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大桥教案.doc
授课人:热孜万·斯马义 初中八年级双语汉语第二册(第十课 伊犁河大桥4月 日至 日)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词语使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写法,用法。2、通过学习本课词语使学生能用重点词组成词组,造句。3、通过学习本课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词组并重点句型。同时联合实际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4、通过做课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全部内容。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会使用。2、学会熟练地读课文并理解意思。3、一定要独立地完成本课练习题。教学难点:1、用重点词语组成词组,造句。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句型并会造句。3、学会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一课,使学生明白只靠自己的双手,只靠自己的劳动,才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四、课时安排词语:二课时;课文学习和讲解:二课时;综合练习:一课时;课文二和词语:一课时;真实交际练习:一课时;本课内容共由七课时来完成。五、教具及教学方法教具:黑板,粉笔,教科书 ; 方法 :讲练法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词语讲解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词语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读法、写法并能用它组成词组,造句。2、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读法,写法,用法。教学难点:能用本课词语组成词组,造句。3、讲解新课过程: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先让学生读词语然后说出来词语的意思,最后由老师来简单地讲一遍。2)导入新课:(用提问式导入新课)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课题?3)讲解新课:(1)先领读词语,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2)一边解释,一边让学生组成词组,造句。词语解释:(1)跨越 kuà yuè 超越地区或时间上的界限。安正福在绥南建立游击根据地:“穿过一个戈壁,跨越大白虎窑子山,顺利的到达和林县附近的郭保窑子大山。”凌空越过。跨越栏架。超过;胜过。跨越前代;跨越先人。4)目前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以白沙村与上坪村为代表的两种发展模式,跨越式和渐进式。本文以区域后发优势为核心概念和中心线索探讨了后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而跨越“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参与,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提出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探索,进一步证实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文旨在论证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方法论意义,拓展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空间。双语例句原声例句 像一座跨越水的桥梁。这种钢索体系是跨越宽河道、深丘谷或深山谷天然障碍物的理想体系。奥巴马获得了四分之一白人的选票,他表示他可以跨越种族界线即便是偏远的南部州以赢得选举。当葛达玛说到间隙时是那个意思,还是仅仅认为它是需要跨越的一个深渊或者一段距离,我不能确定。循环系统绝不会,跨越人体的内外界限,它完全位于体内当我们谈到跨越密西西比河的西进运动时,我们一般只认为这是命运天定跨越的词语解释: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障碍;跨越长江天堑;跨越了几个世纪。(2)发源 f yuán (河流)开始流出。徐怀中西线轶事:“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崇山峻岭间,在中国境内叫作元江。”借指事物的开端。周扬中国歌谣选序:“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从科学的源起出发,揭示科学的本质内涵,进而分析近代科学的成功、限度与蜕变;通过追溯西方科学教育的发源,指出科学教育的应有之意;分析了近代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双语例句原声例句 · 而作为问题发源地的美国股市,今年依然保持上涨。· 中国最终可能只是成为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基地,而不是创新的发源地。贝尔格莱德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文化和宗教的发源地,强烈反对科索沃独没有带有灵力的邪恶化身,同时,在异教的世界观中,万物孕育于一个原始的发源地,所有的神,善神和恶神,都具有相同的能力。克雷夫科尔把北方描述成了,真正美国人的发源地,而不是南方发源 : (河流)开始流出;起源:地淮河于桐柏山。莱茵河发源于瑞士。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晃荡:摇晃,摇摆 。(4)气度:心情,情绪 。(5)工钱:工资。(6)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7)刁难:故意使人为难。词组:故意刁难 刁难别人造句:他总是故意刁难别人。(8)革履:皮鞋。 (9)连同:连;和。(10)堆:用于成堆的成群的人。堆积成的东西。(11)凭:凭借、根据。词组:凭力气 凭水平 凭知识 凭什么(12)接受: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组成词组:接受道歉 接受考验 接受邀请 接受不了造句:我接受了他的道歉。 4、巩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用重点词语组成词组或造句。5、布置作业:1)会默写本课所学的词语。2)用本课重点词各造一个句子。3)回家后练习读课文。6、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词语讲解(1)乞丐: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别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2)董事长:某企业或某机构的最高领导人。7、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文学习1、教学目标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学会熟练地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2、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熟练地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词组、句子。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的读音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3、讲解新课过程:1)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听写词语 。2) 导入学生新课:谁能解释一下课题?3)讲解新课: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谁来我家乞讨? (2)母亲见了独臂乞丐是怎么做的?(3)母亲的态度让乞丐怎么想的? (4)母亲为什么和乞丐一起搬砖? (5)等乞丐搬完砖母亲又是怎么做的?(6)第二次,又一个乞丐来我家乞讨时,母亲怎么做的? (7)“我”见了母亲所做的这一切是怎么想的?母亲是怎样给我解释的? (8)几年后,我家来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来我家? (9)独臂乞丐为什么我永远忘不了我的母亲?(10)母亲怎样教育我和乞丐的?4、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边纠正学生的答案,边解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词组和句子的意思。