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26837623
资源大小:43.0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三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五代时期藩镇跋扈,刑部等同虚设。宋初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路一级设置某一官职管理一路的司法、刑狱,并采取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审执行等措施将司法收归中央。该官职是( )A枢密使B御史中丞C提点刑狱司D肃政廉访司2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A促进阶层流动B强化中央集权C推动教育发展D加强思想控制3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A分散知州的权力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权力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4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导致统治集团分裂加剧,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B中央集权未能加强C重经济改革忽略了政治改革D加重了人民负担5“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据此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出发点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确保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树立丞相的行政首脑地位6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划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变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7契丹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缘于契丹国建立以来( )A实行分区治理的国策B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C全方位接受汉族文化D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8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A汉朝B辽朝C明朝D清朝9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保证了金灭南宋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A与内地一体化B尊重各民族习俗C有重大的创新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11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矿冶业发展B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D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12北宋大儒张载在横渠语录中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称“横渠四句”,一直被传颂不衰。此语( )A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B对世界本原进行了解答C成为封建思想统治工具D彰显了理学的道义担当13据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所载,和泉州有贸易关系的海外国家有58个之多,其中最远的国家横跨亚欧大陆,所涉及的货物种类达47种。这种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形成C泉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对外商贸环境较为宽松14元朝货币称为钞,集宋代交子、会子、关子及金代交钞之大成,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首次在全国推行纸币制度。这表明,元钞( )A解决了政府财政亏空B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C符合了统一形势需要D弱化了对经济的控制15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下列属于他们所作的努力的是( )A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C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规划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方形制”的设计。皇城位于全城中心,布置在中轴线。然后,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城、外城的三重空间布局。汴京最初的规划虽然仍以唐代都城为模板,但是为了适应城市经济新形势的需求,汴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商业区、居住区和道路相结合,向街开门、沿街设店的开放式街区,打破了考工记前朝后市的城市规划布置。当时,汴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内土地需求量增长,已经超出了城市的承载。市民自发地向外扩张,商业街区已经到了河边,城乡分界变得模糊,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已经初见雏形。一摘编自周尤美、雷浩从清明上河图到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汴京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汴京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烟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间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1C2B3A4C5A6B7D8B9B10A11B12D13D14C15C16(1)因素:建筑技术的进步;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前代建都的经验、基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2)趋势: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经济活动和居民住所等控制趋于松弛。17(1)变化: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准许参加科举。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扩展。(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价: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