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如何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doc

    • 资源ID:26481729       资源大小:7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如何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doc

    如何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所谓儿童的人格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特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个性问题。每个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不同个性,不同特质的人,在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以及所达到的一些效果,成功的比例是非常不一样的。 有人曾对800个超常的儿童进行研究,根据他们成功的不同程度,分成了很多个组,其中第一组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就是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追踪调查一直到长大了,看他们的成绩。发现头20%的孩子也就是成功的孩子,他们有很多特质,这些特质并不是他们智力方面的区别,更多的是他们人格方面的东西。 例如,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一种品质,另外还有坚持性。除此以外,他们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困难,这就促使了他们的成功。虽然800个儿童都是超常的孩子,但经过追踪发现他们最后成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智力上聪明,智力上超前的孩子都能达到成功。这个成功的关键因素,最终的决定因素或者是起很大程度决定孩子最后的前途和命运的是与人格、性格和个性是至关的,相连的。 在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所表现出的各种品质对其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能否与别人合作,是否富有竞争品质的人可以说都影响他今后的成功。我们国家也有人对中外的孩子进行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调查表明共同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最后影响他一生的幸福就要从小培养他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格问题。因为我们对于孩子来讲,不仅仅是要求他成功,要求他智力方面的发展,最终是要给他一种幸福。让他在社会上生活的特别幸福。如果我们说当他长大成人以后成长的特别烦恼,他不知道和别人如何去生存,不知道怎样适应社会,总是唯唯喏喏,在一些公众场合不知道怎样去表现自己。这些品质很可能会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苦恼。 正因如此,我们要了解儿童的性格也就是人格是怎样塑造起来的!既然他的性格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考虑他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塑造起来的。从心理学来讲,儿童的人格问题是非常庞大的体系,构成人格的要素是非常多的。主要的是三大系统。 一个系统是自我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系统主要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知道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做错了,怎样去完善自己。那么这些过程都属于自我控制过程。对于儿童来讲,主要包括自信心的建立,尽量降低他的消极成分、要促进他的积极成分、降低他的自卑感。一个人的自信对他的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 例如,有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差,但在幼儿园时,不敢举手发言,或者是站起来不知该说什么。老师拿来很好玩的玩具,有的孩子赶忙上去抢,而他不敢说话,站在老师的后面,这样,有很多的机会是抓不到的。这个跟他背后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关系的。他不敢去拿玩具,不敢说话,表面上是很胆小,实际上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我们从心理深处来分析,他对自己不自信,他怕自己说错了,怕老师批评他。当然也有些外界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对孩子一些教育方面的,一些幼儿园老师在处理上有一些偏差,那就造成了孩子不敢说话,还有教育上要求孩子有一个统一的回答,这就造成孩子缺乏自信。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教育他,如何让他内心增加自信,让他认为自己是能做到的,能做好的,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是人格里边自我控制系统的一个方面。除了自我控制系统外还包括倾向系统。 倾向系统包括:兴趣、需要、动机。这些都是人格里面的倾向系统。比如,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更好,我们就有行动的动机。儿童虽然不是很明确,而实际上支配他的行为也是和动机有直接关系的。一般来讲,马思诺研究人的需要,把人的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人先要满足最低层的需要如:吃、穿等。然后需要爱,被人爱,被人接受,在一个圈子里面得到别人的认可。