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兼爱》四章-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
-
资源ID:26836296
资源大小:60.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4《兼爱》四章-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4 兼爱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文言基础梳理】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3分)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答案】B【解析】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治乱者何独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B不知乱之所自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故亏父而自利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答案】B【解析】A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项,焉:连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故选B。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盗爱其室 室:家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ABCD【答案】D【解析】“犹有大夫之相乱家”翻译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故“家”翻译为“卿大夫的封地”;“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翻译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劝”翻译为“鼓励”。故选D。4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察此何自起A其斯之谓与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小子何莫学夫诗【答案】D【解析】例句,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察此自何起”。A项,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谓语动词“谓”应放在宾语“斯”之前。B项,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应为“而今在安哉”。C项,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D项,一般疑问句。故选D。5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用法的一项是(3分)A不知疾之所自起B焉能治之C国与国不相攻D兄之不慈弟【答案】D【解析】D项,“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本是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要活用为动词,慈爱。其他三个选项没有词类活用。故选D。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B故亏父而自利 亏:伤害C具此而已矣 具:全部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解【答案】D【解析】D项,“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意思是“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劝”,鼓励。故选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恶得不禁恶而劝爱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C子自爱,不爱父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答案】B【解析】A项,“不禁”,古义是不禁止。今义是抑制不住,不由自主地。C项,“自爱”,古义是爱自己。今义是爱惜自己(多指名誉)。D项,“弟子”,古义是弟弟、儿子。今义是徒弟、学生。B项,“天下”古今意思一致。故选B。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A虽父之不慈子B故亏父而自利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答案】D【解析】A项,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B项,利,使动用法,使得利。C项,盗,动词作名词,小偷。D项,“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古今同义。故选D。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察乱何自起 当:尝试。B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室。C交相恶则乱 恶:憎恨。D具此而己矣 具:完备,齐全。【答案】B【解析】B项,“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句意为: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家”译为“家族”。故选B。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C大夫各爱其家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答案】A【解析】B项,“盗贼”古义:小偷和强盗;今义:小偷。C项,“大夫”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对医生的尊称。D项,“弟子”古义:弟弟、儿子;今义:徒弟。A项,“天下”古今同义,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故选A。11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乱者何独不然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C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D子自爱,不爱父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答案】A【解析】A项,“治乱者何独不然”不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故选A。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治:治理B兄之不慈弟 慈:慈爱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盗:偷窃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看见故不孝不慈亡有 亡:同“无”,没有D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乱:扰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答案】A【解析】A项,正确。B项,有误。“盗”,盗贼;“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意思是: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C项,有误。“视”,对待,看待;“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意思是:把父亲兄长和君主看作和自己一样。D项,有误。“劝”,鼓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意思是: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之间相互憎恨,而劝导人民之间相爱呢?故选A。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B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C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D周礼中曾记录“邦”和“国”的区别,“大曰邦,小曰国”;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错误,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B错误。故选B。1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B家、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么由来。C室,是堂内的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答案】B【解析】B项,“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错误,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故选B。1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答案】C【解析】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故选C。【文本综合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17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 “室”的意义相同。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达目的,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B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C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D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答案】16C 17A 18A19(1)弟弟爱惜自己而不体恤兄长,因而伤害兄来追求自己的利益。(2)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如同自己,为何不慈爱呢?所以不孝不慈爱的人都没有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国与国”(并列短语)做“不相攻”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属于并列结构,之间、前后均断开,排除选项A;“无有”是固定词语,没有,之间不能断开;“君臣父子”(并列结构的短语)做“皆能孝慈”的主语,“孝慈”并列结构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前断句,“慈”后断开。排除选项BD。故选C。句子翻译: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同源同义”错误。墨子主张爱的无差别,儒家讲爱的差等观,在出发点、落脚点和救世方法上有异。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错误。“医之攻人之疾者”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弟自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弟爱自”;“亏”,使动用法,伤害;“利”,使动用法,追求利益,使有利;“利自”宾语前置。(2)“视”,看待;“弟子”,弟弟、儿子;“若”,如同;“恶”,相当于“何”“怎么”;“恶施”,怎么实行;“亡”,通“无”,没有。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考点拓展训练】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选自兼爱(中),有删改)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2)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24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20A 21B 22A23(1)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2)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24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错误,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后一个“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C.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错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D. “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错误,文中的“君子”是指上层统治人物,而劝学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认识到兼爱的好处。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凡”,大凡;“篡”,掠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2)得分点:“是”,这;第一个“故”,缘故;“说”通“悦”,喜欢;第二个“故”,因为;“之”,这样。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尚同 上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有删节)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2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29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3分)【答案】25A 26B 27B28(1)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29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然后天子又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行政长官”,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墨子“尚同”的主张,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他的主张倾向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天下之百姓”作“皆上同于天子”的主语,不能独立成句,中间不可断开,另“上同于天子”和“不上同于天”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BD;“天飘风苦雨”的意思是“天刮大风下久雨”,句意完整,“溱溱而至者”翻译为“连绵不断地到来”,从中间断开,排除C。原句翻译为: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连绵不断地到来,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服从它的百姓的惩罚。故选A。26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错误。“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误。由第二段“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可知,“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仍然不能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故选B。2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是:以为是,认为是对的;非:第一个为“以为非”,第二个是“攻击”;以为:把当作;审信:审慎而有信。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思想主张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由第一段“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可知,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由“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可知,墨子认为,天下大乱,可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由“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可知,选择贤德的天子仍然不够,应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由“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可知,还应选择贤能的各级的“行政长官”。由“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可知,再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墨子“尚同”的主张倾向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参考译文:先生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也因人而异。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对而别人的道理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的人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