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区网络规划毕业论文设计.docx
智能小区网络规划毕业论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优秀论文审核通过未经允许切勿外传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系别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22年月日 毕业设计任务书 姓名专业网络管理班级 毕业设计题目智能小区网络规划 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全世界的人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全世界的资源全部共享,人们的生产力空前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有些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上证券期货交易、远程电子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变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小区是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计算机网络、智能家居、物业服务和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服务信息网等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综合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可以实现高速INTERNET接入、网上教育、网上游戏、家中视频点播等多种功能,还可实现办公家居自动化管理。 毕业设计的资料收集情况(含指定参考资料) 1 胡存生,刘永刚编著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设计、维护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田增国,刘晶晶,张召贤编著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 陈鸣编著网络工程设计教程系统集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 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序号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日期(教学周) 1 基础物理传输网络的设计:物理线路、拓扑结构、传输协议、设备选型号等 2 逻辑网络设计:包括路由策略、流量平衡及控制等。 3 网络运营管理平台设计:包括用户的安全认证、计费、服务质量监测等。 4 网络服务平台设计:包括一些内容服务器、防火墙等。 5 完成报告 接受任务日期年月日 要求完成日期年月日 学生组长签名: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主任签名: 年月日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建筑在发达国家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国大步跨入了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与通信、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信息化社会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家,智能小区于是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并已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说是当前业界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可以把网络划分为两个部分:骨干网和接入网。接入网即是终端用户和骨干网络之间的连接部分。随着骨干网速度的 快速提升,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开始涌现。从发展来看,光纤接入,特别是宽带光接入辅以无线接入手段将占主导地位。本文将常见的宽带接入技术加以总结、分析其优劣。 关键词:智能化小区、宽带网络、网络方案 绪论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全世界的人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全世界的资源全部共享,人们的生产力空前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有些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上证券期货交易、远程电子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变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小区是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计算机网络、智能家居、物业服务和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服务信息网等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综合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可以实现高速INTERNET接入、网上教育、网上游戏、家中视频点播等多种功能,还可实现办公家居自动化管理。 目录 第一章智能小区概述 (1) 1.1智能小区的组成 (1) 1.2智能小区的功能包括 (2) 1.3智能小区在我国现状 (2) 第二章宽带网络简介 (3) 2.1 网络分类 (3) 2.2 网络体系结构 (5) 2.3网络间连接设备 (8) 2.4 宽带接入技术简介 (14) 第三章网络方案设计 (17) 3.1 小区网络设计原则 (17) 3.2 宽带接入方案 (19) 3.3室外无线网络系统 (23) 3.4 网络设计其他问题简述 (24) 3.5 IP地址分配 (26) 第四章结束语 (28) 谢辞 (29) 参考文献: (30) 第一章智能小区概述 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在世界各地逐步普及。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建筑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化的住宅不仅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重点,而且也是人们购房的新热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网络,无论是工作、学习、休闲娱乐,都已经和网络息息相关,出行前不熟悉交通的上网查路线、外出吃饭会前去查哪家餐馆受好评、买书去卓越网、想看新闻去新浪、买IT产品必上导购网站查报价、网上购物去淘宝等等,我们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是在这个网络当中。 1.1智能小区的组成 智能小区是在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它通过对小区建筑群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优化考虑,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 智能小区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大楼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他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重要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有些智能小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防火自动化、信息管理自动化、保安自动化等。按智能小区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小区智能化系统可具体分解成以下几个子系统,其每个子系统均具有一项具体功能。家庭智能化系统;小区综合布线系统;小区网络、通讯系统;小区CATV系统;小区设备自控(BA)系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小区对讲系统;小区智能三表抄表系统;小区物业管理及一卡通消费系统;小区停车库管理系统;小区增值服务管理系统。 1.2智能小区的功能包括 1. 提供窄带话音、宽窄带数据业务 2.支持高速上网、电子商务等 3.提供家居住宅智能信息服务 4.提供网络电视,支持VOD视频点播 5.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6.支持闭路电视监控和保安巡更等业务 7.支持停车场管理业务 1.3智能小区在我国现状 由于智能小区造价比普通小区略高,多数用户对智能化需求小,再加上ADSL搭配无线路由器组网方式的流行,使得智能小区在我国并不普及,但智能小区依然是大势所趋,它能提供更快的网速和更多的服务,是ADSL无法比拟的,所以有必要对智能小区系统细致的分析,组建适合现状的智能小区。 本文重点是对智能小区网络接入部分的分析和设计,其他功能只做简单介绍。 第二章宽带网络简介 2.1 网络分类 简单来讲,网络就是把多个计算机以一定方式连接,从而实现计算机之间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等功能。而现在的网络,不仅可以连接计算机还包括其他设备,目前网络向3G发展,手机也能告诉访问Internet。 网络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网络类型,智能小区网络规划主要是局域网的设计,所以在此主要介绍局域网(LAN)。先就目前常见的局域网类型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适合智能化小区的网络构造。 按网络的地理位置分类: 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 一般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小于10km的范围,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2.城域网(Metropolis Area Network,简称MAN) 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的范围内,10100km的区域。 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网络跨越国界、洲界,甚至全球范围。 目前局域网和广域网是网络的热点。局域网是组成其他两种类型网络的基础,城域网一般都加入了广域网。广域网的典型代表是Internet网。 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的几何排列形式。 1.星型网络 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节点相连。特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但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图2.1.1 星型网络 2.环形网络 各站点通过通信介质连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环形网容易安装和监控,但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站点。 图2.1.2 环形网络 3.总线型网络 网络中所有的站点共享一条数据通道。总线型网络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缆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但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如星型网容易。 图2.1.3 总线型网络 以上三种为最基础的网络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出树型网、簇星型网、网状网等其他类型拓扑结构。在网络建设中,最常用的是树型网结构,我采用的是星型树型相结合的网络结构。树型结构是分级的集中控制式网络,与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线路总长度短,成本较低,节点易于扩充,寻找路径比较方便,易诊断、易维护,但除了叶节点及其相连的线路外,任一节点或其相连的线路故障都会使系统受到影响,另外,如果在树形结构中,适当的加入无线网络,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而且,用户使用网络也更方便。 2.2 网络体系结构 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英文缩写,即“开放系统互联”。这是一种数据通信模型。OSI模型把联网和网络唤醒应用程序的活动领域划分为七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为什么要把网络分层? 因为计算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有各种各样的通信终端,比如PC机、苹果机、工作站、小型机、大型机,还有各种掌上电脑和智能家电等等;通信介质除了最常用的双绞线,还有电话线、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等。我们需要一个标准来定义复杂的网络通信,定义操作的规范,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组成协调互通的网络。 加入分层的概念,是为了将整个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更好地按不同功能级别来划分;同时在层次中引入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服务说明某层为上一层提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层如何使用下一层的服务,而协议定义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表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