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26836926
资源大小:39.1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2魏晋南北朝时,寺院一方面有免税免役特权,另一方面又得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赏赐或捐施,包括金银财货、绵绢丝絮、土地山川林泽等。出现“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公私田宅,多为僧有”的状况,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土地兼并盛行B儒家信仰体系已趋于崩塌C中央集权弱化D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受限3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说汉语B穿汉服C用汉姓D迁都城4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B北方经济发达C民族交融加强D南北政权分立5东晋道士葛洪认为,求仙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只修习方术,则不得长生;没有积满善事,即便口服仙药也无益处。这一观点( )A推动道教融入世俗生活B体现儒道兼容的特点C改变了道教的根本教义D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6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代宗即位初,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然而“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俗称“扬一益二”。这表明( )A唐中后期政治腐败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水平7唐贞观政要记载,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宋资治通鉴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这反映出( )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8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B民族交往与交融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中外文化交流9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在唐宋时期,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实证该现点的是( )A科举制正式确立B曲辕犁的发明C景德镇成为瓷都D元曲空前发达10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 )A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B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C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D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1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表明了唐朝(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B士族政治势力的衰弱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D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12唐初,唐太宗虽笃信儒学,但也大力褒奖佛事,敬奉道教。在唐朝的统治者中,虽在三教中有所偏好,如武宗曾一度灭佛,但有唐一代总的宗教政策是三教并存,提倡“三教合一”,故当时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形成了研习三教典籍的风气。据此可知,唐代A皇帝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C统治开明推动文化融合D宗教政策变化较为频繁13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宋神宗元封年间中央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14武则天爱好文学,喜用文士,曾在进士科中加试杂文,但后来多次停试杂文,以期通过“断浮虚之饰词”来更好地发现“实用之良策”。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A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B服务于现实需要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推动了文学繁荣15唐代,李白在长歌行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即使是挫折失意,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适塞下曲曾云:“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这体现出当时( )A士人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B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逐渐多元化C诗歌的主流形式发生转变D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契合二、材料分析题16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何题。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自东晋起,在沙门是否拜君问题上。几方势力反复拉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唐高宗下达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收先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五月十五日,朝廷集议沙门礼拜君亲问题。六月五日大臣上报议状统计结果:主张沙门等出家人致拜君亲354人,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有539人;六月八日皇帝下达诏书“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摘引自孟宪实(皇帝制度的另一面以高宗龙朔二年的两道制敕为中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门拜君”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建国以后,道武帝、太武帝均进行过规模较大的立法活动,到文成帝时期,北魏法律呈现出严密苛刻的倾向,社会动荡日益严重。孝文帝拓跋宏从小饱濡儒家传统,接受了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的治国思想,在继位后对北魏原有的法律进行了更新与修改。孝文帝总结了历朝历代立法与执法的经验教训,他扼腕叹息于秦始皇由于苛政苛法所导致的二世而亡,因此,他“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亲自主持了法律的起草润色,最终制定了北魏律。该法律一共20篇,篇目可考据的有刑名、法例、官卫、违制、户律、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律、系讯、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5篇,条目简明扼要,体例严谨。北魏律被隋唐王朝所沿用,在历史上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刘文辉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影响。1A2D3A4C5B6B7A8B9B10D11B12C13B14B15A16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道教、佛教广泛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佛、道之间表现出既融合吸收又辩驳冲突的特征。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同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呈现出道教、佛教的发展与儒学复兴的潮流;从“沙门拜君”到“沙门拜亲”的过程,既表现出统治者重 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也表现出唐朝议政、决策的运行程序。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17(1)原因:受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受前朝立法活动的影响,吸取秦亡的教训;现行律令不够完备、精密、严苛;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北魏统治。(3点)(2)影响:法令统一、条目清晰,推动了古代的法制建设;礼法并用、强化了君主权力,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世所沿用,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