最后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做为幼小孩子来讲,他需要吃饱,喝足就会很高兴,就会笑,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作为儿童来讲,他的性格,人格的倾向表现是和需要相联系的。当我们给孩子吃,穿进行满足,常常表现在这方面,这是比较直观的,我们家长很容易注意到这一方面,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所需要的层次也会随着提高。他需要的东西就会不断的增加。 我们常常犯一种错误,把他的需要定格在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他的需要发展了,范围扩大了,我们又常常用原有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就造成了他的需要和我们所提供之间的矛盾和差距。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发现和关心外界的很多事物,他就有自我表现的需要,2-3岁的孩子有自我独立性的需要,什么事情都要"我要什么,我要拿什么等。"开始,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很可笑,会围着他,因为他和原来不一样了。但是以后,我们并没有把这做为一个心理上发展的东西来看,实际上是一个他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必要的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要尊重他的需要,从他心里需要,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待他所提出的"我要什么"等等。他不会听从成人的,而不仅仅是觉得很好玩,他和过去比较有变化了。 有些家长就有些性急,他们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应该听从家长的。所以以后,在孩子有些自我要求的时候,家长们往往都会恶制了,就会告诉他要听从家长的,或强迫他接受家长的要求。例如: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家长往往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可孩子不愿意。家长就很生气,觉得孩子没有听从自己的,本想让孩子在客人面前露露脸。这样就造成孩子哭哭啼啼的。因为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情绪表达的方式。如果我们不考虑孩子的性趣,他的爱好,这样就常常会影响他人格健康的发展。他的好奇心还表现在他会问各种事情,曾经达尔文就说过,其实我和别的人没什么区别,甚至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平庸的,我没有比别人多什么,就是我比较好奇。因为他的好奇心家长们没有剥夺,而是帮助他,才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家。 所以说在个性,性格的倾向系统里面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要让儿童的兴趣得到很好的发展,要注意他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 第三个系统就是心理特征系统。其实心理系统就包括了性格,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外向、有的比较冲动、有的比较谨慎,这些都是性格的表现。除了性格,还有气质,气质是反应人的灵活性,人的反应速度。比如,通过一件事,有人反应就很快,他神经类型就是属于很快的类型。有人就要想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一种神经类型不同,这表现了人的气质,这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就是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说话、听等一些能力。特殊能力表现在有些孩子爱画画、爱唱歌等等,这都是人格的系统。 人格的系统是非常庞大的,它包括三大系统。包含了又要控制、又有倾向性、又有心理的特征。而且每个系统里面又分很多子系统。向我们所说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等一些东西。所以说它的系统是非常庞大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里面,实际上对于幼儿来讲,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每个能力都是同时去发展的,实际上都有一些不同的进程。比如,自我能力来讲,2-3岁是第一反抗期。这时他开始认识自我,原来他不认识自我,他把自我跟客观混为一谈,所以他会咬自己的手指,那么到了2-3岁以后,他开始分辩出自我,开始用"我"这个词,他把我和客体就分开了。所以说他有了自我的意识,出现了反抗,我们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他开始特别把"我"和别的东西区分开了。在这个时期,他并不是认为他自己做的事情很对,很好,他并不是从事情的结果来认识的。他更多的认识是把"我"和外界分开。我的事情,我要做的东西,这是他的主要目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认识。所以在儿童时期是他的性格,个性的形成的最初时期。而且这个时期是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都做了研究。 我们俗语有句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很有代表性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却恰恰反应了人的幼年时期对人个性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性格来讲是怎样形成的?个性的东西我们怎样来塑造它呢?为什么有时希望孩子变得很自信,"我"有一种理想模式,让孩子胆子很大,但恰恰相反,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尽人意,很胆小,缺乏自信,自卑感很强。不希望孩子的攻击性很强,能够文静一些。但他也没有象我所需要那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心理学上有很多学派。