满起来,也加深了学生对阅读主题“为什么说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之一”的认识。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 1)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把自主合作学习与网络自身优势引进教学过程,形成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导演,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各种操作、检验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认真读书、互帮互助合作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投入到虚拟场景中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验一个个典型的认知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争取表现才能的机会。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框架(略): 3)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操作过程; 第四步: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自学要求,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学习活动,综合学习信息,综合疑难问题,讨论合作解疑。 第四步:交流汇报 总结学习过程,汇合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由小组发言,(其他组内或组外成员都可补充说明)汇集学习疑难,小组间相互解答,综合培养学生听、说、分析等能力。这一过程应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的个性过程,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传统的个人口头表述、朗读,多人争辩、质疑,更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机文字、图片等处理工具设计表格、幻灯片等,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 那么,在课例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允许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独立运用,也允许两种模式相互渗透。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例的研究过程,使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了,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下,他们的语文学习已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活动有两种机能,一个是认识理解客观世界,一个是顽强地表现自己。”而教者也已经在慢慢地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靠近了。 (三)通过各种途径,检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效果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从初步摸索到不断改进完善的实验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我们探索形成的“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我们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检测。 1、问卷调查 课题实验问卷调查统计表 年级 一四 调查人数 80人 填表时间 2011年6月 10 日 问题 答案统计 1、你家有电脑吗? (1)有 11人 (2)没有69人 2、你家的电脑能上网吗? (1)能 2人 (2)不能78人 3、你喜欢上网吗? (1)喜欢39人(2)一般18人(3)不喜欢23人 4、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玩游戏27人 (2)学习知识,接受信息34人 (3)聊天19人 5、你喜欢学习语文吗? (1)喜欢61人 (2)一般 10人 (3)不喜欢9人 6、你对专题网站了解吗? (1)不了解71人 (2)了解一点 7人 (3)非常了解2人 7、你喜欢老师上语文课时使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吗? (1) 喜欢58人 (2)无所谓14人 (3)不喜欢8人 8、你解决疑难问题喜欢使用的方式是哪一种? (1)问老师、同学62人(2)合作探究 8人 (3)自我钻研10人 9、你最近的语文检测成绩怎样? (1)优秀39人 (2)良好 25人 (3)合格 9人 (4)待合格7人 2、师生信息反馈 课例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反思,最初的“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以老师的演示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们继续探索整合信息技术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重在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独立搜寻资料,自主探究,或小组分工合作,互相探讨,实践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基于这种反思和探索,研究后期,我们把重点放在“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模式”的完善上。因此,这两种模式日趋完善,教学效果也凸显出来。 我们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提供资料平台、讨论平台和延伸平台。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说,从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语文能力提高了。 综合学生、教师、两方面的反馈情况,我们认为“演示型探究式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及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持久的研究下去的。 十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匪浅 1)促进了学生家庭网络环境建设。 2)利用网络环境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网络学习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时间增多,主人翁地位增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媒介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由于学前预习时,学生已查阅过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又通过演示网络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网络上再查找补充资料,不仅能较快地把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还能在课堂上继续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光局限在课堂、教本,而且延伸至课外,延伸至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英特网上,教学容量增大,教学效率增强,通过检测,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4)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学生不再习惯于“满堂灌”、“满堂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迫切要求“发言”、“动手”、“看实况”、“上机”即发表自己的见解,动手实践,看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料,自己上网搜集信息资料等。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5)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网络和多项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注重演示的同时,我们不忘领着学生进入迷人的网络世界,用自己的手敲击键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教师成长迅速 1)实验教师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们不再满足于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更不满足于现有课件。他们已开始深钻课件制作技术,开始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页。 2)实验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说教式教学。他们都积极主动地按照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各种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他们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作、探究的空间。 3)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了质的飞跃。他们都自觉征订教育刊物,经常上网搜集信息,不少实验教师能独挡一面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并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经验论文,获得了不少荣誉。 3、学校办学理念转变 1)学校把实验教师的研究成果作为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的依椐。 2)专门设立“课题研究”、“课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成果奖。 3)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优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观摩活动。 4)教务处专门为参加实验的教师提供优质课、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观摩研讨、学术交流的机会,激励教师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十二、研究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1、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所花费的时间是过去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教师工作量还相当繁重的今天,如果有频繁的网络课、多媒体课,试想有多少人能承受? 2、由于网络课容量大,成果展示总是在课尾几分钟,由于时间仓促,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展示机会? 3、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快速浏览,并提炼主要观点,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使常态下的阅读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下的网络语文课更多地接轨与融洽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4、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网络下的学习环境,但学校的计算机室只有一个,学生开展网上学习的活动机会比较少,必要的话,还需配备一间计算机房,但资金有缺口,有待学校作进一步的努力 5、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还有待普及,并渴望整体水平的上扬。 6、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缺少专家的具体指导,有些问题出现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十三、参考文献: 0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6月 0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03、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4、蔡钦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0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06、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07、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中文自修 2002年第2期 08、宁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