5、布置作业学会熟练地读课文,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6、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文学习回答问题:(1)谁来我家乞讨? (2)母亲见了独臂乞丐是怎么做的?7、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课文和句型讲解1、教学目标通过多读、多说、多听、多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达到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的目的。2、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地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清楚课文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一定要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同时联合实际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3、讲解新课过程1)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起读一遍课文。2)导入学生新课使学生回答问题。3)讲解新课内容本课文总共分为三个大段,23个自然段。第一段(第1 - 9自然段)(1)让学生提出“残疾的乞丐 乞讨 慷慨施舍 一堆砖 从屋前搬到屋后 20元钱 深深地鞠了一躬 ”等方面提出问题。(2)注意文中的时间,事件记述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使用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3)提问:看到第一位来到“我”家门前乞讨的乞丐,“我”为什么很难受?母亲对这个乞丐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位乞丐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4)学生回答后,教师知道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5)小结:一位残疾的乞丐来到“我”家,母亲没有慷慨施舍,而是让他将一堆砖从屋前搬到屋后。残疾乞丐搬完砖得到了20元钱,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我不会忘记你的。”第二段(第10 - 14自然段)(1)让学生提出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景,人物神态等提出问题。(2)注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气和所用的语气。(3)提出问题:母亲对第二个乞丐又提出了什么要求?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就大不相同了。”(4)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和句子。(5)小结:当另一个乞丐来乞讨时,母亲仍然叫他搬砖,这次是从屋后搬到屋前,母亲认为,“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大不一样。”第三段(第15 - 23自然段)(1)让学生提出文中所描写的人物活动和感言等提出问题。(2)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词语和所用的语气。(3)提问:几年后“我家来了一位怎样的客人?客人对母亲提出了什么要求?(4)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5)小结:几年后西装革履,气度非凡的一位大老板来到“我”家,他对母亲说:因为你当年教我搬砖,靠劳动改变自己。今天,我才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拒绝了董事长赠送城里房子的好意。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有两只手。4、归纳全篇课文内容有个乞丐来“我”家乞讨时, “我”的母亲直接没有给他钱,而且故意让他搬砖,使他感觉到了虽然一只手被断掉了,但还有一只手能干活儿。第二个乞丐来“我”叫乞讨时“我”的母亲同样让他搬砖. “我”的母亲通过这样做使那些乞丐对自己树立了信心,懂得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过上好日子的道理.句型讲解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句型:1、“不就不给,何必”:前半句是紧缩句,完整句为“不不愿给的话就不给”。 “何必”表示责问.如:不愿说就不说,何必吞吞吐吐!不愿去就不去,何必找借口! 2、“的是”提示后面的内容:如:美中不足的是,房间有点小。美中不足的是,自己太潦草。3、“把从”.复杂的“把”字句,动词前使用了两个介词词组“把” “从”.如:妈妈把我从运动场叫了回来. 我把这盆花从外面搬进来了.4、对 .有些动词的动作有方向性,一般在动词前加介词“对”, “向”, “朝”.如:我们要向英雄致敬. 阿里木高高兴兴地朝学校走去.5、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学会复述课文 。7、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文讲解本课文总共分为三个大段,23个自然段。第一段(第1 - 9自然段)第二段(第10 - 14自然段)第三段(第15 - 23自然段)8、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 (被省略)第五课时: 课文二和词语1、教学目标通过课文二和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2、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和课文的用法 。3、讲解新课过程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读词语和课文 。2)导入学生新课:同学们你们谁能解释一下课题 ?3)讲解新课:(1)先领读词语 ,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边解释词语 ,边让学生组成词组或造句 。(3)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 ,然后领读 ,最后齐读一遍课文 。(4)边提问边解释课文 。4、课后小结:总结出解释课文时出现的问题 。5、布置作业:(1)多读课文理解全篇课文的意思 。6、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课文二和词语(1)词语:逃难 面黄肌瘦 僵硬 片刻 许配款待 狼吞虎咽 思量 骨瘦如柴(2)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齐读 ,最后讲解课文 。 7、课后反思:第六课时: 真实交际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节课使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要达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2、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到本节课当中去并要亲自动笔写 。教学难点:消除一些疑难处,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表达出来心里话 。3、讲解新课过程(1)使学生认真阅读每个交际题的要亲然后让他们亲自自动笔写 。(2)一个一个地看一下学生写出来的交际题的分析,然后进行纠正 。(3)选出写的最好的学生,让他上黑板写。4、课后小结:按照学生写出来的交际题的内容,老师来总结一遍 。5、布置作业:将交际题的内容写在本子上 。6、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真实交际一、将交际题的内容写在本子上:情景(1):怎样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情景(2):怎样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情景(3):怎样帮助身残或有病的同学? 二、写作训练: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人,最终取得好的效果.自拟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7、课后反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