有人认为这是遗传,甚至在家庭中家长们也有这种看法,这种说法变成了个性是遗传影响的。如果我们把个性性格定位为是受遗传所形成的,那么就很消极,就会使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无能为力,反正它是一种遗传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遗传的东西,虽然有些克隆的东西,但是在我们医学界来讲,把它变为一个现实,在基因上加以调整。这种手段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这时我们就很悲观,因为是遗传造成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教育因素。有这样一些派别争论过程中发现:性格人格的塑造实际上有很大一部会是由于教育方法所影响的。也就是说由于教育方式不同,影响了孩子性格,人格的不同。教育方式实际上有家长,老师的方面。家长中教育方式人格形成的方面占了很重要的因素。这样推来推去,我们就发现家长在儿童的个性,人格形成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下面举几个例子。 比如:孩子的胆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胆子很小,家长肯定不是有意把他塑造成这个样子的。甚至家长会往相反原方向来塑造他。往往有二种家长:一种家长能力特别强,他常常很多事情代替孩子,主观意识特别强,来要求孩子、代替孩子、约束孩子。还有一种家长,本身胆子就比较小,对孩子影响从本身一些做法,虽然他没有强迫孩子去向他学,但这种作用起到暗示孩子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家长在教育方式或自身的影响也好,在性格方面出现胆小情况。象我们说的第一种家长,他往往有种理想模式,这种理想模式是家长好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表现方面优于其他的孩子。所以说他是一种理想模式。这种理想模式常常和孩子本身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偏差。作为儿童来讲,不一定开始就成为理想的孩子,做一些事情,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的不完善,可能就不会象家长所要求的那样,要求他做事麻利一些,快一些。但是,他表现慢一些,显得笨拙一些,让他拿一杯牛奶,他可能颤颤微微,或洒了一点,家长就很生气地说:"你怎么那么笨呀,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或者有的孩子在穿衣服时,因为孩子的协调能力比较差,可能会慢一些,有时孩子做事情时没有自觉性,他边穿边玩,这是孩子心理特点和表现。他不象我们成人穿衣服就一心一意穿衣服,很快就穿完了。他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突然他看见毛毛狗放在那,他很快就会有些联想,他会去摸摸它,或者他听到什么东西就竖起耳朵去听。他的注意力一下就转移了,不是有目的的,很坚持这个目的去做这件事情。这样就与家长的要求有了距离,家长会看到他衣服怎么还没穿好,怎么还在这玩。这样家长就很性急,就会去说他,在这过程中就会表现情绪激烈一些。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很害怕,心里有一种恐惧。有时家长一喊,他心里就有些害怕,这就使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认为自己做不好,这样在做一些事情时,他会认为自己做不好,这就形成了他缺乏自信,另外我们爱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有时我们看到幼儿园其他小朋友表现特别好,或者是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就会对他说,你看,人家小朋友胆子多大,大大方方去发言,你呢,怎么一声不吭呀?这样比较往往也会使孩子造成自卑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所以我们看孩子胆小的形成,实际上与我们很细微的教育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这种东西常常在家里表现非常多的。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是象家长那样关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他的关注是一个集体,或者是表现比较突出的,或者是表现较差的,而中间的孩子往往是关注不到的。对于我们家长是对个体的教育,家长可以100%的关注孩子,用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爱来关注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非常大的。这种影响最终导致的是性格的一些塑造。性格的塑造方面,我们总结一下,到底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性格,就家长方面而言有三点。 第一点:家长常常以主观出发,不考虑儿童的实际,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几方面。有时与家长聊天,家长就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上大学,那么孩子不管怎样也要让他上大学,我哪些方面没有实现等。就有一种补尝的心理。同时家长也看到社会的竞争性。也感觉在这种竞争社会中,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家长的这种主观意识是非常强的。有时,我们为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可能会吃到各种苦头,付出很多代价,不惜余力的做各种事情,这实际上就是主观愿望。我们希望孩子如何如何,当然这种希望是很好的,是一个非常积极因素,但是我们这种主观愿望必须要和儿童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如我们超越了儿童的实际,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让孩子达到一个水平,可是孩子达不到,对于他来讲,他会觉得很痛苦。他虽然不会用词来概括,但在他的心理会留下阴影,他就会感觉生活很苦。 