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doc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耕农经济 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小农:指个体农民自耕农:旧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局卡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是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天朝上国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 中国自隋朝起,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而附属、藩属国对中国称天朝宗主国,如高句丽、琉球、吐谷浑等国称中国为天朝。历代封建王国对本国、本王国的称呼,意指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大国” 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买办是指1800年1910年,帮助欧美国家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这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中国资本主义到鸦片战争前,工场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实力的侵入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机器工厂制生产),表现为外国资本在华企业、合资企业、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混合企业、国家资本企业(官办、官僚)、民族资本企业多种形式。民族工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言的。 从经济地位上讲,民族资本是中小资本,而官僚资本是大资本;从对革命的态度来讲,民族资本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在经济上具有二重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议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人民政府在全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商品输出商品输出,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的手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商品输出较资本输出时间早,在1840年至1895马关条约签订年间里,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别国人民的基础。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这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其时间长达四五百年,第一阶段截止到新航路开辟之前,第二阶段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初期,只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赤裸裸的,强盗似的直接掠夺。方式:1.国内剥夺农民土地(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2.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最有力),进行早期商业战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血腥,但也促成欧洲手工工场的广泛建立,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资本积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成资本,投入新的生产。其手段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早期殖民扩张(17-18世纪)发生于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主要为了掠夺财富,积累资本19世纪的殖民扩张:发生于工业革命后,主要为了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是英国、法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17世纪新兴的殖民国家为了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后来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民族国家走上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它的形成及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适应了近现代全球化的潮流,为英国重商主义实践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单一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性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切不仅与它是一个商业、政治、军事、司法四合一并得到英国国家政府幕后支持的组织有关,也与它发展成为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机制有重要的关系.。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世界市场指的是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地理条件)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的完成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方面指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沦为其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料,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依赖性空前增强,贸易往来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其形成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全球的侵略扩张逐步实现的 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16世纪 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后期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于19实际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二者均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资本资本就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从事商业贸易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成为商业资本,简单地说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一类是在进行工农业生产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成为工业资本。简单说就是从事工业领域以获取高额经济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目的是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垄断或称卖者垄断,一般指惟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其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初步发展于罗斯福新政,二战中出现高潮,广泛发展于二战后,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到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