比如,有时我们让孩子学钢琴,学跳舞等,在我们一些社会办学的班里面,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时,他就会用专业的眼光来要求他。当然,孩子应该吃点苦,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吃苦,要在他能承受的前提下,能符合孩子的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为什么有孩子不愿意学钢琴,打坏钢琴,弹坏手指的情况,这就与孩子的实际发展,他的承受能力有了太大的距离。这样积攒下来,到某一天,他就会爆发出来。现在我们看小学生出走也好,自杀也好,这样一些社会现象,并不是一天二天造成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使孩子感觉不堪负重,就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说让孩子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那么大的压力放在他身上,他会感觉很苦,生活没有了色彩。我们过去感觉很苦,是表现在吃,穿方面,但是我们的自由空间很大。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吃,穿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他们心理自由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抑,他感到不快乐。 曾经有一个哲人,他曾说:"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快乐!他的快乐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如果什么都不喜欢,都是外在的,强加给他的东西,他就失去了心灵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把主观的一些看法,毫无选择的强加在他身上,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在教育态度方面。在教育态度上有时表现比较性急,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包括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有时会流露或透露一些。这就是我们教养态度,不是一种能够正式孩子的成长面,是"我的孩子要发展比别人好,或者认为我的孩子本身有哪些特长,就应该比别人好。这样,可能就是一种心态方面的调整,实际上作为儿童来讲,区别不是很大的。一般来讲,作为儿童的区别在于二点。 一方面,儿童的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儿童说话快一些,有的说话慢一些,家长不要看到别的孩子说话快一点,背儿歌多一些就就觉得自己的孩子笨了,也要他超过人家或和人家一样。那么这种比较,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态度和心态,儿童的发展本身存在着五个手指不一样齐的情况。可能有这方面发展慢,但在动作方面发展是快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如别人,但可能有些地方是比别人要强的。所以说这种发展的速度,我们不要去追求一致,不要别人有的速度,我们也一定要按照那个速度。每个人经历的过程、接受能力、他的神经类型都是不一样的。象我们的长相都不一样,你非要让他的发展一致,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不同,就是他的发展方面不同。刚才已经说了,有的孩子是这方面发展,有的孩子是那方面发展,所以,你不要拿别的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有速度上的不同,和各种方面的不同,是有二个不同。所以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态度。再认识我们的孩子时,就会知道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我的孩子可能慢一些,别人二遍能记住的,可能我的孩子要四遍才记住。那么他这方面慢一些,在其他方面要比别的孩子好。要增强孩子的自信,不要总是说"你看,你不如人家"等等,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健康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 第三个影响方面是:教育方式不当。我们常常会有些教育方式不当的情况。最近我看了一个报导就谈到有些家长在看了一些育儿的书后,知道对孩子太爱了也不好,有些时候采取一些冷漠的态度。比如,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当孩子大哭的时候,故意不理他。对他说,不要哭了,要坚强一些,自己处理这些事情等等。在过去的宣传,我们常常爱走两极。有时候把所有的爱都给他。然后我们发现,把爱都给他,不好,使他容易懦弱,缺乏独立性。于是我们又采取一种方法,冷漠。有时候不去理他,看见他哭也不去管他。这实际上有一个教育方式的问题。作为儿童来讲,在学龄前时期,他有一个亲子恋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越小的孩子,他特别依恋家长,依恋亲人,特别是依恋母亲。他的安全感就建立在一些基础的接触上,比如搂搂他,抱抱他等,使他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假如这个时期,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我们冷淡他,不抱他,很小的孩子在哭,我们不去管他,他会感觉缺乏安全感。这样缺乏安全感,我们不但没有培养出他的独立性,反而使他胆子变小了,使他害怕了,因为他失去了安全感。 所以我们说教育方法不当,常常会形成他不良的人格,不健康的一些性格。这就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教育方法,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一个孩子,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适宜的。它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性化的一个东西。不象我们人是有血有肉的。那么把一个无血无肉的东西放在我们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结合,进行调整,进行调试。所以一个家长是要有头脑的,理智的,充满爱心的。而不是把一些简单的方法移植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结合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调整。 我们给孩子爱,实际上是要让孩子健康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去保护和爱他。比如,原来我们看到孩子摔倒了,我们家长赶快跑过去看看是不是摔破了?是不是摔痛了等等。在这么多人保护下,就使孩子缺乏自由,这样也是一种不好。所以说这个保护的度和量,在什么时间出现,我们怎么去对待都是要我们很好的去把握。 比如有些孩子很神经制,一会怕这个,一会怕那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跟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有关系。现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很多不良的一些东西,百分率表现也比较高一些。甚至有一些人有种理论,认为大部分人都处在心理的准健康上面,稍微有一些刺激或者有一些环境的变化,人就承受不了,很脆弱。这就是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怕这个,怕那个,很担心,这些可能跟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方式都有关系的。有些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提醒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不要把衣服弄脏,不要把东西弄坏等等,这样孩子在以后做事情时就会有些神经制,他会想不能把衣服弄脏等等,有时候情绪变化就比较多一些。有些人做了一个比喻,当然这个比喻不见得很恰当。他们说孩子总是象在家长的监视下。我们家长的初衷并不是这样,我们都希望孩子很好的发展,但由于我们太观注他,太害怕他出危险,太害怕他生病,太害怕他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太害怕很多很多。这样就造成孩子在超负荷的观注下成长,这样对他的约束就比较多一些。我们就看出作为儿童的人格的形成是和我们的主观愿望、和我们的教育态度、和我们的教育方式的一些不正确是有关系的。当然,人格的形成绝不仅仅是这些方面,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 社会因素也有影响,老师的教育也有影响,但这些我们都没法控制,这些都不是我们做为家长能把握的,我们所能把握的是个人教育的行为,教养的态度。所以跟我们有关系的,我们要很好的去调整它,这样才有意义。否则我们说了一大堆社会的影响,我们又无能为力,对我们意义就不很实用。从这些方面,做为儿童来讲,我们家长就要从一点一滴去考虑。怎样杜绝或尽量减少由于我们所带来的儿童性格不健全的因素。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个大问题是解决问题。一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我们要交给孩子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刚才我们谈到教养方式是渗透在各个方面,渗透在散落的,日常生活的很多环节。并不是象老师上课一样,用30分钟专门来教育孩子的性格,让他的性格健康。并不是这样的,而且常常我们的潜性的教育不如隐性的教育效果好。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东西没有交他,他就会了;有些东西我们特别想让他学会,可他却没学会。这就说明教育实际上就有潜性和隐性,而且对于儿童来讲,潜性教育的效果也是不能忽视的。这说说我们在一些场合下,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但是作用在儿童身上,不一定让它显得目的性很强。我们可以让他变得很自然、变得在生活中、在无意中。但对于家长教育者来讲要很有目的,很有意识的,但这种目的这种意识决不要很强化的反应在儿童身上。 比如学单词这些知识性的东西我们很有目的的去进行,这种效果不一定很好。我们可以把它散落在生活中,把这组单词贴在橱柜上等等,这样孩子潜移默化的就学会了。对于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在主观上要特别重视他,但反映出来的东西不要强压在孩子身上,要把它放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比如创造性的让孩子解决问题就是这样。 在孩子碰到难一些问题,难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去帮他解决。比如,孩子要拿一件东西,但他拿不到,我们不要想都不想就帮他拿下来,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对于这些事,如果我们总是帮他,那他以后就不要动脑筋了,他也不用去考虑独立性的问题。而独立性是和创造性联合在一起的,用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去启发孩子。让他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形成一些思维的方式和模式,在遇到一些事情时,不要指望着大人,要自己去想办法。如果他把希望都维系在成人身上,在以后要是碰到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不可能都帮他解决,这时,他会显得束手无策。他就很难成为一个自主的、独立的人。他的这种依赖感非常强,这种性格,就对他的生活或工作来讲都是很不利的。所以说让他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看上去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问题,实际上对于他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都是很有帮助的。它是形成一种正确的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模式,让他能独立去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给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来思考,让他自己想出办法,他可能会想出一些办法。对他想出的一些办法,我们要去鼓励他,让他从多种方面去考虑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有时我们的思维往往走向单向思维,这种单向思维有时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看到社会上,或是在一个集体里,有个孩子特别有威信,慢慢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幼儿的末期六七岁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孩子头,带领一群孩子玩。有的家长就觉得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当一个领导者,总是跟着人家玩呢?这其实跟他点子不多是有关系的。他在群体里面,要别人都跟着他走,他必须要有主意,有点子,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们就会喜欢和他一起玩。这种点子的形成和许多办法是和我们的训练是有关系的。所以碰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采取这样的训练方法,采取几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让孩子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在碰到问题时,家长不要帮他来做决定,要让他自己做决定。第二个步骤:要想解决的办法。要让他想多种渠道的解决办法,不要只想一种解决的办法。要训练他创造性,发散性,要给他各种各样的途径,和他一起想,他想不出来,家长要提醒他帮他一块想。 第三个步骤:从众多的方法里面选出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经常让孩子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他创造性,对他解决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现在非常提倡人的创造性的问题,因为这是与我们的民族有关系的。有时,在教育里面比较强调模仿,强调一致。 比如,曾经有个外国人到幼儿园来听课,他要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之前,他就问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呀?问到一个就说我喜欢学习,再问一个说我喜欢读书,再问下去,就说我喜欢学习,喜欢书。大家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这可能跟老师的教育有关,这也说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一样性,表现个性化的东西比较少。所以我们现特别强调个性的东西和创造性的东西。假如一个民族没有了创造性,那它就失去了灵魂。人也是这样,老是跟着别人跑,缺乏自己的主见,缺乏创造性的思维,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永远都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所以这种方式,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给孩子,让他独立去解决一些问题。 另外,在这种训练时,一定要和精神结合起来。有时,孩子比较容易幻想"让神仙给我变点什么东西呀,拿个宝葫芦等等"。当然这是神话故事里才有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的生活建立在这些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和能够做到结合在一起。 第二个方法是鼓励孩子。鼓励这种方法用的比较普遍,谈的也比较多。因为鼓励对于儿童来讲是一种支源,不仅仅表现在提供物质方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表扬他,鼓励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一种帮助。帮助他建立自信,帮助他摆脱依赖。在鼓励他时,成人要树立几个态度,做为个体来讲。第一个态度是:要认为孩子是一个有能力,勇敢的人。不要想,我的孩子本身就胆小,我的孩子很内向,让他做这件事不可能。心理上就要树立,他是勇敢的,而且要把这种东西传递给孩子,有时要进行一些训练来鼓励孩子;第二个态度:让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认输,不服输这样类型的孩子。碰到问题不要说,我不行,我做不了,这件事情太难了。作为我们家长来讲,也是这样,碰到一些难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让我们好好想想,有什么很好的方法来解决。不要说"呀,这事太难了,实在没办法,我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样是比较消极的,我们要从建设性来引导孩子,让他树立一个不服输的态度;第三点:要相信孩子能承受挫折。这个挫折教育也一直在谈,因为过去总是说孩子太顺了,没有受到过挫折,所以要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有些问题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解决。 从心理学上研究就认为:孩子和母亲是一体话。所谓一体话,就是孩子的一举一动、七情六欲是和母亲连在一起的。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哭了,这时,家长的心里很不好受,恨不得去打一下欺负他的孩子。这在心理学上来讲,一体话,情绪是富有感染的,往往能够息息相通。所以有时候,我们很想代替孩子的喜、怒、衰、乐等。当孩子受了委屈时,我们就想出来保护他,因为他受委屈就跟家长自己受委屈是一样的,家长情绪的愤怒不低于、不亚于孩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奋不顾身的跑出去,为了保护孩子做出一些事情。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孩子受挫折的机会。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去代替他,让他感受这种挫折。 比如一个物品,孩子特别想要,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卖的,孩子感觉很委屈。家长看到后就会不遗余力的到处去给他买到。这样实际上就缺少了孩子心理失落、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的挫折。其实我们就要呈现给他,让他感受到这种挫折,没有买到东西,让他感到心理上的失落,让他感到遗憾,这是一种情绪的体验。在他的情绪中也是五彩缤纷的,不是单调的,不是只有爱、只有好、只有顺风;而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这种挫折不是我们人为的创造,而是生活中本来就有,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生活源源本本给孩子,不要把孩子放在真空里面,让他和生活完全断绝,这样他真正回到生活中,他就会感到承受不了挫折。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认识到,或者我们本身认识到孩子是能够经受挫折的,就要给他提供挫折的机会、给他接受各种挫折的感受。 在我们的性格形成中实际上也有自我情感的东西。这种自我情感是他心灵的丰富,如果他心灵不丰富,他只知道爱,而不知道爱别人,那他在生活中就不会很幸福,他会变得很自私,在社会中就不能和别人合作。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很怕孩子吃亏,这样就减少了情绪的体验。其实情绪是靠体验得到的,而不是我们给他的。 这完全是发自他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在一些情景中、必须在一些场合中、必须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才能感受到的。所以我们要给他这种交往,给他交往过程中一些人之间的冲突的东西。 第四个态度:要让孩子知道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不要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我们把自己主观的问题给他,会使他在想问题时超出自己的能力。明明自己达不到的东西,非要做到,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对自己要求特别严厉、特别苛刻,在以后生活中会特别苦恼。由于他对自己的要求和他的能力是有距离的,他常常用高于自己的能力来要求自己,所以他从来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成功的喜悦。如果一个人没有成功的喜悦,在他反溃刺激方面,总是一种不成功的反溃,他会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沮丧。所以,我们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自己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总是给他一种他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感觉,那么就不利于他的成长。 因为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水平来要求孩子。 第五个态度:让他感到自己在某一个方面是比别人强,非常有能力的。因为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是比别人强的,哪怕是一个细微小的方面,实际上就是要树立他的自信。作为家长本身就应该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如果家长没有这种认识,就没办法传递给儿童。 第六个态度:告诉孩子能够自己较好的处理所遇到的事情。也就是说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处理一些事情,不要总是依赖成人,依赖家长,不要认为离开大人就不行了。这种思想、这种态度也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他在离开家长以后,他就不会畏缩、不会畏惧,也会感觉自己是很自信的。这样就可以树立他的自信。第三种方法: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有自主能力,他才能克服困难,才能表现出他的独立性。随着孩子需要的不断、层次的不断发展,他自我需要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一点,也要给他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让他感受到有些问题可以自己去解决,不一定都要去找家长。 有些做的比较好的父母,他们有些事情不完全是代替孩子去做,而是鼓励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穿衣服。有的幼儿园老师就说"我们在幼儿园里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但是回到家里,家长就不配合我们了。"实际上家长确实有一个和整个教育相配合的问题。因为在幼儿园里,已经让他自己去吃饭,可是回到家里,家长又非要喂他吃饭。这就形成了教育的不一致,一不一致,教育的效果就不能很好的表现,常常好的教育效果就被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效果隐没了。所以在这时候要逐渐扩大孩子自主的圈子,扩大他的自主权;另外我们要让他早年做决定,而不是我们代替他做决定。当然他有时候做决定时有些偏差,家长就要去引导他,不能因为他不能很好的去做决定,我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我们要把这个机会给他。 我们家长常常说,我要给他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他学游泳、让他学画画、让他学音乐,我们常常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却忽略了他心理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我们也必须给他,因为这种机会才对他健康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帮助的,包括在早年时,让他做一些决定,家长要鼓励他自己来做决定;有一些事情就可以把主动权给他,起码和他共同去讨论这件事情。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有时我们来包办代替,这是爱他的表现,实际上,是我们潜意识的观念问题,我们没有把他当成别人、他人来看待;而是把他看成和你是一体的。其实我们把他看成别人或他人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是尊重他,让他独立存在,而不是把他和家长完全联在一起的。 要让孩子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比如,他要去骑车,我他给他规定了时间,那他回来的时候晚了半个小时,我们不要当没发生一样;也不要拉过来就打他一下。而是要让他知道他没有按照要求、没有按照规定去做,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他有些惩罚。比如:在十天内不可以骑车,让他知道没有按照要求去做是会受到惩罚的。这就是要让他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其实我们对他的这种惩罚,并不是要出出气,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件事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第四个技巧: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我们成人都有喜、怒、哀、乐;小孩子也一样,他们也有不安、焦虑、冷漠;还有气愤,有时家长没有满足他时,他就会摔东西,这些都是消极的表现。这些消极的表现是不利于他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帮助他克服这种消极的态度。 我们要想帮他克服这些消极的情绪,也要树立几种思想和观念。 第一种观念:让孩子知道做一件事情时,不仅仅能做好,也可能会做坏。要给他这种想法,不要告诉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他就会缺乏一些辩证的看待问题,在他以后走上社会,他也会很苦恼,他会觉得:这件事只能非他,即他。不象过去,很好分辩好与坏。现在人也是很矛盾,判断事情也是这样,假如孩子没有复杂的思维过程,他就会处处碰壁。要在小时候就告诉他这件事情很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第二点:要让孩子知道,他不仅仅被人爱,也要去爱别人,这是双向的。只有让他知道这是双向的,爱,不象父母所给予他的那么多,而是很多种。在集体中或是幼儿园里,老师的爱不见得都能够一碗水端平,(当然我们的教育是要求能够做到一视同仁的)由于幼儿园的孩子比较多,照顾不到这么多,尤其是中间的,老师往往是照顾不到的。所以老师有可能不是很喜欢他,不象自己的父母那样去爱他,将来他走向社会大家也不会象父母那样对待他。要让他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要让他知道如果有人没有象父母那样对他,不是不正常,而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因为这样就很沮丧。 第三点:要告诉孩子不是所有的需要和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的。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这几方面给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他一些消极的情绪。同时在我们给他一些态度以外,在我们进行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尽量用一些建设性的批评,不要用消极性的批评。比如:孩子表现的比较磨蹭,家长就对他说,"你快点,再不快点,事情就被你耽误了。"这样的说法就是一种消极的批评。所谓建设性的批评实际上就是不针对孩子本身,而是从事物上去出发。就象刚所举的例子,如果家长说,你的动作快一点,要不我们就没法去公园玩了,你不是很想去公园玩吗?你要是太慢了,我们就无法去公园玩了。这样的批评是建设性的批评。这不是对他本身,而是对他所造成的后果,这样的后果对他来讲,还是很重要的,他还是很关注的。我们不是从他本身来批评孩子,而是通过事情来批评他,这样孩子能够很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少用消极性的批评;要多用建设性的批评,这样有利于孩子积极情绪的建立。 积极情绪是形成人格的一个润滑剂。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很饱满的情绪,他性格方面就不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东西。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非常强调人的情绪饱满性。如果一个人工作很好,但他总是调动不起积极性,总是很消极。这样的人,很难在一些事情上很好的去完成。因为积极的情绪我们说他是一种润滑剂,它是一种推动的力量。所以我们对孩子情绪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而这个问题又常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忽视的,常常不自觉的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带给了孩子。家长的一些消极情绪也会带给孩子,比如,上一天班很累,下了班之后,回到家很可能就把一些消极的情绪带给了孩子。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要尽量让孩子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七彩,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家长给孩子送到一个知识训练的班上,可孩子很不喜欢,情绪很不

    注意事项

    本文(如何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doc)为本站会员(asd****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